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刍议*
2012-08-15肖琴
肖 琴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一方面,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另一方面,他开拓性地展开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纪元。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主要来源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在他一生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在随着中国现实实践的发展而不停地变化。不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社会思考的焦点都是与现实实践、与社会历史背景紧密联系的,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萌芽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反复实践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制约因素。
首先是国际方面的因素。当时国际上以意识形态标准划分的两个阵营对待新中国的态度泾渭分明。欧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地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封锁,孤立中国,并挑起朝鲜战争,严重威胁新中国的政权稳定。文化上也不断地向中国渗透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妄图瓦解社会主义思想阵地。与此同时前苏联却对贫弱的中国伸出了橄榄枝,不但在军事、政治上给予新中国强大的帮助,而且在经济和文化上也不断提供支援。鉴于此,毛泽东坚决地执行了“一边倒”国际关系战略,“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1]这是毛泽东在国际上实施阶级斗争策略的开始,也是后来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大阶级斗争幅度的外部因素。
其次是前苏联意识形态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斯大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断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努力在国民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改造一切腐朽的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旧思想、旧道德,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思想灌输给工农群众,前苏联的意识形态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而给毛泽东以极大的影响。毛泽东在五十年代中前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很大程度上都以前苏联为模板。但苏联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流于形式,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模式绝对化。尤其是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苏共本身渐次蜕变,文化政治化使意识形态建设逐渐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的原则。造成苏联人民,尤其是青年对苏共的这种简单化、政治化的理论灌输、教化极其反感,以致意识形态建设走向反面。并随着中苏交恶,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的猖獗促使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新思考和探索,在不断反省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逐渐摆脱前苏联模式的影响,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再次是国内因素。一方面是建国后全国人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不高。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新中国,尽管全国人民已经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但全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很低,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国的农村,80%以上的农民是文盲、半文盲,对马列主义更是知之甚少。为了改变这种全民文化素质水平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不强的情况,毛泽东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普及识字教育,在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使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在广大工人和农民中间,毛泽东结合劳资关系调整、土地改革等运动,向广大工人和农民群众灌输了翻身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通过各个阶层、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普遍深入的马列主义的教育与学习运动,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树立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
另一方面是腐朽和反动阶级思想犹然存在。为了彻底革去陈腐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反面影响,毛泽东不惜在思想政治领域加大阶级斗争力度,甚至发动全民自下而上进行文化大革命,以根除非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思想,纯洁人民的思想意识,为建立“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奠定思想基础,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
如果说以上是毛泽东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形成的历史背景,那么,毛泽东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还有其直接的思想理论来源。
毛泽东所处的时代正是中西文化、古今文化激烈冲突的时候,对古今中外文化的认同与突破就构成了毛泽东思想发展轨迹的历史与逻辑的起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延展的。他一生都浸染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博大之中,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至老不衰,其中对各种历史典籍更是百读不厌,从古代各政治家、思想家治国理论中吸取营养,获得灵感,其中儒家的“德治”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还有“大同思想”“和谐思想”等等都可以在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中找到痕迹,尤其是“平等思想”和“大同思想”,对毛泽东思想意识的影响尤其深刻。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说:“对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共产党,则不是什么被推翻的问题,而是努力工作,创设条件,使阶级、国家权力和政党很自然地归于消灭,使人类进到大同境遇。”“这样就造就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2]建国后,毛泽东始终将共产主义的理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不断地探索各种达到这一理想的途径,其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各种途径的核心,在他主政的二十多年里,一切都是围绕着如何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宏伟目标来做社会主义的大文章的。
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影响最深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专门挤出时间大量学习与研究艾思奇、李达等人翻译和介绍的马列主义著作,一再地批读。毛泽东最初运用“意识形态”这个是在《读李达著〈社会学大纲〉一书的批注》中。批注之一是:“社会意识形态是理论上再造现实社会。”[3]P210批注之二是:“代表古代反动贵族的意识形态是古代观念论哲学。……由于希腊奴隶经济的向下发展而产生的深刻的阶级分化与斗争,引起贵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之意识形态的斗争,前者便以观念论哲学为基础。”[3]P225-226在《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注》中,毛泽东也写下了一段重要的批注:“哲学是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3]P310上述三个批注反映出毛泽东当时的意识形态观,即:第一,意识形态不只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而是从理论上再造现实社会;第二,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第三,哲学是意识形态的灵魂……是它的集中表现。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产物,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理论反思的结果,尤其其中的唯物辩证法和阶级斗争学说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重要源头。毛泽东思想包含着各种思想文化渊源的流合,是马列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互动融合的结晶体。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包含了从指导思想到核心价值、基本方法和具体措施各个方面。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列主义是毛泽东一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源泉,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经指出:“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4]P521在第一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是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5]为了贯彻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他在实践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首先,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在多个场合他一再指出,每一个领导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门思想武器才能够在工作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因而“二百七十四个中央委员,及一千以上的高、中级在职干部都应认真读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6]并为了将这项工作具体化,毛泽东身体力行将有关的马列主义著作做出了明确布置,要求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几年内读几本到几十本马列的书。
