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前高职院校“专转本”考试理性引导
2012-08-15刘晓凤赵邵芹
刘晓凤 赵邵芹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1 当前“专转本”考试现状
专转本是指列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经省级招考部门按规定程序正式录取在本省各类普通高校的专科二年级、三年级在籍学生(含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的学生),以及具有本省普通高职(专科)毕业学历的退役士兵,符合专转本选拔考试报考条件的考生,经所在学校推荐,报名参加专转本考试,经录取后在本科院校(主要是民办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当前高职学生入读本科的重要途径。近三年,全省(江苏省)报名人数基本维持在4 万人左右,录取维持在1.5 万人左右,2012年报考人数和录取计划数则双双呈现下降趋势。
2 当前“专转本”考试面临主要问题
“专转本”从组织实施以来,为大量考生提供了升入本科学习的机会,打通了专本科层次衔接的通道,是一种比较符合国情和实际需要的有益尝试,总体上是成功的,受到了广大考生和家长的欢迎。当前,随着总体就业形势趋紧、专本科对接存在一定偏差以及高校生源稀缺等综合因素影响,“专转本”考试面临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部分考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时候,面对相对陌生的专业知识、高昂的学费、低于预期的就业前景出现了迷茫;高职院校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冲击,部分高职院校出于经济利益和学风建设考虑,提高了报考门槛,变相限制考生报考,导致了学校和考生关系紧张;本科院校在组织教学时发现,转本同学专业基本功普遍欠缺,专业课程教学普遍面临困难。
3 针对性的理性引导措施
针对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理性引导考生报考是解决问题关键所在。
3.1 加强政策宣传,深度解读,消除盲报现象。
现有的工作实施方案,对选拨对象、报考条件都有比较详细的规定。从“专转本”实施目的上看,本意是选拨专科阶段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到本科层次学习,部分考生刚刚进入专科阶段学习,社会化程度比较低,对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才评价标准认识不清,没有摆脱高考“失败”的影响,对相关报考政策把握不准,出现了盲目报考现象,从这一点上看,加强宣传和引导势在必行。从选拨对象上看,高职在籍学生在二、三年级各有一次考试机会,部分考生把这两次机会看成高考的延续。受选拔考试科目的影响,几乎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三门课时科目上,忽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给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组织、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这也是部分高职院校对待“专转本”态度不积极的重要原因,也是这部分考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尤其是专业课程学习)困难、毕业困难、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高职院校应该组织人员对“专转本”政策深度解读,适度展望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考生重报考科目,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的问题。从志愿填报规则上看,遵循的是“同类别、同专业”原则,部分高考“失意”者主观上想通过“专转本”途径实现改变所学专业意图,往往容易忽视这一规则,从而造成学习损失和心理失落。从报考条件上看,报考条件主要有三条(思想品德较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无不及格课程,其中每门专业基础课学习成绩达到良好以上;在校学习期间未受过记过及以上纪律处分),其中第二条是在执行过程中有比较大的弹性规定,也是争议性最大的一条。整个2-3年学习期间有不及格课程但是通过补考和重修途径通过了该怎样对待?专业基础课到底该怎样界定,是哪些课程?“良好”到底是多少分?高职院校应该制定适合本校特点,切实可行的配套方案,在学生入学后就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权威解读,消除学生报考误区。笔者所在学校,最近几年连续执行符合学校具体情况的报考配套方案,受到了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好评,也有效的化解了考生和学校的矛盾。
3.2 引导考生合理规划,精确对照,分流报考。
目前,在专科学校阶段,提升学历层次主要有“专转本”、自学考试(含“专接本”)、“专升本”三种渠道,这三种渠道有着各自鲜明特点。笔者认为,“专转本”考试是一项系统工作,考生、家庭必须充分沟通,密切配合,因为,民办本科院校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远远高于公办本科院校。以扬州为例,2年的民办本科阶段的费用总计在5 万元左右,苏南地区费用会更高些,这对考生家庭的经济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自学考试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具有报考成本低廉,社会认可度高的特点,但是对考生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考生在毕业阶段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也就是成人高考,它总体要求比较低。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引导考生从个人、家庭实际出发,合理规划,精确对照,选择符合个人具体情况的提升学历层次,既是对广大考生负责的一种表现,也会对“专转本”报考起到了一种合理分流的效果。
3.3 全面引进“机会成本”,合理评估就业预期,消除报考“从众”。
所谓“机会成本”原来指为执行一种投资方案而不执行另一种可行方案所损失的利益或收入。其实考生在“专转本”考试中也存在着一个机会成本问题,集中表现为工作经历和提升学历的选择问题,高职院校应该面向广大考生广而告之。从报考动机上看,2年级阶段报考考生普遍对民办本科就业前景预期过高,对当前就业预期认识不足,普遍认为民办本科就业前景要好于高职院校,忽视了用人单位从岗位需求出发,招聘相应人员的现实,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对于一个从业者的重要性,缺乏在工作经历和提升学历之间理性选择的能力。高职院校应该适度引导,帮助学生合理选择,减少报考“从众”现象发生。
可喜的是从还没有完全出台的江苏省2013年“专转本”工作实施方案中我们发现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现行方案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笔者认为理性引导报考依然是关键。
[1]《民办院校学生融入问题的研究》,梅丛兰,南昌高专学报,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