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耳流亡路线考

2012-08-15刘丽

关键词:年表晋文公世家

刘丽

(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084)

晋公子重耳遭骊姬之乱而流亡在外19年,最终在秦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夺取政权,即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传世文献关于重耳流亡在外的记载较为详细,主要见于《国语》、《左传》、《史记》、《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竹书纪年》等典籍,内容大体相同,略有区别。如今《清华简》第二册整理出版,其第六章即是记录的此事,大体可以与传世典籍对读。但是《清华简》第二册中关于重耳流亡路线的记录与传世典籍差异较大,值得注意。本文拟就这种差异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首先我们把 《国语》、《左传》、《史记》、《吕氏春秋》、《清华简·系年》中关于重耳流亡路线列举出来: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狄——卫——齐——曹——宋——郑——楚——秦[1],《国语》:狄——齐——卫——曹——宋——郑——楚——秦[2],《史记·晋世家》:狄——卫——齐——曹——宋——郑——楚——秦[3](P1656-1660),《吕氏春秋·上德》:

狄——卫——齐——曹——宋——郑——楚——秦[4],《清华简·系年》:狄——齐——宋——卫——郑——楚——秦。

《史记》、《左传》、《吕氏春秋》记录的路线一样。以此为底本,《国语》的区别在于齐和卫的位置颠倒,《清华简·系年》则是齐、宋、卫的位置均不同,而且没有曹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首先讨论重耳过齐、过卫的时间,这是《左传》、《史记》与《国语》的差别之处。《史记·卫世家》记载重耳过卫在卫文公十六年,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则记载为卫文公二十三年[1](P592-593)。看来司马迁当时看到的材料就存在两种说法,他把这两个年代分列于书中。《史记·晋世家》与《史记·卫世家》是一致的,即文公十六年,过卫在过齐前。对于《史记·卫世家》的记载,张以仁先生曾经做过讨论:“《考证》引梁玉绳曰:‘重耳过,书于十六年,误。《表》书在二十三年,为僖公二十三年。虽若与《左传》合,而实是舛误,蓋《左传》追述前事耳。《晋语》云:‘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宁庄子言于公,弗听。而卫文十六年,无邢狄之难,考《春秋》僖公十八年,邢人、狄人伐卫。僖十八年即卫文十八年。则重耳过卫,当在卫文之十八年。’”[5](P63-64)张以仁先生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国语》、《左传》二说不同。史公忽于取舍,故于晋、卫二《世家》则取《左传》,于《表》则同《国语》。故《表》云:“重耳从齐过,无礼。”可以为证……且僖公十九年《左传》有卫人伐狄事,二十年秋有“齐、狄盟于邢,为邢谋卫难也,于是卫方病邢”事,《春秋经》僖公二十一年春有狄侵卫事,则卫有邢狄之虞患,不必定于卫文公十八年[5](P63-64)。

汪远孙在《国语校注本》表达不同的观点:“晋文公从齐过卫,过曹,过郑,过楚,《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皆书于鲁僖二十三年,鲁僖二十三年值卫文公二十三年……文公自去齐后,卫、曹、郑既不见礼,宋襄公止乘马之赠,未尝假馆。居楚亦仅数月,自齐至秦,虽经历多国,道途原非辽远,入秦在二十三,则过卫在二十三年明矣。若谓僖十八年过卫,自十八年至二十三年,此六年淹留何国乎?又《卫世家》晋公子过卫在文公十六年,此据内传。五鹿野人与块与文公不礼是一时事。外传以过五鹿在过齐前,过卫在去齐后,此两传之不可强同者。”徐元诰:“《史记·宋世家》重耳过宋在襄公十三年,值鲁僖二十二年也。过卫在过宋前,则亦当在鲁僖二十二年。与韦注固相距太远,与年表亦差一年矣。”[6](P362)

