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期的成因及对策
2012-08-15戴兰芳
戴兰芳
(长沙市高新区 明德麓谷学校,湖南长沙410205)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期的诠释及研究目的
一般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适应期(力争成为合格教师)、扩充期(逐渐熟悉学生和教材,成为技艺型教师)、高原期(即将成为真正的教学能手)、创造期(业务能力很强,是真正的学者型教师)、示范期(成为专家型教师)[1]。其中,“高原期”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分水岭,有效突破,则可成为创造型与专家型教师;反之,就可能出现职业倦怠。然而事实是,将近1/2的教师终身都没有走出这一困境。
高原期是指当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到某个阶段后,由于自身和外部的原因,会出现动力不足、情感枯竭、绩效降低和对未来缺乏信心等心理现象。因此,研究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就显得尤为重要。破解“高原现象”,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提升教师的教育品味。目前,中外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专门研究。如职业高原的最早研究者——美国职业心理学家T.R.菲伦斯等人用个案分析法,并最早从晋升的角度将职业高原分为组织高原和个人高原;Bardwick于1986年进一步将职业高原分为组织高原、内容高原和个人高原。中国相关的论文也不少,如《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特征及相关因素》[2]、《“高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支持策略》、[3]《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期的度过》[4]、《“高原期”:教师专业成长必须逾越的平台》[5]、《突破教师职业发展高原期的思考与策略》[6]等,对中小学教师现象的特征、成因及自我突破策略进行了研究。笔者在一线从教十余年,对职业高原期有更深的一番感受,也有自己的一些认识,在此,将结合前人理论研究的成果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对中小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进行探讨,当能对将处于或正处于职业高原期的广大教师朋友有所启发和裨益。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期的成因
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言以蔽之,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路上”行走,缺乏停下来思考或攀高望远的意识。
(一)个人及家庭因素
1.人到中年万事忧——生命周期的影响
根据scheim的理论,人一生由三个生命周期构成:生物社会、职业生涯、家庭生命周期。生物社会周期包括一个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到生命枯竭的过程;职业生涯周期包括个人的学习、职业贡献及退休的过程;家庭生命周期包括生育、子女的教育及成才自立的过程。人到中年,三个生命周期都处于任务最繁重的阶段:中学教师来到学校是导师、同事兼员工,回到家里,上要赡养年迈的双亲,中要照顾好自己的爱人,下要抚养年幼的子女,多重角色的扮演让人身心疲惫,明显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工作方面,职称已然评定或是压根就晋升无望,会忽然感觉自己将不知去向何方,既哀己不幸,又怒己不争。于是,职业高原现象在中年教师群体身上集中出现。
2.人到中年万事休——自我认同的缺失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是世间普适的生存法则,但也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事业为重的中小学教师,如果欲尽其才,却发现没有那么大的舞台可以供己施展,或者在这舞台上自己的戏份并不可能太多时,便会产生大材小用或被漠视的心理失衡感和自我认同被否定的挫败感;如果已尽其才,发现这个舞台已足够自己腾飞跳跃,便会心怀感恩或庆幸地泯去昔日的鸿鹄之志。家庭为重的中小学教师,在素质教育、新课改的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中,渐渐体会到了“忠孝两难全”的苦楚,工作上的苦恼与对家庭的负疚感纠缠不清。至此,教育事业不再是自我提升的途径,而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手段,“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光环也渐渐退去,“都是为了生活,何必呢”这样的论调渐渐多了起来。于是,人到中年万事休,或消沉或自足的一部分职业高原型教师应运而生。
(二)学校因素
1.久在樊笼里,何日返自然——约束过多的苦恼
学校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业限定是很多的,如每学期的教学任务的规定、课堂教学的要求、作业批改的规范等等。但升学压力的束缚是导致中学教师倦怠的罪魁祸首。素质教育、新课改这些名词对一线教师来说早已不新鲜了,但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仍是每个教师头上套着的紧箍咒。中国的教师永远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困惑:究竟该如何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虽然有很多方法可以应对这一矛盾,但我们仍感觉重点中学、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威力,从而在教学课改中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应试技巧倾斜,创新教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升学的压力从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逐层传递,最后堆积在教师身上,教师自感压力无处排解,还要不断地做舒缓考生压力、稳定学生情绪的工作。年复一年的高压状态剥夺了教师的彩色人生,他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狭小,没有交流的空间是很难感受到个体身心自由的,而失去身心自由的人怎会不倦怠?
