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山区农村党员自富带富的调查与思考
——以韶关为实证研究

2012-08-15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农村党员韶关山区

刘 意

(中共韶关市委党校,广东 韶关 512026)

为了深入了解山区农村党员自富带富的现状,研究探索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自富带富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推动山区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以韶关为研究样本,对韶关农村党员自富带富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形成了一些思考。对这些思考进行整理和总结,对于加强山区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韶关农村党员自富带富路径调查

搞清楚韶关市农村党员致富途径是研究韶关农村党员自富带富的基本前提。据我们走访韶关农村的不完全调查统计,韶关农村党员致富基本有以下几种方式:科学种养、优化种植结构、经商运输、外出务工、种树、发展乡镇企业等。但具体到各地农村又有不同,比如,南雄农村党员依靠科学种植黄烟致富;翁源农村党员依靠种养兰花,开发兰花产业链发家致富;曲江马坝一些农村靠近韶钢,农村党员承接韶钢一些工程发家致富;仁化农村党员依靠丹霞山旅游资源发家致富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韶关农村党员致富的基本规律是勤劳肯干,经历诸多,外出打工积累资金、经验和人脉,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开展种养及开办相关企业。当问及他们发家致富的秘诀时,大多数人认为,勤劳肯干和不断学习十分重要,其次是资金周转和人脉关系。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富裕的党员以前发家致富的方式不正当,积累了“第一桶金”后,以极低的租金大肆承包田地、鱼塘、山林等资源,且租期长,富了个人穷了村,这种现象亟需我们正视和解决。

经过深入调查,我们认为,韶关市农村党员自富带富的路径情况主要有:

一是围绕特色种养开展自富带富。特色种养,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具有较高的市场效益,是韶关市农村党员自富带富最基本的路径。韶关市围绕优质稻、优质蔬菜、优质烟、优质畜禽、优质鱼、特色水果、竹类等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加快以“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为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新、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产品。

二是组成专业合作社推进自富带富。各类专业合作社积极帮助农民解决信息服务、生产技术、销售途径等难题,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是农村党员自富带富的重要平台,是韶关市农村党员自富带富较有成效的路径。截止2010年9月,韶关专业合作社达400多户,成员总数超过1万人,合作社经营领域涵盖种植、养殖、林业、服务业等产业。

三是推进农产品深加工进行自富带富。农产品深加工是走新型农业的一条路子,农产品深加工避免了供求关系影响下的丰产不丰收现象,使得普普通通的农产品通过加工“摇身一变”身价倍增,农产品深加工是在特色种养、专业合作社基础之上的深层次发展,是韶关市农村党员自富带富需要科技含量较高的路径。

四是以第三产业发展自富带富。在农村党员带领下,一些村民看准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在便利的交通要道旁,建起了休闲农庄,他们整合闲置房、废沟塘等资源,以垂钓、烧烤、摘水果和吃地道的农家菜、野菜及娱乐休闲为主打项目,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以第三产业发展自富带富,是韶关市农村党员自富带富最具生态经济的路径。

二、韶关农村党员自富带富优劣势分析

(一)主要优势

我们认为,韶关农村党员自富带富有“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优势。

一是趁扶贫“双到”工作开展之际,借产业扶贫之势,农村党员模范带头,农村群众积极响应,注重结合实际发展特色经济提高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此属“天时”。

二是韶关农村党员自富带富的“地利”优势明显。韶关市地处粤北山区,南岭山脉南部,境内山峦起伏,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由于韶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不少名优特产远近闻名。

三是韶关农业人口占多数,可供开发的人力资源多,占据“人和”优势。韶关市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的62.8%,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5.3亿元,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6317元。加之,各村都有一批通过种养等方式致富的农民,这些人可以成为农村党员自富带富的先锋。

(二)主要劣势

主要劣势在于村集体经济薄弱、自富带富的发展思路不清、机制不顺畅和动力不足。

韶关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且结构单一。韶关市有1202个村,3万元以下的贫困村658个,占54.7%;3万元至10万元的430个,占35.8%;超过10万元的114个,占9.5%。(资料来源于中共韶关市委组织部制作的《韶关市镇村集体经济状况分析》)且村集体经济收入结构不合理。电站股份分红收入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黄烟蚕桑种植返还收入,再次是山塘林场石场等管理费收入、门店等物业租金收入和招商引资项目管理费收入等其他收入。

韶关农村党员带富情况不容乐观。在调查问卷中,有95%的农民党员选择了“如果我致富后,愿意带领其他农民致富”,可在我们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村党员自富后,在带富方面的行动滞后和思路滞怠,农村自富党员一般在自富后三至五年内,甚至更长时间,才有带富的行为。我们分析,这与农村党员大部分所从事的种养行业有很大的关联,种养行业很容易市场饱和,当种养行业向深加工、进军城市市场等方面发展的时候,带富效应就会很快显现。比如农村党员在翁源九仙桃销售方面就起到了自富带富的效用,农村党员主动开辟广州市、韶关市、郴州市等周边大中城市市场,然后,收购广大农户九仙桃,保证了广大种植户不受市场波动而影响收入。

