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

2012-08-15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老龄化高龄居家

成 曦

〔洛阳理工学院 社会科学系,河南 洛阳471023〕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1.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并且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绝对数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78 亿,已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982年到2000年,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而其他国家的这一转变过程一般都在半个世纪以上,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速度最慢,历时80年,即使是最短的瑞典,也用了40年。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我国60 岁以上人口将高达4.8 亿,届时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所以,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社会老龄化速度快,人口老龄化形势异常严峻。

2.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作用

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指由于新生婴儿数量减少和年龄金字塔中老年人数量增加所导致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生育年龄的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水平持续下降,少儿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降低,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底部老龄化趋势显现;加之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显著提高,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8岁提高到目前的73 岁,中国科学院预测2050年甚至将达到85 岁[1]。生育率的下降和平均寿命的提高,使我国受到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作用的双重夹击,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着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为复杂和严峻的形势。

3.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

国际上一般将高龄化界定为8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部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步上升的过程。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经形象地形容人口高龄化,他说“世界人口在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本身也在老龄化”。作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高龄老人的规模从1990年的800 万增长到2011年的1900 万[2],预测到2031年将迅速增长到4000 万,到2050年高龄老年人口的数量将在一段时期内维持在9000 万到1.1 亿之间[3],呈现出高速高龄化、规模高龄化、顶端高龄化的特点。在高龄化的同时,空巢化趋势也在加速,由于家庭结构变迁,独生子女增多,“四二一”家庭大量出现,导致老人照顾问题日益突出。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空巢家庭数已经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甚至达到70%,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的空巢化问题日益严峻。

4.老龄化程度呈现出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大中型城市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分布整体呈现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的特点,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呈现出区域分布的不均衡,东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较中西部地区更为严峻。1979年上海市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宁夏回族自治区则在2012年才刚刚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一些大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甚至已经远超一些发达国家,如上海市目前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3.4%,青少年人口比例仅为8.3%,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8.5%,全球平均的青少年人口比例为27%[4]。这种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养老政策制定甚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二、我国城市主要养老模式的发展状况

1.家庭养老源远流长,但适应性逐渐降低

家庭养老是一种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家庭养老模式在我国源远流长。在我国,家庭养老不仅是一种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关怀的养老方式,更是一种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文化模式,赡养父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但是随着社会的急速变迁,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农耕经济被大工业经济所取代,传统的拓展家庭被核心家庭所取代,传统的多子多福被“只生一个好”所取代。家庭养老已经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传统家庭养老的子女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大量城市家庭演化为“四二一”结构,子女赡养的精神及物质负担极重,再由子女提供周到细心的家庭照顾已经面临重重困难。此外地区经济差异带来的人口流动,落后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迁徙,使得施行家庭照顾的资源减少。随着养老观念的变迁,传统家庭养老提供的日常照料和经济赡养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在老有所养的同时,老年人对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这些单单依靠家庭养老是远远无法满足的。

虽然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逐渐弱化,但是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伴随着机遇,其不可替代的精神慰藉作用是完善我国养老体系的重要补充。

2.机构养老集中专业,但缺乏精神关怀

与家庭养老相对应,机构养老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模式,这是一种以敬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等为主要载体,集中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健康护理和精神关怀的养老模式。在一些大型的养老机构内,各类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并有专业的护理与服务人员对老年人提供生理、心理的咨询与指导服务,在这里,老年人共同生活、交流沟通、锻炼身体,养老资源能够被高效集中利用。但是机构养老模式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第一,机构容量不足,设施条件较差。现有的养老机构照顾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养老机构的床位都严重不足。近些年来,社会和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但是从目前来看与实际需求还相差甚远。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8060 个,床位266 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1万人。按照国际上5%的老年人要借助机构养老的经验,中国至少需要800 多万张床位,现在缺口达540 万张,是现有床位数的200%[5]。此外,养老机构服务设施条件普遍较差,大多较为简陋且缺乏维护,缺少专业化的护理设施和监护设备,因此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

第二,服务水平不高,老年人精神压力大。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令人担忧,由于工资待遇不高,养老机构无法吸引足够的专业人才,使得服务水平和质量受到很大限制,无法开展诸如心理治疗、保健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老有所养的质量大打折扣。此外,养老机构还容易忽视老年人对“精神养老”的强烈需求,缺乏特有文化,无法使老年人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缺乏精神关怀,老年人的心理负担无法得到有效疏导。

虽然目前我国机构养老模式还不尽完善,但是这种模式满足了部分无子女以及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的老人的需求,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一定的发展前景。

3.社区养老异军突起,但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社区养老也称社区居家养老,或叫居家养老。它是由社区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关怀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专业照顾为依托,通过依托社区内的场地、设施及人力资源,为社区内的老人提供的一种既可以不离开原有居住环境,又由专业服务人员、社会志愿者等提供专业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流程标准化的特点,对完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破解老龄化困境,提高老年精神及物质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结合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二者的优点,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符合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理念,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使老人能够在获得专业照料与护理的同时,享受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感受家庭的温暖与舒适,这对老年人的日常护理和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另一方面,社区搭建服务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吸引各类服务机构和组织,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可使社区老人获得专业化、多元化的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

社区居家养老有效地整合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使老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内获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既节省了开支又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更多体现的是政府的行政意志,普遍缺乏市场化的参与,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养老模式

欧美发达国家通常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后才面临老龄化问题,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经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如何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前提下,合理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一直以来,受孝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以亲缘为基础的家庭养老,这种养老模式适用于当时不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庞大的家庭结构。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家庭结构的变迁,核心家庭和“四二一”家庭逐年增多,这使家庭养老模式难以维持。为了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我国养老模式逐渐向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方向转变,但是,受制于固有观念、服务水准、运营模式、消费水平等因素,机构养老模式并不能得到老年群体的广泛认同。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大量“单位人”向“社会人”特别是“社区人”转变,社区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既可以让老年人留在熟悉的环境,得到家庭照顾,又可以让老年人享受到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这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服务为依靠的养老模式正逐渐被社会了解和认可。

综上所述,在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我国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建立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为主、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这一模式更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及家庭所带来的冲击,更有利于为老年人提供多元、舒适及专业的养老服务。

[1]李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南.贴补百岁老人,宁沪苏吉最慷慨[N].法制晚报,2011-9-12(A11).

[3]王琳.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及原因的国际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4(1).

[4]邓伟志.世界老龄化:一场静悄悄的革命[J].上海城市管理,2011(3).

[5]陶映荃.不要将老龄化问题妖魔化[N].工人日报,2010-11-10(7).

猜你喜欢

老龄化高龄居家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微生高的往事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