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厉监管与可持续创新——2012年银行理财市场发展路径分析
2012-08-15陈莲
陈莲
随着严厉监管措施的出台,去年爆发式的银行理财市场短期化的形势将不复存在,开放式和滚动型理财产品势将成为此类产品最有力的替代者,产品发行也将随之回归常态化增长步伐。这一方面能够满足投资者对于资金的流动性要求,另一方面,对于仍面临较严峻的吸收存款压力的银行来说,能够帮助其减轻月末、季末的贷存比考核压力。换言之,面对严厉的监管措施,流动性较高、收益率可观的理财产品将成为未来银行着力角逐的业务领域,以此达到稳定客户、增加存款的目的。这也许就是银行理财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性方向。
银行理财“爆发”增长不可持续
2011年,为抑制通胀,央行6次上调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金融市场资金面紧张程度达到近年之最,资金借贷利率高企;加上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出现债务危机,对我国出口持续造成冲击,导致了实体经济的不景气,企业毛利率持续下降……在这些情况下,为求资产保值增值,上市公司纷纷将闲置资金投向理财市场,于是2011年出现了A股历史上少见的“理财产品投资潮”。再加上近年来高企的CPI以及低迷的存款利息,银行理财产品凭借其低风险、收益稳定的特点,也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选择投资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市场也因此呈现出“大爆发”的增长态势。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较2010年上涨幅度为71.40%;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幅度高达1.34倍。同时,在2011年19224款到期理财产品中,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为17474款,披露率为90.9%。其中,负收益仅4款,零收益仅17款,获得较低收益率的也只有90款,达标率99.4%。
2011年银行理财市场之所以出现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是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的需求旺盛,促进商业银行更多地开展理财业务,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商行和农商行等小银行加入其中;另一方面,产品短期化格局致使产品发行频率高企,间接造成了数量和规模的大幅提升。
然而,短期化格局提升产品发行的形势并不具备可持续性,一旦短期化的形势不复存在,银行理财市场在量上的增长趋势定将被极大地削弱。
不幸被言中的是,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大量面世受到了监管当局的关注,这类产品存在的违规高息揽储、非真实性投资、银行内部收益转移等问题导致监管层于2011年下半年出台了各种有针对性的防范政策。6月末,银监会召集十余家商业银行进行了理财业务的监管座谈会,其中对银行发行短期产品以高息揽储下了禁令,并要求银行对每个理财产品均应制作明细记录,向投资者提供所持有的所有相关资产的账单。9月末,银监会下发《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银行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在月末、季末变相调节存贷比等监管指标,进行监管套利。11月的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银监会主席在会上再次强调“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在监管层的如此高压政策之下,1个月以下的超短期产品的发行量在第四季度应声而落。
理财市场面临新的发展趋势
从去年底陆续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都传递出货币政策调整的信号。然而,要研判2012年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就必须厘清当前影响理财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而通胀和货币政策并不是推动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唯一因素。2011年,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增长放缓,存款争夺激烈,暴露出商业银行对存款资源的依赖十分明显。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期限灵活的理财产品已成为具有市场化利率的创新型存款产品和负债资源的有力竞争工具。基于负债资源的争夺是当前推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因此,即使2012年通胀指标下行和货币政策调整,理财市场仍将维持稳健格局,仍然难以阻止商业银行通过具有市场化价格的理财产品在负债业务领域激烈竞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售数量和规模仍将有可能继续创出新高。
具体说来,超短期理财产品遭遇禁令之后,开放式和滚动型理财产品将成为此类产品最有力的替代者,这类产品通常最高频率可以每日进行申购或赎回,有的则是按周或按月进行开放申购赎回。与此同时,自从2011年9月底银监会明确对商业银行利用短期产品进行监管套利行为发出禁令之后,各大商业银行对在运作的开放式或滚动型理财产品进行了收益率的上调,部分7天滚动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涨至4%以上。这种产品一方面能够满足投资者对于资金的流动性要求;另一方面对于银行来说,能够帮助其减轻月末、季末的贷存比考核压力。因此,这种流动性较高、收益率可观的理财产品可能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着力角逐的业务领域,银行理财业务将朝着资产管理方向发展。
此外,结构性理财产品也可作为增加存款的借助对象。按照央行对于贷存比计算方法的规定,结构性存款规模纳入存款统计口径。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中,除了少量用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外,其余绝大部分在会计核算中将被计入交易性金融负债,这种结构性存款算作存款,进而可减轻银行贷存比考核带来的压力。并且,2012年挂钩汇率和利率的稳健型结构性产品发行量有进一步上涨趋势。
有鉴于此,2012年包括债券与货币市场类、组合投资类等在内的固定收益类型理财产品的发行收益率整体上将出现稳步下行的走势。同时超短期产品受到遏制后,超高年化收益率的产品将大大减少,从而将很大程度上降低发行产品的整体收益率。
银行理财市场需要不断创新