从农村大环境看,受到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有限的限制,以及旧有承包体制遗留下的不少问题,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陷入“不出事”就是发展的怪圈。从农村干部来看,村干部忙于上级下派的各类任务,无暇顾及发展本村事务,激励村干部发展本村社会经济的机制不顺畅,对本村发展思路的欠缺,动力明显不足。从村民来看,山区农民虽有求富的愿望,可是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缺乏品牌意识和规模经济意识,抗风险能力弱,经不起市场经济的冲击;同时面临资金筹集和技术支持的两难等。

具体来说,韶关市农村党员自富带富还存在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自富带富后继乏人。截止2010年底,韶关农村党员有5.3万人,占党员总数的28.7%。55岁以上的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43%。2010年发展党员人数为1731人,近三年来没有发展党员的村有167个,农村女党员数量相对较少(根据韶关市委组织部相关资料整理)。在调查中发现,有近10%村党组织农民党员平均年龄超过55岁,支部大会被称为过“老年节”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老龄党员数量偏多,老龄党员基本处于受供养的地位,缺乏自富带富能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常年外出经商、打工,主动递申请向党组织靠拢的入党积极分子很少,加上有的支部负责人害怕“育人夺权”等种种原因,有些村几年都没有发展一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人数逐年减少,逐步萎缩,使得一些地方具有自富带富能力的党员越来越少。

二是农村党员综合素质不高,自富带富能力不强。我们在调查时发现,个别村组农村党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比例高达64%。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党员,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差,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对产业结构调整认可程度不高。这部分党员以前在计划经济时代下尚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对社会作出了贡献,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的甚至穷困潦倒,自己生活都难以保证,需要别人的帮助,发挥自富带富的作用根本无从谈起。

三是致富技术含量偏低,自富带富效益不高。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致富所从事的产业上看,在种养业方面,种类虽多,户数也不少,但经营面积小,分布零星,不能形成规模,而其他方面的致富类型主要是从事一些简单的运输营销和小作坊加工,也就是说仍属于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的范畴。正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党员缺少致富的途径和手段,而部分率先致富的党员依托的产业层次又比较低,所以群众从党员身上得到的致富启示或由其创办的企业中得到经济上的实惠非常有限,所产生的效益也不高。

四是农村经济合作社规模小,自富带富辐射不广。一是产业化水平较低,技术相对薄弱。无论是“邓坊绿园果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坪田佳宜白果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还是“南雄市卢细细养殖专业协会”、“东坪镇网箱养鱼协会、种姜协会”“翁源兰花协会”等,都存在经营规模较小,产品单一,产业化程度较低、力量弱,活动领域窄,功能小等问题,直接导致效益偏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虽然有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经济实力偏弱、深加工滞后,导致了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农产品难卖或价格不稳定,合作社效益不够显著,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经营水平不高,人才资源严重缺乏。由于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民,管理者也主要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文化素质、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偏低。三是缺乏市场运作力量,农民品牌意识淡薄。现有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存在市场运作无力,产销链未建立等问题。农户只注重眼前的收益,对长远经济效益缺乏预见性。在调查中,我们就发现韶关市合作社的农产品在销售中,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按质论价等问题。

五是筹资渠道不畅,自富带富动力不足。由于农业生产需要资金量比较大,生产周期又很长,向农村信用社借款又面临手续繁杂、审批条件严格、贷款期限不长,农村的土地又不能抵押贷款,势必会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民要发展生产只能靠亲戚邻里朋友的帮忙借款,而大部分农民的底子薄,亲戚朋友也要发展生产,没有更多的剩余资金,最终是没有资金难以发展生产。近年来,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以养猪为例,大部分农户在前几年养猪都处于亏损状态,现在猪肉价格上涨后,农户想养猪却一方面为本钱发愁,另一方面又害怕养成后猪肉价格回落,在纠结中错过了时机。

三、对山区农村党员自富带富的思考

对自富带富的内涵进行深入解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农村党员自富带富。自富带富本身的内涵十分丰富。自富,首先是通过辛勤劳动自富。马克思曾经指出:“正义和‘劳动’自古以来就是唯一的致富手段”[1]P781-782邓小平也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其次,自富不是通过违法经营获得利益,自富不是一夜暴富,也不是吃子孙饭,自富强调的是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再次,是可带动性和参与性的。自富不是排他性的自富,是可以带动周边的人富裕,可以容纳周边的人参与的自富。第四,是山区农村党员要提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要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机制,努力提高自己发展经济的能力。带富,本意是带动身边的人富裕,隐含意思为周边人的富裕或超过农村党员或与农村党员共同富裕。带富是自富的农村党员对相对周边人给予技术、观念、资金、信息等多方位的帮助,也可以是吸纳周边人共同参与、共同经营,从而实现自富带富。因此,自富与带富是辩证统一的,统一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当中。

