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利益表达机制
2012-08-15贺全胜
贺全胜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1)
利益表达机制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目标、捍卫自身利益、彰显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表征性平台和体制性通道,反映一定社会利益主体的经济水平、文化涵养和法纪道德素质,体现社会政治体系、社会阶层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制度安排的民主公平正义状态。我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畅通社会利益表达机制,落到实处就是要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1]P29这就为我们深入研究新时期利益环境和谐友好型社会条件下的利益表达机制,消解人民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大意义。
一、整修利益表达机制是建设和谐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性内因
应当说,实现和维护利益公正是社会的责任。笔者认为,利益是一个内质丰富、外延广泛的综合性范畴,涵盖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生活利益等多向度领域,本文着重考量经济利益。利益源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利益的基础和始因,利益问题是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必须直面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有人就有生活,也就有利益诉求问题。马克思指出:社会“人们为之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2]P82深刻地阐明了人们一切社会活动的利益关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前提是人们必须能够生活即能够获取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样的经济利益背景才可能有“创造历史”推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底蕴。这种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促使人类进行永无休止的生产活动,并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一定的利益关系。人的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属性,“这种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人们的需要,就是利益。”[3]P47
历史地说来,人们的利益关系演义了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和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4]P104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利益期盼与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能力息息相关。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利益诉求,现实直接地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3]P48同时,人的利益诉求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并且人的利益诉求及其时代变迁也只能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会实现,体现着特定的社会关系。整修和畅通利益表达机制是建设利益环境和谐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性内在要因。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在这样生产力条件下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表达诉求,迫切需要有一个主张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机制来妥善调处各种利益矛盾,真诚承担社会人们的利益关切和利益保障期盼。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加剧了利益分化趋势,形成了相同生产力状态下利益主体需求动机与满足利益主体表达能力的二律背反现象,这样利益的二律背反倾向是造成社会失范、社会利益环境不和谐不友好的体制性内因和机制性张力,并在社会其他因素综合推动下引发利益冲突乃至群体性事件抑或社会动乱。从政治学视角来说,所有利益主体的任何需求,内在地、有目的地“从其产生那一刻起,就带有主体满足的动力基因和目标指向。”[3]P49不同利益主体各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和价值取向。在各种社会资源本来就稀缺的利益环境下,求和利益协调友好关系并非简单容易之事。利益表达机制失控容易造成社会环境失序、社会结构失调、利益关系失范、社会心理失衡的紊乱局面,乃是一种社会失灵的常态。这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纷争一旦堆垒到体制内机制无法有效控制,就很可能试图寻求体制外的强制性表达渠道来解决,进而发展为规模攻击的群体性事件抑或社会动乱,利益关系由利益和谐友好型表达切换成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的摩擦强制性表达了,呈现利益“负和博弈”而非“正和博弈”的走向。这些企图通过体制外渠道、强制性表达方式,往往是由于超越了实施强制性表达方式的主体的利益损害容忍极限,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触犯了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的高压火线,铤而走险惹起了行政诉讼或司法诉讼。显然这些摩擦强制性表达方式危害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给社会文明建设和人们生活造成破坏。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利益摩擦强制性表达倾向,主要发生在农民工劳资关系、农村征地补偿、城镇拆迁补偿、移民安置补偿、企业改制重组、环境污染整治等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领域,核心问题指向经济利益。这些利益主体,主要涉及工人、农民、企业,政府也连带掺和进来了。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与工人、农民、企业等利益主体之间也会存在利益矛盾,但这都是人民内部矛盾,而非对抗性矛盾。毛泽东指出:“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之间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5]P758我们某些党员干部的不良行为伤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然也会出现社会群众“打石头”、“打扁担”、停工停产之类的情况,这应当值得我们好好反思。这些利益矛盾集中体现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都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利益协调机制获得妥善解决。