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抢救急性左心衰1例报告
2012-08-15费建堂
费建堂
(无锡市滨湖区华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无锡 214131)
急性左心衰是由于心脏病变突发加重引起心排血量急剧降低,导致以肺淤血水肿和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的严重的急危重症,抢救是否及时、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笔者应用多巴胺救治急性左心衰1例,取得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82岁,因进行性进食困难1个月于2010年8月21日入无锡市滨湖区华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胃镜检查示胃窦浸润型胃癌、幽门不完全性梗阻、反流性食管炎,病理检查报告为胃窦低分化腺癌,幽门螺杆菌阴性,作内科保守治疗。住院第18天清晨,患者突然烦躁不安,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道黄色分泌物多,大汗淋漓,强迫半坐位,面色苍白,口唇肢端紫绀,意识模糊,血压降至60/3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 66 次·min-1,心率158次·min-1,脉搏细速,心音低钝,两肺满布湿性啰音和哮鸣音,血氧饱和度降至40%,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ST段T波改变。诊断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Killip分级Ⅳ级。立即给予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吸氮,呋塞米40 mg静脉注射,氨茶碱0.375 mg、地塞米松10 mg静脉点滴,毛花苷C 0.4 mg静脉缓注,症状无明显缓解,即给予多巴胺40 mg、间羟胺4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点滴,滴速20~30滴·min-1,多巴胺滴速为2~5 μg·kg-1·min-1,患者血压渐渐回升至(90~120)/(60~70)mmHg,缺氧、呼吸困难症状改善,神志恢复,氧饱和度升至90%~95%,心率渐降至90~110次·min-1,室性早搏及肺部啰音明显减少,尿量增多。继续予多巴胺、间羟胺各80 mg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脉点滴,滴速12~15滴·min-1,维持血压24 h,观察72 h,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住院2周无复发。
2 讨论
急性左心衰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症,其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为心脏收缩力突然严重减弱,或左室瓣膜急性反流,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左室舒张末压迅速升高,肺静脉回流受阻,至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而使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泡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临床表现为严重缺氧和呼吸困难、心源性休克,脑缺血缺氧可致脑水肿,表现为意识障碍、昏迷、抽搐。抢救治疗的关键是提高血氧分压,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减轻组织水肿,维持平均动脉压,促进心脑血供。小剂量多巴胺(<2 μg·kg-1·min-1静脉滴注)通过激动多巴胺受体使肾动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扩张,增加肾血流量和心脑供血;较大剂量多巴胺(2~5 μg·kg-1·min-1静脉点滴)可直接兴奋心脏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对心率影响不明显,不增加心肌耗氧量[1]。间羟胺通过激动α受体和β1受体,而收缩外周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其减少肾脏血流量的副作用可被小剂量多巴胺抵消。二药合用于抢救急性左心衰,可发挥抗心源性休克、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作用。本例应用较大剂量多巴胺治疗急性左心衰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纠正心衰、休克症状,取得较好疗效。 因大剂量多巴胺(>5 μg·kg-1·min-1静脉滴注)可直接兴奋α受体而增加左室后负荷和肺动脉压,增加心肌耗氧量,对肾血管产生强烈的收缩作用,使用中应予注意,必须密切观察血压、血氧、心率、呼吸、尿量和意识变化。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