(一)自力更生——山区农村党员自富带富的内生动力

我们认为,当前山区农村党员自富带富发展路径总的思路是:盘活农业,致力于多种经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走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之路,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第三产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加大农副业多种经营。盘活农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现代农业,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技术,形成特种经营和多种类经营的发展模式。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和土地结构等实际情况,山区农村党员要发展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这一品并非单独的一品,必须有其配套的种养业等循环经济链条,比如种桑叶养蚕为主的农村经济,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养鱼、养猪等小型养殖业,种蔬菜,发展立体农业和庭院农业。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粮猪型”小农家庭以农为主的综合生产,农户种田兼养禽畜的同时开展家庭工副业,其生产过程与自然过程合一,本来就是“种养结合”生态化的有机农业模式,即小型农户生产过程中几乎没有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等有机物,包括厨余和墙土都是“资源化”利用,形成一个人、禽畜、作物之间简单的、不必依赖外界输入也可大体维持能量均衡的生态循环,根本不产生当代规模化畜禽养殖对土壤、水体、大气的环境污染,山区农村党员应该把这种“种养结合”生态化的有机农业模式进行坚持和科学化改进。

2.加大农产品信息市场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山区农村党员要及时把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上种子、牲口种的销售情况,为本村农民提供种植、养殖信息,大体建立一村一品的山区农村,农村党员一定要掌握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开辟和拓展农产品的市场,把数量巨大、廉价粗糙的初级农产品,变成科技含量高、具有特定功能、社会应用广的高附加值产品,采用党和政府帮助山区农村到城市开特产专营场,党和政府引导企业到山区农村开办加工厂,农民组织合作社,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销售能力,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最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山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3.发展农村生态优势,适当推出旅游农业和农家乐。改造山区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通过乡村道路拓宽、兴修灌溉设施和排水沟等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组织农民饲养牲畜、种植经济作物、开发特别生产区、建立新农村工厂等措施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山区农村要发挥生态农业的优势,积极树立自己的品牌,为城市人提供无公害蔬菜、瓜果、土鸡、鸭等放心食品,吸引城市人来山村旅游观光,或采购放心蔬菜、鸡鸭等农产品,村集体经济根据市场状况和本地区交通等方面开办不同程度的农家乐、农园体验项目,打通城乡联系的脉络,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山村、支援山村、享受山村美好生活。

4.农村党员带头组建和壮大专业合作社,谋求致富道路。没有属于农民自己的合作社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农民就容易沦为各类商人的盘剥对象。[2]农村党员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化经营模式,号召广大农民成立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并积极探索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探索建立产业协会党支部,把支部建立在产业协会、新经济组织上,让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加入到产业协会发展中来,把先进技能和资金带到产业协会,扩大产业经营规模,拓宽产业经营方式,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层次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二)借助外力——山区农村党员自富带富的有力推手

山区农村党员自富带富离不开外力的支持。党和国家在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进行扶持,通过设立专门的农业技术教育、咨询机构,开流动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山区农民尤其是农村党员进行教育,发挥政府在指导山区农民党员从事农业生产、进行农业技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提高山区农村党员的思想认识,增加山区农村党员从事农业生产的信心和能力。在山区农村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农用技能人才和工业技术等人才流入山区农村,为山区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注入活力,扎扎实实地推进山区农村的建设。

1.抓住国家大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农民转移就业、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策、扶贫开发、科研机构到农村开展研发基地等机遇,山区农村优秀党员要及时抓住这些机遇,积极地“走出去”。国家对山区农村党员创业给予在工商、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特别是在其起步阶段尽可能减免各种税费。扶持山区农村党员带头致富,鼓励他们带动本村农民共同创业,例如翁源县实施“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全县逐步形成了“先富带后富,齐奔致富路”的创业热潮,形成了兰花、九仙桃、养鱼等种养生产基地。

2.利用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开辟农业产业化道路。在专家指导下,由农村党员带头,建立林下经济、庭院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种养示范等基地,让农户拥有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切身体会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让农户学到致富的本领。引导先进的食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转企业等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的企业转入农村,和山区农村党员合作建立比较完整的农业加工产业链,要以精深加工品种多、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为努力方向,挖掘蕴藏在农副产品中巨大的潜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拓宽筹资渠道,让农村党员自富带富有钱。财政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对农民的扶持比重和力度,用于支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人员培训、农业标准化、市场营销和推广等项目补助或贷款贴息,为建立和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则要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种低息贷款,鼓励农民以产权物权联合抵押或担保的灵活方式为农户发展生产向金融部门融资,帮助解决启动资金和农产品收购环节流动资金的不足。针对农户担保难等问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是可适当考虑对茶园、果园等进行产权认证,使其可有效地成为抵押物;二是可考虑实行小额信贷担保,以合作社名义申请贷款,贷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按需分配(即按社员需要额度,发放到户)或直接作为股金参股,获经济效益后由合作社统一回收,社员贷款利息按天计算,既减少社员贷款成本,又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周转金。