2.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理念缺失的迷惘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不仅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效应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教师平稳度过职业高原期,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忽视理念的引导、缺乏科学管理的学校并不在少数。这些学校很少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成长需要,一味地追求形式主义的表面繁荣,老师们疲于应付各种培训的锻炼,各种材料的撰写,或班级管理的琐事,从而忽视了理论修养的增强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终日忙忙碌碌却最终所获无几,老师们感受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从而产生倦怠感,开始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的生活。
(三)社会因素
1.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功利教育的痼疾
无论素质教育的呼声有多高,每年中考或高考过后,新闻里都必定能看到“劫后”考生酣畅淋漓地撕毁书籍的情景。更有甚者,为了逃避学习,宁可去犯罪或者结束自己的生命!孩子们缘何对书本和求学如此痛恨?追根究底,是功利教育的痼疾:知识本位主义的传统教育将天性活泼的孩子们囚禁在高墙内,学习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唯一内容,渐渐吞噬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和成长动力!昔日的部分孩子成长为了今天的中小学教师,带着时代教育的烙印,知识本位主义也必定会在他们的成长生涯中不同程度地上演,从而丧失了职业探究的欲望,进而丧失了克服职业倦怠的源头活水,高原期必定会如阴影般笼罩生命的全程。
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道德的标杆——教师角色定位的桎梏
多年来,教师一直被尊为春蚕、红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身为教师,必定能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特殊,从而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力求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然而凡心肉胎的我们渐渐感到这些赞美的背后,掩盖的是对教师个人价值的漠视,社会加在教师身上的桎梏实在让人觉得有些窒息!教师为人师表,处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随意动怒,对家长都须礼让三分,即使遇到了蛮不讲理的对手也须以礼相待;不可参与与教师身份不符的业余活动,否则唾骂声将不绝于耳。学生成绩差强人意,教师须做深刻的自我反省,因为早有言论是这样说的:“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知晓了这些,再去看《写给阎王爷的一封信》,看到文中“我想提前跟您(阎王爷)打个招呼,看在我上辈子资助过两个失学儿童的面子上,下辈子别让我当老师了”这样的语句,就不会再觉得不可思议了。社会对教师要求过高也是导致教师压力过大,失去活力,陷身高原期的成因。
三、中小学教师走出职业高原期的对策
应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高原现象,须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入手,对症下药。
(一)个人与家庭方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坚持勤学多思
人的确应该“学到老,活到老”,大学毕业证书并非一生学识进步的终点,只有坚持终身学习,并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再用实践佐证前人的理论,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做到有效和高效。一所美国小学图书馆里有这样一条标语:“你读得越多,知道的就越多;你知道得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变得越聪明,当你表达思想或做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量。”身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如何能整天站在贫瘠的个人史册上唱凯歌呢?书是让人摆脱低级趣味的阶梯,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关键。教师尤其应多读书,试想:一个不再读书的教师如何去教好一群每天在不断读书的孩子。然而,许多教师自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整天忙于研究和摸索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渐渐丧失了高屋建瓴的理论引导意识,在琐事缠身的困境中,渐渐丧失了理论的眼界、迷失了个人成长的前进方向。职业高原期的出现甚至伴随终身也是在所难免的了。那么,即将处于或正处于职业高原期的中小学教师,请坚持勤学多思吧!
2.为有源头活水来——做好个人规划
著名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7]人一生绝不可以浑浑噩噩地虚度,“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做教师者不应在时间的消磨中渐渐沦为房奴、车奴、孩奴,甚至是钱奴,我们也应尽早做好个人成长规划,保持自己的追求和志向,这样我们才能拥有那一湾心灵的源头活水,使自己的职业“永葆青春”!
3.衣带渐宽终不悔——保持职业操守
路遥对事业成功的条件有这样的认识:“只有初恋般的意志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8]”育人者先育心,这育心也包括养育自己的心。育人育心是份长期的工作,它不同于制造产品,捏坏了可以重新来过,教育对生命个体甚至是个体家族的未来直接产生重要作用,事关重大。所以,做教师的首先得热爱自己的这份事业,并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奉献准备,这是为人师表者首要的职业操守,也是平稳度过职业高原期的重要法宝。
当然,适当的休息娱乐、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谐的家庭氛围也是中小学教师走出职业高原期的保证。
(二)学校方面
学校也应在组织从面帮助中小学教师走出职业高原期而努力。一所好的学校不应只有大楼或其他先进的硬件设备,而更应有人文关怀,关注教师的内心需求,满足教师成长需要,中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敢于对教师放手,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化民主化的人文管理,为教师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成长氛围,同时进行教育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激发教师的职业潜能,以此引领全校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成长,从而有效突破“高原期”,使教师最终真正成为专家型教师。
(三)社会方面
首先教育系统应从根本上改变以成绩为标准的单一的人才选拔模式,不断关注师生全面素质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以平常心、平等态去关注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行为,真正给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舆论氛围。总之,社会必须给中学师生一个相对民主自由的大环境,应从“唯知识”的狭隘眼界中走出来,关注师生的“生命全城”。
四、小结
中小学教师因其特殊的身份和职业,承受了过多的心理负累,从而难免经历职业高原期。在明晰了教师职业高原期的成因与对策后,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在职业的十字路口,便有权选择不倦怠,也有义务、有方法让让自己不倦怠,我们相信,职业高原期将成为我们事业腾飞的一个令人惊喜的起点或转折点,我们定能走出职业高原期,前方等待我们的一定是教育的累累硕果!
[1]郭中然.职业高原期中学教师的自我突破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2]惠美康,曹健.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特征及相关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5).
[3]沈黎明.“高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支持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0,(3).
[4]葛翠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期的度过[J].教学与管理,2010,(24).
[5]郑友训.“高原期”:教师专业成长必须逾越的平台[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6]金艳.突破教师职业发展高原期的思考与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06,(6).
[7]柳青.创业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8]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