建国初期,整个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治、经济制度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政治、经济形态,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急剧地遭遇了各种新旧思想的交错冲突。面对如此良莠不齐、复杂难辨的思想领域,毛泽东一方面高扬马列主义的旗帜,大张旗鼓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倡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另一方面着力批判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大刀阔斧地对反动的、陈腐的观念和落后的文化思想进行整顿清理。
毛泽东明确表示:“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批判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不加批评,看着错误思想到处泛滥,任凭它们占领市场,当然不行。有错误就得批评,有毒草就得进行斗争。”[7]P232-233尤其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普遍较低,各种自私狭隘的旧思想还很盛行。对于这种情况,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如果不搞社会主义,那资本主义势必要泛滥起来。
毛泽东为了配合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变革,实现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和“大跃进”式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意识形态领域又破又立——破除了地主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新中国的残余影响;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2.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
毛泽东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对于党的成立、发展过程以及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正如邓小平所评价的“毛泽东同志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都有完整的一套。”[8]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社会,如何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先进政党,成为一个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党,思想建设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方法,其核心就是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改造和武装党员的思想。毛泽东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9]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前进的旗帜,毛泽东主张采取各种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原理灌输到广大党员的思想中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从而能警惕和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和侵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身先示范以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在1956年中共八大预备会仪上他做了《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讲话,殷切期望对一千多万党员进行广大的教育工作、说服工作、团结工作,使他们在人民中间更好地起核心的作用。
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集中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方面的领导。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指导全党乃至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政策。建国后党的政治路线就是建设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治路线,围绕着这个全新的历史任务,毛泽东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制定了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党、政方针政策,积极实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这些方针、路线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
毛泽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巩固和促进作用。党正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寻求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及其衍生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党员干部和人们群众中的认同,充分利用意识形态认同的力量,把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骄人成绩。对于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强大、统一的意识形态建设就是凝聚党心、凝聚民心,统一步伐、阔步前进的思想与信仰保障。
3.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关于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理论与实践,一直是一个毁誉难评的复杂问题。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既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又是当时的国内国外形势下的一种必然选择,毛泽东通过对国际国内阶级斗争新形势的分析,肯定阶级斗争,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
即使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10]P785换句话说,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是被推翻了,资产阶级本身也被逐渐改造,但其意识形态是长期存在的,新旧意识形态之间的阶级斗争也是长期存在的。如果对这种形势认识不足,就会犯大错误。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和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的影响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如果对于这种形势认识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那就要犯绝大的错误,就会忽视必要的思想斗争。”[7]P230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长期性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他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意识形态领域往往就变成了国际国内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战场,毛泽东正是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才进一步指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就是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为主要形式的阶级斗争,并不是一般的宣传战和舆论战,斗争的主要问题直接指向政权问题,阶级斗争必然要发展到政治斗争,即以政权为中心展开的斗争。
因而,对于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来说,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巩固政权,必须重视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特殊重要性,切不可仅仅以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是不同思想的争论和不同世界观的交锋。他告诫人民:如果不抓阶级斗争,让地、富、反、坏、牛鬼蛇神一齐跑了出来,而我们的干部则不闻不问,有许多人甚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那么就会被敌人腐蚀侵袭,分化瓦解;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也会被敌人软硬兼施,蜕化变质,如果这样,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这是一个多么危险的情景。
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存在,在私有制和剥削还没有最后消灭,社会主义还没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意识形态领域中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两条道路、两个阶级的斗争,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毛泽东能高瞻远瞩地透过各种社会矛盾的层层迷雾提出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长期性是很有远见的,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尽管“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主题,但资、社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因而坚决地同各种反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斗争也是我国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4.坚持“两用”“双百”方针