因此,我们必须秉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一切工作必须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为本”,力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方面创造出新的气象。”[6]P364克勤克俭,群策群利,努力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利益矛盾性质不同,利益矛盾调处机制肯定不同。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应用民主机制、说理教育机制调处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刘少奇指出:我们“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能采取对抗性矛盾那样的办法。如果采取处理对抗性矛盾那样的办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那是在根本方针上面犯错误”[7]P301了。换言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不能当做对抗性矛盾来处理,否则这不利于利益矛盾性质的准确判断,也不利于利益矛盾调处和化解。近年来,我国出现的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湖南湘西“吉首事件”等,在事件初发调处过程中都存在定性判断不准、调处不及时、应对失当等方面的问题,把本来属于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认知为对抗性矛盾,贸然动用大批警力虚张声势,致使利益受害方群情激愤,众怒难收,事态扩大,演发为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抑或血案。这些深刻教训,我们应当谨做警示之策。既然人民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未能在体制内有效消弥而失控,那么,解铃还需系铃人,消解人民利益矛盾的根本路径,还是应当积极探求体制内调处机制和科学方法,在利益表达方式和维权机制方面坚持疏导方针,不断完善人民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表达双向互动渠道;在利益分配方面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公平正义、利益和谐友好的方针原则,增强我们党和人民政府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使命感和责任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本的理念,不断提高人民利益和谐友好的综合协调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坚持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利益矛盾生成、调处、再生成、再调处周而复始的动态过程,有效控制和化解社会利益矛盾,历来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必须坚持以以人民利益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作。如果社会人们利益矛盾失控,放任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冲突升级,让其扩大事态,必定引发群体性事件抑或社会动乱。我国近年来少数地方调处利益矛盾不力引发群体性事件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诚然,减缓社会各种利益矛盾,仅有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有把各种利益诉求转变成重大政策践行和利益保障期盼的政治动员与切实防范功能。只有利益表达获得政治体系有效综合并以政策疏导路径输出,这种利益诉求表达才会有实效。因此,“在一个承认利益矛盾的社会中,注重协调利益关系和缓解利益矛盾,是现代政府的重要功能。”[8]P209社会利益公正和谐友好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不同利益需求的相对和谐友好状态,利益主体实现利益诉求表达不仅仰仗自身主观努力,同时客观上还需要借重社会各种力量推动实现利益表达目标。我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紧握以人民利益为本的主旨,增强我们党和人民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从健全和完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的人民利益观出发,应当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控制在社会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范围内,从而实现人民利益和谐友好关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1.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本的原则,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和利益关系和谐友好发展。公平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政策不公、社会机会不公,将导致社会利益两极分化,诱发社会利益主体之间围绕利益关系发生矛盾乃至群体性事件抑或社会动乱。从社会环境和谐友好的愿望出发,我们党和人民政府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必须着重于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层面上贯彻落实以以人民利益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努力保障每一个利益主体获得自身利益拥有公平正义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片面维护和发展一部分利益主体的利益而损害另一部分利益主体的利益,更不能滥用公共权力或凭藉特权谋取不正当利益。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理顺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矛盾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抑或社会动乱,建设利益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一贯的崇高追求。我们党诞生90多年、执政60多年来,领导全国人民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和巩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完善、民生问题关切和解决等方面逐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建设公平正义的利益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利益水平和生活质量。资料显示,1949年我国人均GDP不到100美元,1978元不到300美元,2003年突破1000美元,2008年达到3266.8美元。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利益水平极大提高,雄辩地实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所无法拥有的制度优越性和体制机制公平正义性。