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滁州职业教育大市的思考
2012-08-15孙其淦
□文/孙其淦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安徽·凤阳)
为了使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全面地发展,为了促进中部省份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个规划,加快滁州的跨越发展,使滁州成为安徽东向发展桥头堡,承接产业转移第一站和首选地呢?
加快滁州的跨越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滁州人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经济适用性人才,努力把滁州打造成为职业教育大市和职业教育强市。
之所以这样认为,这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是“保底教育”,是涉及到占人口总数50%的弱势群体的福祉教育,是多数人的基本劳动技能的教育,也可以说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文化和科技素质的教育。从国家发展的战略上来说,职业教育工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从全国用工的实际情况来说,目前几乎全国所有大中城市都存在缺乏技术工人的问题,熟练技工、中高级技师的需求缺口非常大。就河南郑州来说,据了解,郑州市目前约有技能人才17万多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5万人左右。据业内人士预计,今后几年各类中级、高级技术工人需求量将逐年增加。滁州的用工实际情况也不容乐观。滁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近80%,有340多万人。乡村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资源的80%左右。滁州市2004年总人口文盲率为14.27%,大专及以上只占总人口的3.30%,高中和中专占总人口的8.10%,初中占总人口的35.40%,小学占总人口的15.20%。农民整体素质的低下制约着滁州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把滁州打造成为职业教育大市和职业教育强市,全面提高滁州人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那么,如何努力把滁州打造成为职业教育大市和职业教育强市呢?应当根据滁州的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决策,下面就此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借鉴。
第一,根据滁州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的特殊地理位置,合理规划职业教育蓝图和目标。滁州地处南京西北,从经济发展层面上可以划归南京都市圈。所谓南京都市圈是指以南京为中心,以周边江苏省的镇江市、扬州市,安徽省的马鞍山市、芜湖市和滁州市为辐射区的六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是跨越长三角经济圈和皖江经济圈的一个亚区域经济圈。由于这些周边城市与南京的距离在50~80公里之间,理论车时在l小时左右,所以又称为l小时都市圈。无论从土地资源还是从人口资源方面来说,滁州市在劳动力资源和农业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数量优势和比较优势。对于滁州市来说,发挥这些比较优势就可以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极的辐射效应,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不断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滁州成为长三角北翼的重要工业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非金属矿物质的精加工和供给基地,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现既定的经济工业化、生活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小康和谐社会目标。要想真正有效发挥这些比较优势,实现滁州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把滁州打造成为职业教育大市和职业教育强市。因此,滁州市委、市政府要高点定位、科学编制职业教育规划。市委、市政府要重视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积极构建“大教育”格局。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正确处理教育工作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与滁州经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课堂化教育,辅之以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助教育等基础性教育,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积极寻求和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新形势下创办特色技能工作需要的教育模式。
第二,根据省教育厅与滁州市人民政府签署的《安徽省教育厅,滁州市人民政府共建滁州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职教大市框架协议》,多层次构筑职业技术教育平台。滁州市委、市政府把融入长三角龙头上海作为建设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突破口,高位推动、编制了市开发区、琅琊区、南谯区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要想真正搞好这些示范区,实现共建共赢,就必须加大力度培养更多的各级各类人才。这就要求滁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安徽省教育厅滁州市人民政府共建滁州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职教大市框架协议》,在全市范围内多层次构筑职业技术教育平台,着力提升职业技术教育能力;着力推进科教园区建设,加强县(区)级职教中心建设;全面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创新,实现“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品牌”,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吸引力;创新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滁州科教园区的建设步伐,加快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等一些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建设步伐,争取让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早一日搬迁到滁州。
