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47例临床分析
2012-08-15姚琳史安良王小路
姚琳 史安良 王小路
(江西省胸科医院 南昌330006)
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过去曾称为poncet综合征、结核性风湿症。临床上肺结核患者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的患者出现发热、关节痛、结节性红斑容易想到结核性变态反应,但肺部阴性的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患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症状反复,容易误诊为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皮肤病等。为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误诊情况、治疗及预后,现综合分析我院47例诊断为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2010年在我院住院47例诊断为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的病例资料。47例患者中,男18例(38.3%),女29例(61.7%);年龄16~67岁;病程2个月~4年。
1.2 临床症状 (1)发热:47例患者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38例(80.8%),中度以上发热患者34例,占全部发热患者的89.5%。(2)关节病变:47例患者中,有关节炎36例(76.6%),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游走性关节疼痛,以膝关节、踝关节、腕关节及肘关节为主。(3)皮肤、黏膜改变:多发性红斑28例(59.6%),多见于四肢;口干3例(6.4%),反复口腔溃疡2例(4.2%)。(4)所有患者均无咳嗽、咳痰、胸闷等呼吸道症状。
1.3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1)结核菌素实验:47例患者全部阳性,无1例阴性,其中强阳性40例(85.1%),中度阳性7例(14.9%)。(2)实验室检查:血结核抗体阳性32例(68.1%),血沉阳性37例(78.7%),抗“O”阳性16例(34.0%),类风湿因子阳性8例(17.0%),C反应蛋白阳性42例(89.4%)。(3)骨关节及胸部X线片或CT检查:胸部CT发现肺部陈旧性病灶4例。36例骨关节炎患者有30例(83.3%)出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无1例骨质破坏。
1.4 误诊情况 以起病3个月仍未考虑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为误诊。47例患者中,误诊42例,误诊率达89.4%。其中,误诊为结缔组织病27例(64.3%)、骨性关节炎6例(14.3%)、风湿热4例(9.5%)、皮肤病3例(7.1%)、其他2例(4.8%)。
1.5 治疗与转归 47例患者均在我院正规抗结核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出院,并随访2年,无1例复发。
2 讨论
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又称为poncet综合征、结核性风湿症等,是因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以体液免疫为主导作用的免疫复合物的变态反应,属于Ⅲ型变态反应,抗原是结核杆菌菌体或代谢产物中某种具有抗原特异性的蛋白质[1]。临床上肺结核患者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的患者出现发热、关节痛、结节性红斑容易想到结核性变态反应。但肺部阴性或陈旧性结核病灶的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患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症状反复,且无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这类患者在综合医院就诊时容易诊断为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皮肤病等,故易被临床医生误诊、漏诊[2]。
本组47例患者,36例关节炎中以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等大关节反复发作的游走性疼痛为主,不同程度的发热38例、多发性红斑28例。所以,临床上出现无肺部病灶且以不明的发热、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结节性红斑等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应考虑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可能。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如结核菌素实验、血结核抗体、抗“O”、类风湿因子、自身免疫抗体、C反应蛋白、血沉、骨关节及胸部X线片或CT等检查,对提高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的诊断、减少误诊及漏诊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按照初次或复治抗结核方案即可达到满意效果,对于变态反应较重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可给予糖皮质激素,症状控制后可逐步减量,使用4~6周。
目前该病没有统一诊断标准,综合文献分析,我们认为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如下:(1)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结节性红斑、口干、反复口腔溃疡等一条或一条以上,常规抗风湿治疗2周以上无效,应高度怀疑结核性变态反应,及时完善结核相关检查;(2)患者有上述表现、常规抗风湿治疗无效、既往有结核病史或体内发现结核病灶、结核菌素实验阳性即可确诊为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3)有变态反应表现、无结核病史及结核病灶者、结核菌素实验强阳性者应高度怀疑结核性变态反应;(4)按合理的抗结核治疗方案诊断性治疗有效的变态反应患者,可以确诊;(5)除外骨结核。
[1]谭洪勇,刘向群,薛爱霞.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附1 468例病例荟萃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3):33-34
[2]陈艺坛,陈志斌.结核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39例的误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4,32(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