山区农村党员在借助外力的同时,要及时地把外在资源转化为内在发展动力,并结合本地区的优势发展起来,正如费孝通所言:“一个民族的发展主要靠善于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在条件,提高自身的社会生产力和发挥自身的精神文化。”

(三)机制保证——形成山区农村党员自富带富的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山区农村优秀党员自富带富的长效机制,是保证自富带富可持续性的强大动力。

1.建立人才流入农村机制。要从两方面入手,为农村党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让年轻有为、致富有门的新党员成为自富带富的后继人。一方面,采取各种方式,引人才入农村,比如从市(县区)选派懂农业科技、会经营的中青年党员干部任村支部书记;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考村官;从当地退伍军人中选出有技能的人才担任致富带头人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党员后备库。重点将在村务农的大中专毕业生、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致富能手纳入后备库进行管理,力争将他们培养成为不仅自己能致富,还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自富带富党员。还有,要增强党组织吸引力。坚持“党性强、乐奉献、群众认”三条硬性标准,精心筛选不同行业不同情况的先进党员代表,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党员代表的魅力展现党的魅力,增强党的吸引力,让青年才子、致富大户自觉向党组织靠拢。

2.完善扶贫机制。东部地区农村的贫困呈现了不同特征。东部地区在农村的贫困状况,和以往大不一样:以前农民贫困,往往是成片的,某个区域内的农民,绝大多数是贫困的,这叫“区域性贫困”,这种贫困现象和经济整体发展有关;现在的贫困农民,往往是贫困户和富裕户夹杂在一起,是“阶层性贫困”。[3]而广东大部分山区农村贫困地区还处于“区域性贫困”,广东创新了扶贫机制即“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对口”机制是“双到”扶贫的核心:帮扶单位可自由发挥,利用自身优势和当地实际情况,摸索出脱贫的道路。例如,省农业厅对口帮扶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罗洞村,引导村民发展茶叶、中药材及冬种蔬菜等产业。此外,当地还有广东本土猪种“蓝塘土猪”,其风味口感优于市面常见的国外杂交品种,只是饲养成本较高、时间较长,农业厅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将“蓝塘土猪”发展成当地的特色产业,进军城镇市场。目前罗洞村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农民增收成效明显。[4]

3.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机制。针对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改变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滞后、低效的现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成为共识。应该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包括现有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系统和各农业院校和科研部门新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导涉农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合作,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应当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农民技术协会等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的作用。对待山区农村,我们不能因为农业技术推广难而放弃,反而需要下大力气推广,现在的中国是开放的中国,国外许多企业对中国的山区农村十分“关注”,我们要避免孟山都在广西推广迪卡008号玉米的情况再度发生。(郎咸平:《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东方出版社,2010.迪卡008号玉米种子事件的大概内容为:孟山都在广西竟然不收取种子专利费,很便宜地卖给我们,比中国的种子还要便宜,简直相当于送给我们。迪卡008号玉米种子是转基因的,农民种植以后,把生产出的下一代种子再拿来种,第三代之后产量就会大幅下降,而且会出现大量的病毒,要杀死这些病毒,就得找孟山都和它的姐妹企业德国的巴斯夫买农业,第二个选择,再去向它买种子)

自力更生、借助外力和机制保证,这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具体而言,夯实队伍之基,让农村基层自富带富有人;大开技术之门,让农村党员自富带富有法;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社,让农村党员自富带富有依;拓宽筹资渠道,让农村党员自富带富有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让农村党员自富带富有路。走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发展之路,依靠品牌增值,提高了身价,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此同时,善于借鉴山东马家沟芹菜、江西的庭院经济、广西的林下经济等农民致富的先进经验,不失时机地抓住外力,谋求农村自富带富新局面。

(此文曾获得广东省党校系统党史党建专业纪念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后经作者结合实际进行修改充实而成)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徐祥临.关于重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1).

[3]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完善扶贫机制[N].浙江日报,2011-01-19.

[4]曾颂.创新扶贫方式建立对口机制[N].羊城晚报,2011-03-02.

猜你喜欢

农村党员韶关山区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山区修梯田》
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
山区
380名农村党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坚持问题导向 增强农村党员开展“两学一做”教育的实效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富裕县设立农村党员创业扶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