第三,根据滁州人民群众整体文化和科技素质的实际,着眼于人民群众充分就业,做大做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滁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近80%,有340多万人。乡村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资源的80%左右。滁州市2004年总人口文盲率为14.27%,大专及以上只占总人口的3.30%,高中和中专占总人口的8.10%,初中占总人口的35.40%,小学占总人口的15.20%。农民整体素质的低下制约着滁州经济的发展。因此,滁州市委、市政府要积极转变思想,着眼群众就业,因人因地制宜,依靠现有的基础和条件,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促进职业技术培训与滁州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滁州人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使滁州人民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建设中得以充分就业。滁州市委、市政府要根据本市实际情况,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力度,以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和安徽科技学院为依托,与县(区)级职教中心、职业高中等单位联合办学,开办家电维修、种植养殖、果蔬园艺、初级电工、池塘养鱼、摄影摄像、微机上岗、烹饪、驾训、机械修理等培训项目。
第四,根据滁州推进职业教育大市和职业教育强市建设的需要,强化三个保障,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全员积极参与,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同抓的职业教育工作新格局。滁州市委、市政府要认真强化三个保障:一是机构保障。设立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开展专项教育教研活动,完善各级职业教育教学机构建制;二是制度保障。为使职业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就需要建立健全《滁州市职业教育工作考核量化手册》、《滁州市职业教育教师授课制度》、《滁州市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等。并由职业技术教育工作领导机构认真督导、检查、落实各项制度和规定;三是经费保障。滁州市委、市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专项教育经费的按时足额下拨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坚决杜绝截留、挪用、侵占教育经费的现象发生。滁州市委、市政府在具体的经费安排部署中,要始终把教育工作的经费保障放在第一位。针对教育工作实际,根据需要分期分批配备教育设施设备,特别是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获证、外出培训考察等方面每年都给予足额的经费保证。
第五,政府要赋予职业教育院校培训功能,逐步推行学历和培训一体化,努力打造和夯实职业教育院校培训基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科教兴滁、工业立市、人才强市”的迫切需要。根据滁州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职业技术教育是解决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满足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是解决“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矛盾的最佳方法。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全日制学历教育,同时还应该担负着职业技能培训,以及人们未来终身教育的重任。然而,目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不足,就滁州市来说,虽然有几家各类培训机构,但大多是各种证书培训,技能培训机构不到三成,培训能力有限。而且在培训机构中,缺少专业的培训师资,培训质量很难保证。但是,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需要,也是为务工人员就业提供帮助,体现社会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所以,政府理应让公办职业教育院校,承担起这样的历史责任和社会义务。因此,市委、市政府要转变办学观念,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发展职业培训,逐步推行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一体化。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开展对下岗再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逐步建立起适应职前、职中、职后培训需要的教育结构,满足社会成员多样性的终身学习需求,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第六,市委、市政府要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平台,积极为学校和企业牵线搭桥,努力使自己成为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相互“牵手”或联姻的“红娘”。市委、市政府虽然不能“拉郎配”,但可以为校企双方提供更多的选择对象,相信校企双方都会在这里找到“意中人”,然后可以大胆“试婚”,试好了就去“结婚”过日子。政府和职业教育学校都必须意识到,只有服务学生、服务行业企业,职业教育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市委、市政府要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学校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开展多层次合作。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教育学校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条件,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应层次的合作。政府要优先把高素质的教师安排到职业教育学校去,因为作为企业,校企合作的首选肯定是师资、技术等各方面实力都比较强的学校。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懂技术、会操作机器设备,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政府要帮助职业教育学校不断完善学校的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的先进技术、工艺流程,这样才可以向企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还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提升技术,参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市委、市政府要认真搭建一个校企长期合作的交流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校企交流沟通的制度化、常态化,促进职业教育学校开放办学,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企业和用人单位可以在交流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上“各取所需”,也可以给职业教育学校下“菜单”,让其按需培养和发布用人信息。职业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向企业发布毕业生信息,紧盯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实现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形式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总之,要实现滁州的跨越发展,滁州市委、市政府就必须想方设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滁州人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经济适用性人才,努力把滁州打造成为职业教育大市和职业教育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