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基于2008~2010年国内核心期刊
2012-08-15王晓东
□文/黄 华 王晓东
(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 河北·石家庄)
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了联合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到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内部控制研究成为国内研究热点。本文以国内会计、审计权威刊物上发表的内部控制研究文献为对象,经过统计分析来总结归纳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观点。
一、研究样本的设计
为了使样本数据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了《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经研究》、《财经论丛》、《当代财经》作为样本采集点,七种期刊均是CSSCI(2010-2011)来源期刊和2008版北大会计类中文核心期刊中主流期刊。本文从中国知网上选取2008~2010年在这几种刊物上发表的,关键词或主题词为“内部控制”的文献,共选取了113篇文献,文献在各期刊分布情况:会计研究有43篇,占38.1%;审计研究有31篇,占27.4%;审计与经济研究有17篇,占15%;当代经济有9篇,占8%;管理世界有5篇,占4.4%;经济论丛有4篇,占3.5%;经济研究和财经研究各有2篇,各占1.8%。从所占比例来看绝大部分文章来自于《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这三种会计学类期刊。
二、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总体分布。统计结果如下:采用规范研究的有73篇,占64.6%;采用经验研究有21篇,占18.6%;采用案例研究有9篇,占8%;采用综述有8篇,占7%;采用调查研究有2篇,占1.8%。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规范方法进行研究占大多数,达到了64.6%;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较少,只有35.4%;由于内部控制失败所导致破产的大型公司变多,用案例研究也成为一种重要方法;实证研究中经验研究主要是利用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数据比较容易得到,占到了18.6%。
(二)第一任作者任职单位总体分布。统计结果如下:第一作者任职单位为:高校有96篇,占85%;企业有6篇,占5.3%;行政事业单位有5篇,占4.4%;科研机构有3篇,占2.7%;其他有3篇,占2.6%。作者任职单位中,高校占了多数,达到了85%,这说明高校是内部控制研究的主力军,主要有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企业占到了5.3%,这是除高校外比例最高的单位,这说明随着内部控制相关法规颁布和实施,企业已对内部控制研究重视起来。
(三)主题词频数统计。统计结果如下:内部控制制度有27篇;内部审计有14篇;内部应用有12篇;信息披露有9篇;外部审计、公司治理、管理控制、内控评价各有8篇;内部有效性有6篇;风险有5篇;控制环境、会计控制、COSO各有3篇;财务信息、盈余管理各有2篇。
本文选取文献的主题词有15个,比如“会计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等只出现一次的主题词有很多,说明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在统计时剔除了这些观测值少的文献。主要主题词出现的频数最多的是内部控制制度达27次,说明现在大部分人在研究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建立、对国家颁布的内部控制法规的解读和研究等方面;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应用出现的频数相当,主要是研究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和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应用,可以看出企业已经关注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了;而“公司治理”等主题词相对以往,出现频数开始增多,说明内部控制研究已从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转移到涉及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领域。
三、内部控制研究主题
本文根据15个主题词所代表内容的相同或相近性,把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分为六个方面:
(一)文献法规介绍与比较。毛新述、杨有红(2009)对中国会计学会2009年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所涉及的内控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述。李越冬(2010)综述了国内外的内部审计职能研究的文献。对中美内部控制相关法规介绍和比较对我国内部控制法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主要有:黄新銮等(2008)、李享(2009)。张影(2010)、樊子君等(2009)还分别讨论了日本和韩国的内部控制对中国的启示。
(二)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对内部控制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契约论,如丁友刚等(2008)、徐虹等(2009)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种产生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不完备契约和委托代理关系的持续均衡利益关系的治理装置。对内部控制制度形成机制的研究有:缪艳娟(2008)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自发、博弈及建构三种不同的产生方式和演进方式。对内部控制相关要素的研究有:王竹泉等(2010)提出了“控制结构+企业文化”的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吴炎太等(2009)介绍了我国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规范发展状况。
(三)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应用。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研究有:张晓杰(2010)借助“横向价值流”和“纵向管理柱”的交点确定关键控制点,并以此为核心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陈志斌等(2008)就内部控制规范制定机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正在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及其有效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就是将内部控制基本框架具体化,李明辉(2008)研究了衍生工具业务的内部控制机制;对上市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研究有:何玉(2010)、罗结等(2009)、黄秋敏(2008)。
(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一是分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多数结论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强制规定未得到有效执行,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性披露动机不足。如林钟高等(2009)、杨有红等(2008);二是对自愿披露的影响因素及动机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与是否在海外交叉上市、是否聘请“四大”进行外部审计、资产总规模、资产净利率、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总人数的百分比显著正相关,与外部审计意见类型显著负相关,与监事会规模、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以及样本年度正相关,如方红星等(2009);三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如杨玉凤等(2010)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显性代理成本抑制作用不显著,对隐形代理成本又明显抑制作用。
(五)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评价。很多相关研究从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因素和概念界定入手。董美霞(2010)基于《企业内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认为应增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质量。
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上海市内部审计师协会课题组(2009)借助案例分析对CSA有效实践进行了初步研究;王卫星等(2008)构建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韩传模等(2009)、骆良彬等(2008)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评价指标从定性向定量转变。
(六)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对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观点:蒋荣等(2010)认为控制权私利、公司业绩与CEO变更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董月超(2009)认为内部控制属于企业管理范畴,风险管理属于企业治理范畴;程晓陵等(2009)用实证方法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四、小结
一部新法规的初步实施必然会带来很多实务问题,但就所选文献的研究内容来说,文献中将实务问题与内部控制政策结合起来研究的比较少,尽管理论研究是基础,但运用到实务中才更具有现实意义;就研究方法来说,规范研究还是占主流,说明我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地加强。
[1]毛新述,杨有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国会计学会2009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09.
[2]王竹泉,隋敏.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 [J].会计研究,2010.
[3]张晓杰.建立矩阵式内部控制机制的设想[J].审计研究,2010.
[4]骆良彬,王河流.基于AHP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模糊评价 [J].审计研究,2008.
[5]程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