实践表明,银行理财业务永远是创新与监管的博弈。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存在整体不规范问题,包括其定位是中间业务还是负债业务并不清晰,应该由商业银行法还是信托法规范并不明确,应该纳入哪个科目以及如何进行会计核算亦很混乱,加之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发展取向,导致了所谓的“变相高息揽存”等问题。正是这种整体不规范状态,才激励了商业银行将理财产品发售作为发展负债业务的重要创新工具,从而戏剧性地在负债业务领域实质性推动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尽管监管部门2011年底叫停了超短期理财产品,2012年银行理财市场仍然将围绕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客户资源的争夺展开,以较高收益率争夺客户资源的情况仍将延续。因此,超短期理财产品与“变相高息揽存”并没有必然关系,而是竞争环境下的市场化价格使然,更不应认为负利率才是合理和合法的资金供给价格。2012年,稳健型的表内理财产品将继续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主角,围绕着银行存款类负债业务的理财产品创新将继续活跃,结构性存款有望形成商业银行重要的存款品种。
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灵魂,“量增质平”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虽然给银行理财市场带来一时的绚丽,但要想保持银行理财市场的长久生命力,还需转变发展方式,当前银行理财市场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开放式产品、另类理财及高端理财无疑是2011年银行理财市场的三大亮点,也将是今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创新的着力点。其一,银监会叫停1个月内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为开放式理财产品创造了发展机遇,开放式产品因灵活的申购赎回方式深受投资者青睐。其二,2011年,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和国内通胀预期高企的背景下,另类理财产品凭借其可观的收益逐渐在众多投资产品中脱颖而出,且多家商业银行涉足另类理财。如工商银行及深圳发展银行发行期酒产品,建设银行推出艺术品投资类产品,农业银行推出海鸥手表理财产品……如此等等,不管是白酒、红酒、普洱茶还是挂钩艺术品及奢侈品的理财产品,其根本的形式都是将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产品,符合了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其三,2007年私人银行进入中国以来,中国的私人银行业蓬勃发展,至2011年底,已有10余家商业银行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银行理财市场也将开启从理财产品收益比拼向理财服务综合竞争的新纪元。
以监管校正理财业务创新
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显然,较之2011年,2012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会有所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市场利率将会有所下行。受此影响,一方面货币政策从紧缩走向稳健,另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严格的监管正在落实。
从监管环境看,今年,监管对理财业务发展的刚性制约则不容小觑。年初银监会在监管工作会议上强调,2012年要防控重点风险,守住风险底线。在风险监管的重点中,除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影子银行”外,理财业务也并列其中,成为四大重点风险源之一。银监会将全面布控表外业务风险,着力减小风险的扩散性。
事实上,一直以来,银监会强调理财产品创新要做到“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最近,监管层针对创新又表示,金融创新不仅要看规模和数量,更要看创新产生的收益和效果,要看为社会、为银行创造了多少新价值。要创造出有利于增加非利息收入的新产品,改善收入结构;创造出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和财务成本的新流程,增强盈利能力;创造出有利于资本节约的新业务,降低资本占用压力。这显然是对金融的创新方向给出了进一步的界定和更明确的要求。
把理财业务作为风险监管的重点,至少向理财市场发出了两个明确的信号:其一,是监管层对理财业务风险隐患的担忧。去年理财业务规模的急剧增长,到9月末,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已达到3.3万亿元,引发监管层的高度警觉;违规高息揽存、资金池类理财产品暗箱运作、表外资金监管真空等问题,造成了系统内潜在的诸多风险,增加了银行业的整体风险。其二,今年对理财业务的监管将不会有丝毫放松。特别是类似信贷替代型的理财产品,将难逃被叫停的命运,很难再有机会像去年那样大行其道。最近,银监会全面布控表外业务风险,重点主要是清理核查商业银行借委托理财、信贷资产转让、同业代付等违规放贷。近日,围绕银行收费展开的规范清查,也“碰巧”涉及了银行理财业务。
由此来看,理财产品今年的创新当何去何从?首先应当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创新。去年从超短期产品、多对多的资产池业务、再到委托理财业务等等,理财业务被监管步步紧逼,颇有些动辄得咎的苦恼和无奈,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说明只有规范的理财业务才是真正的中间业务,也才可能有更大的持续发展的空间。其次,创新要有利于银行的转型与发展。理财产品简单地从传统信贷业务转化而来,产品创新满足于缺乏技术含量的监管套利,不仅造成银行间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更不利于银行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高,不利于银行转型的深入推进。
总之,能否承受住从严监管的压力,是对今年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一个考验。当然,作为创新业务,理财业务本身就是在与监管的不断博弈中发展起来的。去年,理财业务的高速发展,与多样化的创新密不可分;今年推动理财业务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创新上来。与去年相比,今年监管进一步从严,虽然从监管的意图看,目的在于防控风险、规范发展,并不是否定创新。但是,加强监管无疑缩小了理财产品创新的空间,因此,创新的何去何从,决定了理财市场的发展抑或是陷入疲态还是寻求到新的支撑的关键,也是从严监管下寻求发展的根本出路。
可以肯定的是,2012年全社会的投资保值需求仍将存在,市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年初选择一款期限相对较长的银行理财产品锁定收益,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