重耳过卫在文公十八年是靠不住的,二十二年说呢?也没有事实依据,只是一种推测,且与韦注和《年表》均不同。史书中明确记载的是重耳过卫在卫文公十六年或者卫文公二十三年,那么这两个时间是怎么回事呢?《国语》与《史记》、《左传》关于过卫、过齐次序的不同又该如何解释呢?其实也可以解释。在《史记·晋世家》、《左传》、《国语》、《吕氏春秋》中都谈及过“过五鹿”,其中尤以《国语·晋语四》记载最详,“五鹿之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韦昭注:“五鹿,卫邑。”[6](P322)《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杜注曰:“今卫县西北有地名五鹿,阳平元城县东亦有五鹿。”对照《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二十八年春,晋侯……侵曹伐卫。正月戊申,取五鹿。”《史记·晋世家》:“五年春,晋文公欲伐曹,假道於卫,卫人弗许。还自河南度,侵曹,伐卫。正月,取五鹿。”《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宋成公三年,“晋伐我,取五鹿。”《清华简·系年》:“晋文公思齐及宋之德,乃及秦师围曹及五鹿,伐卫以脱齐之戍及宋之围。”则五鹿为卫邑应该是正确的。“取五鹿”当是对前面兆象的回应,按照十二年算,则过五鹿当在卫文公十六年。这与《史记》、《左传》的记载是相符合的。

那么之所以会出现上面这些问题,就在于重耳实际上是两次经过卫国,第一次就是卫文公十六年经过五鹿,野人与块;第二次则是卫文公二十三年过卫,文公不礼。但是《史记》和《左传》误把两者当成了一时事。但是这确实是两件事,因此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记载的过卫时间是卫文公二十三年,即鲁僖公二十三年,这表明了司马迁的谨慎和存疑。过齐前的过卫实则是过五鹿,后面在过齐后还有一次过卫。《国语》中的记载其实是正确的,但是过卫的时间却不对,卫无论如何不能排在宋的前面。《清华简》把卫排在齐之后应该指的是卫文公二十三年那次,因为《清华简》中过齐前并未提及过五鹿,也许是认为当时重耳并未见到卫国国君的缘故。

下面我们来讨论过宋的时间。《国语》、《左传》与《史记·晋世家》对于过宋的排序是一致的,都是放在曹之后,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任何疑问。《史记·宋世家》: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是年,晋公子重耳过宋,襄公以伤於楚,欲得晋援,厚礼重耳以马二十乘。十四年夏,襄公病伤於泓而竟卒。则重耳过宋在襄公十三年,即鲁僖公二十二年。对照《宋世家》和《十二诸侯年表》,宋似乎应该排在曹之前,为何《晋世家》排在曹之后呢?是《宋世家》和《十二诸侯年表》所用材料与 《史记·晋世家》、《左传》、《国语》不同。又或者是《宋世家》时间有问题?

我们看到《史记·宋世家》“十四年夏,襄公病伤於泓而竟卒。”史记索引:“按:《春秋》战于泓在僖二十三年,重耳过宋及襄公卒在二十四年。今此文以重耳过与伤泓共岁,故云‘是年’。又重耳过宋与宋襄公卒共是一岁,则不合更云‘十四年’。是进退俱不合于左氏,蓋太史公之疏耳。”[3](P1627)案:《春秋》记载战于泓是僖二十二年,襄公卒是僖二十三年,索引有误。《左传》重耳过宋记在僖二十三年下,但是并没有注明过每个国家的具体时间,有可能是对于前事的追述,不能以此判断过宋与襄公卒为一年。

《十二诸侯年表》未记载重耳过宋事。那么能依据的只有《宋世家》,是否可信呢?《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认为《宋世家》可信[1](P408)。我们可以推算一下。按照《史记·晋世家》等文献记载,重耳流亡共十九年,居狄十二年,居齐五年,而过郑、楚、秦均是在鲁僖公二十三年,时间为一年。则中间还有一年时间。这一年时间过曹、宋、卫。我们知道曹、卫之君对重耳是不礼的,那这一年最有可能的时间是在宋。如果我们按照《宋世家》的襄公十三年,即鲁僖二十二年,正好合理。这样,则过曹的时间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史记·管蔡世家》以及《年表》的记载,重耳过曹在曹共公十六年,即鲁僖公二十三年,这样应该排在宋之后。但是这样就与所有的文献记载都相冲突了。另外一种则是过曹与过宋同年,在过宋前,即曹共公十五年,也就是僖公二十二。这就承认了《管蔡世家》里关于“初”的质疑①。即认为过曹应该早于曹共公十六年,也解决了《史记·晋世家》、《左传》、《国语》里排序的问题。至于《年表》,则可以被认为是误解了《管蔡世家》而造成的。不然,曹无论如何不能排在宋前。而且结合春秋时期各国地理位置分布,可以排出一个大致合理的路线,即狄——卫 (五鹿)——齐——卫——宋——曹——卫——郑——楚——秦