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稳定发展和长足进步,为促进建设利益环境和谐友好型社会和公平正义的政策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平衡的根本方法,缓解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防止利益两极分化。体制不顺、政策不公带来利益分化,引发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制度症结和畸型体制加剧了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充分利用统筹兼顾、协调平衡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公平正义优越性政治功能,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能量,弘扬不同利益主体的社会共同利益,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因此,我们党提出并努力践行“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P39的动态协调的政策主张,在现实生活中高度重视和切实消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纠正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倾向,保证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环境和谐友好稳定。这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人民政府综合协调利益关系和致力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的政治诚意和不懈努力。
3.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有效调控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预防群体性事件抑或社会动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民主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复杂多样,社会管理还不适应利益需求多样性的社会要求。因此,加强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教育,综合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发挥各级基层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关切人民利益的先进性作用,动员和协调社会人们的利益关系,正确审视和综合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又好又快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利益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消解社会利益矛盾的过程,而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利益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9]P53推动社会利益主体能够在利益环境和谐友好型社会条件下公平正义地实现利益意志和主张的有效表达。
三、坚持疏导利益矛盾的原则,努力创新和完善人民利益表达机制
勿庸置疑,利益关系过程是一个利益博弈过程。人是有利益诉求并期望在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文明人,利益诉求必须通过一定制度平台和体制机制才能有效表达利益主体的利益动机,阐明利益主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利益意思,“这种提出利益要求的过程称为利益表达”[8]P179。利益表达渠道、机制复杂多样,从政策公正和法理正义上来说,它分为正当合法性利益表达和摩擦强制性利益表达两大类。正当合法性利益表达是通过社会政策、法律制度依法表达其利益诉求,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和“熟人社会”政治路径和规则向政策决策者传达自身利益志求,以合法手段、渠道和方式迫使决策者吸纳建议,维护或满足利益诉求者表达的利益意愿,参与或影响政党政府部门、立法司法机关等政策决策活动和各种政治活动。摩擦强制性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在利益遭受侵害时采用罢工、游行集会、静坐示威甚至械斗、暴乱等不合法方式企图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倾向。利益表达是经济行为,也是政治行为。当代世界几乎所有政治体系都坚持和鼓励正当合法性利益表达,控制摩擦强制性利益表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呈现出复杂多样性趋势,人们的利益观念、价值取向必然地出现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征,这就为我们建设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增添了新的困难。这样,调处社会利益矛盾坚持说理、教育、疏导的思想原则,健全民主法制,丰富民主形式,努力拓宽利益表达平台,创新和完善人民利益表达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积极增强正当合法性利益表达的灌输疏导功能。人的利益一旦遭遇侵害,首先引发思想情绪上的偏激倾向乃至行为对立。当一定利益主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被相对剥夺的强烈感受,并且当警察控制力量不足时,一个偶然的事件便能触发共有的愤懑情绪,并立即爆发出激烈的集体活动。”[8]P199从社会心理学来说,一群愤怒的人,暴力往往是他们发泄不满、缓解激烈情绪的盖然性路径选择。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教育疏导原则,消解利益主体内心积压日久的不满情绪,进行思想减压疏导,晓之以理,清理心理阻滞,把利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显得非常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斐然,乃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松懈了,出现了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社会问题,利益矛盾日益尖锐复杂化。1989年3月,邓小平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但我们最大的不足和“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10]P290,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10]P154,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到“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10]P306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0]P378。思想政治教育涵盖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人生观义利观价值观教育、权力地位观教育等丰富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灌输引导正当合法性利益表达方式的重要作用,分清利益矛盾的责任,阐明正当合法性利益表达机制的积极有利性,揭示摩擦强制性利益表达方式的严重危害性,规制合法性危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制定调处利益矛盾的有效方案,使利益主体理智地选择合法有利路径,放弃负面效应渠道、机制,依法表达利益诉求,极大限度地化解利益矛盾。