尽管毛泽东早在青年时期就有对待中国历史要“观往迹,制今宜”;对待西洋历史要“取于外,资于内”的思想,但真正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简明词句却是1964年9月毛泽东在致陆定一的信中才浓缩定型,这两句话也变成了我们对待中外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本方针。而完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针则是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说:“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7]P54“双百”方针的提出,积极适应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两用”和“双百”方针是毛泽东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和经验总结,通过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比较,增强了人民对进步与腐朽文化的辨别和批判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学艺术以及科学学术的自由创作与交流,提高了人们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水平;更好地抵制了封建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的侵袭与干扰,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早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他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P543关于如何承继这份历史遗产,毛泽东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则。“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4]P708从上论述中,毛泽东首先肯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着许多优秀的文化,我们应该自豪地去继承;但又指出中国封建文化的两重性,要把统治阶级的文化和人民的文化区别开来,具体分析其精华和糟粕,批判地加以吸收和利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鲁迅就着力赞叹过汉唐时代吸收外来文化的恢弘气度,毛泽东关于对待外国文化时的思想无一例外也彰显着其广博心态。
首先,对于外来文化不能无原则的全盘接受,在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强调指出要经过分析批判,如同吃饭吃菜一样,必须经过咀嚼和消化,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绝不能不分优劣,无选择、无批判的盲目引进和生搬硬套。
其次,吸收外国文化必须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特点和形式。只有具有中国民族的特点,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外来的文化艺术,一定要展示自己的民族形式,使之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才能拥有生命力和魅力。任何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只有刻着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为本民族的广大群众所接受。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鉴于两个方面。一是鉴于前苏联当时发生的利用行政手段干涉学术争论从而严重阻碍科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反对行政干涉学术问题。二是鉴于解放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即将开始。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要求全国知识分子,特别是有学术地位和专门技术的高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指导我国文学艺术与科学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毛泽东用来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法。
5.努力建设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在意识形态建设中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一直是毛泽东控制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关键,毛泽东深知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就意味着要用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去指导理论、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部门的工作,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毛泽东用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认识,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精神支柱。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一直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法宝之一,也是用以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毛泽东很重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控制和占领,采取两种措施,其一是掌握新闻、出版等舆论和文艺阵地,使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深入全国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其二是建立各级党校,对党员干部经常性地进行轮训和培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党员干部头脑。
毛泽东十分重视舆论、文艺宣传工作,他认为舆论与文艺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可以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关于新闻、出版和文艺战线的工作,毛泽东作过许多具体的指导和论述。在建国初期他曾为新闻出版界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认真做好出版工作。”他要求各级宣传部门要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首要任务,各地党报党刊必须努力成为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的喉舌,“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人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10]P319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制度的优越性,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特别是针对建国后农村落后的文化状况,毛泽东强调提出,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文化,要出版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和书籍;发展普及广大农村的广播网、电影放映队;鼓励文艺队下乡等等。毛泽东号召文学艺术家们到工农群众中去,到广阔的农村中去,去描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去歌颂成千上万的英雄模范人物,不断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他要求把新闻出版和文学艺术方面的工作当作各级党委的大事来抓,曾明确指出:“要责成省委、地委、县委书记管思想工作,管报纸、学校、文学艺术和广播。”[7]P247并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以使这方面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以便有效地克服各种敌对势力的影响,使新闻出版和文艺战线的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建立各级党校。形成了高、中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化、长期化、制度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如在中央成立了马列学院,规定高级干部定期到马列学院学习,各个地方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党校,分别负责该地各级领导干部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的任务。这样各级党校成了系统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培养了大量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党员干部。
为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毛泽东指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有条件的,要努力学技术,学业务,学理论,造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新部队。……这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伟大任务。”[11]P462因此他极力要求:“各省、市、自治区要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己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自己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要有自己的出色的报纸和刊物的编辑和记者。”[11]P463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坚定不移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并通过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提高其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经济建设。
三、历史影响与当代启示