《清华简·系年》中的排序与《史记》齐、宋、郑、楚、秦几个《世家》以及《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时间记载都是相吻合的。特别是宋排在卫之前,与唯一一个有明确记载重耳过宋时间的《宋世家》是相符合的。

但是《史记·晋世家》和其他《世家》和《年表》的矛盾之处确实很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对照《史记·晋世家》、《左传》、《国语》,认为《史记·晋世家》关于重耳逃亡事是杂采的《国语》、《左传》以及其他纪年材料而成,特别是关于卫、宋、曹、郑这一段几乎采用的全是《国语》。《左传》这一段叙述较简,与《晋世家》似是对《国语》的分别取舍。

《史记·晋世家》和《左传》叙述晋文公到达一个国家,《左传》一般用“及”,《晋世家》用“过”,对应的《国语》也大多用“过”,似乎也可以作为一个佐证②。晋文公流亡各国这在当时应该是一件大事,且晋文公亲身经历事,晋国史记应该有明确记载,不应有错,但是由于秦火的原因,晋史记失传了,因此司马迁写《晋世家》这段时用了《左传》、《国语》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晋世家》其他部分也很多是采用的这两书,这点很多学者已经做过比较研究[15]。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晋世家》与《左传》、《国语》的一致,以及与各个《世家》及《十二诸侯年表》的矛盾。

但是《清华简·系年》里是没有提及重耳过曹的,这很奇怪,因为传世典籍中曾多次提到过重耳过曹。《史记·晋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史记·管蔡世家》、《国语》、《左传》、《淮南子·道应训》、《韩非子·十过》、《吕氏春秋·上德》、《淮南子·人间训》均有记载,只是内容有所差别。而且《管蔡世家》里记载曹共公二十一年,晋伐曹。曹共公二十一年正是晋文公五年。这与《左传》、《晋世家》、《十二诸侯年表》都是一致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史记·晋世家》记载:“五年春,晋文公欲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也是记载的晋文公五年事,“侵曹、伐卫,取五鹿,执曹伯。”《国语》:“文公立四年,楚成王伐宋,公率齐、秦伐曹、卫以救宋。”特别是《清华简·系年》第七章:“晋文公立四年,楚成王率诸侯以围宋伐齐,戍居晋文公思齐及宋之德,乃及秦师围曹及五鹿,伐卫以脱齐之戍及宋之围。”可以看出重耳当时应该是经过了曹的,曹君应该是无礼于晋文公,不然晋文公不会因思齐、宋之恩而伐曹、卫。可见,过曹应该还是有的。

注:

①杨伯峻先生认为《曹世家》里曹共公十六年下有一个“初”字,则重耳过曹应不是十六年事,按照《晋世家》曹排在宋前,更是重耳过曹不是十六年事的证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408页。

② 《史记·晋世家》、《左传》、《国语》里对经过每个国家并没有明确的承续关系。只有《国语》中有一个记载,“自卫过曹”,明确表明过曹在卫后。在没有别的证据前,我们是否可以相信这个记载呢。《国语》记载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后面接着“自卫过曹,曹共公亦不礼焉。”因为前面有不礼的事,因此,这里用“亦”。后面接着是“公子过宋”,宋襄公赠以马二十乘;但接着说“公子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虽则可以理解为接续卫、曹,但是却也容易让人误解是前面宋不礼焉,所以此处又用“亦”。是否可以作假设,郑接在曹之后,宋应排到卫之前呢,是国语弄错了。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404-410.

[2]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321-346.

[3]司马迁.史记: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十九[M].北京:中国书店,1985.

[5]张以仁.张以仁先秦史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猜你喜欢

年表晋文公世家
晋文公伐原
年表
SAGA世家表:跨界演绎,链“饰”潮流
王锡良年表
“足下”的由来
石鲁年表
木玩世家第三代的接班故事
“足下”一词的由来
厨师辩冤
萧相国世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