这样,依法行政、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的法治社会氛围,奠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2.健全民主法制,开拓理性合法有序的利益表达机制“绿色通道”,更好地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是有利益追求的现实理性人,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首要的价值取向。邓小平指出:人是利益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1]P146利益主体表达利益诉求时选择不同路径、渠道,社会后果肯定不同。一般地说,在民主氛围较浓、法制观念较强、道德素养较高、利益调处机制比较完善的社会环境中,利益主体会比较理性地动用合法方式和手段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以减低利益冲突带来的更大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个人利益成本;反之,会寻求体制外不合法渠道和方式甚至诉诸暴力措施企图捍卫自身利益。许多利益主体表达利益诉求,并非一开始就内心愿意与政府过不去、与法律公然对抗,是他们在选用合法渠道、方式无法实现自身利益的愿望而“逼上梁山”。因此,健全民主法制,开拓理性合法有序的利益表达机制、渠道,意义重大。我们必须做到,一是可以在现行体制和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辟新的合法有序的利益表达“绿色通道”,推动利益主体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做到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创新人民利益表达机制,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诉求,使我们各项决策真实反映和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利益职能、理顺利益关系、优化利益结构,进一步完善既有的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政策法制平台,巩固和完善政策体系,努力使相关利益主体有足够充分的民主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机制而理性有序地维护合法权益,规避利益主体在体制内寻求合法表达方式无望或无效的情况下只好寄托于体制外的不合法不可取的利益表达方式而愤然拿起刀锄拚命一搏,不断提高人民利益水平。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诚信政府、人本政府,我们的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服务方向和社会责任。
3.完善理顺利益关系的机制,加强利益表达主体建设,提高利益主体表达水平。利益关系,主要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利益主体不同,利益关系的调处原则和要求不同。对于党员干部和人民政府来说,没有任何私利可图,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个人利益处于第二位,或者说先国家集体利益、后个人利益。毛泽东指出: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我们“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因此,“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我们“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否则,“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5]P726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真正尊重和关切人民利益的求实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益主体表达利益诉求,着重从自身利益出发,事实上首选个人利益。但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阶层结构、利益格局形成了利益关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利益矛盾纷繁丛生。从组织行为学来说,利益表达主体的社会组织,主要是党委部门、人大、政协、政府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政法机关等,这些机构性服务性利益表达主体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利益表达服务作用。当前,我国社团性表达主体和公益性表达主体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社会功能还有待于继续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为维护农村居民、妇幼病残和老少边山穷地区人民利益而建构起来的利益表达主体维权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思想道德修养、法纪观念比较淡薄的情况下,加强机构性服务性利益表达主体、社团性公益性利益表达主体、个体表达主体的素养建设,有利于不断提高合法性利益表达主体的综合素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营造利益诉求表达的政策平台和法律环境,建构和畅通利益表达双向互动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主体表达利益诉求,实现预期利益表达目标,仅有利益主体努力还不能较好完成利益表达任务,还需要利益表达主体与社会相关部门或组织密切配合,建构和完善政策法律和相应的利益表达双向交流互动机制、平台,例如利益表达主体与政府信访部门、工商仲裁部门、司法调解部门、媒体宣传报道部门、公益性组织、慈善捐助机构等建立起信息反馈回应、双向互动机制,有助于疏通利益隔膜、协商调处利益矛盾,抑或消解利益表达过程中新生的矛盾。利益主体表达利益诉求,并不一定意味着该主体单方面传递信息,还需要社会相关部门正面及时表达认知态度来回应利益主体表达的利益诉求。如果一种政治体系和政治行为仅有单向输入而缺失利益表达的双向交流互动机制,那肯定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利益表达。事实上,也很难确保利益表达活动较好完结。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利益表达双向交流互动机制,极有利于规避不明真相群众被蒙蔽利用的情况,有利于平和事态,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完善政策体系和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利益表达双向交流互动机制,党政部门、司法机关、社会群团组织、社会舆论共同高度关注社会利益关系问题,正面引导利益主体表达行为,及时回馈有关利益信息,保障利益表达机制、渠道双向畅通,有效化解利益矛盾,达到利益表达预期诉求目标,共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义务和努力方向。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9]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