毛泽东立足中国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际,不断地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艰苦的探索,总结国内外的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入思考和实践上的试验实行,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1.积极的影响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就积极的方面来讲,它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在引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开展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为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基础。一如有学者所言:“毛泽东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哲学基础、价值观念、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话语系统。”[12]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中,毛泽东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明确界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头脑中开始设计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蓝图,全面展开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他创造性地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构建:即不断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地位,通过阶级斗争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反动的思想观念进行批判和改造,采取“双百”和“两用”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用无产阶级的思想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为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经过长期不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政治上,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进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探索,毛泽东建立了一整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开辟了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纪元,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积极影响还表现在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之上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表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3]从上可以看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称为思想或观念上的上层建筑。而毛泽东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方面,文化(即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观念的反映。他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14]P663-664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概念,更加具体实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中国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我们探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便知道,马克思、列宁虽然论述了前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并没有具体提出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毛泽东第一次全面、深刻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7]P214同时又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7]P215毛泽东的上述思想是对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思想的深化和实践化。毛泽东根据矛盾论的基本原理,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各种矛盾,社会主义也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两对基本矛盾对立统一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7]216并在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了划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界限以及解决两种不同矛盾的方法。两种矛盾理论和采取不同方法解决两种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立足实际,摆脱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束缚,实事求是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结果,极大地推进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尽管在探索过程中有不少失误,但是仍然取得了开拓性业绩。”[14]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建设奠定了不断发展的基础。
2.探索中的误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性意义的胜利,在开创和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的同时,也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以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主题导致了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偏离,尤其表现在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上,采取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来促进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让位于并服从于意识形态建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想偏离,这种意识形态至上的观念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沉痛的历史教训。
首先,他片面夸大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功能。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反映并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现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意识形态不能脱离于和高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能代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简单地通过意识形态的建设就可以解决经济基础的问题或者人为主观地拔高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就可以实现社会发展阶段的跨越。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认为不仅在社会形态上可以采取无产阶级武装革命的形式解决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问题,而且可以采取文化革命(即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跃进式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就是这种思想模式下的体现。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造成了生产力的严重破坏。这种重视意识形态而忽视物质基础建设,思想意识建设主导经济建设的做法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巩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妨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后果
其次,具有过分强调意识形态领域中阶级斗争的倾向。五十年代“整风反右”之后,毛泽东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强化对阶级斗争的认识,提出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要进行政治和思想战线的阶级斗争,尤其对右倾修正主义的过激批判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逐渐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阶级斗争扩大化是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实践走入误区的理论根源。
由于他对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作了不切实际的估计,继而发动了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诚然,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被扭曲变形,以至于一度出现重大失误,但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对我国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所起的奠基作用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
3.反思中的启示
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无疑可以得到十分重要的启示。
首先,要重视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指导功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思想意识领域里保驾护航。其次,要坚持意识形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统一。还应立足现实,正确处理意识形态的一元性与文化多元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必须具有开放包容心态,正确对待当今世界意识形态文化的多元化。
总而言之,在二十一世纪世界大融合发展的新背景下,我们在面对西方强势思想文化的挑战甚至侵略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要有开放意识,对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坚持包容性,广泛地与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进行建设性的交流与合作;又要有警醒意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源。充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交流平台,汲取人类文明史上任何有科学价值的理论,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发展与兴旺繁荣。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N].人民日报,1954-09-16.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毛泽东选集(第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2]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张玉瑜.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