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桥面施工实践及其技术探析
2012-08-15孙爱萍
孙爱萍
(河北省沧州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工程处)
1 工程概况
某桥梁采用22×20 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桥梁全长466 m,桥梁交角90°。桥台处均用D80伸缩缝,桥墩采用D160伸缩缝,全桥左右幅各为六联,桥面铺装采用10 cm沥青混凝土+10 cm C50防水混凝土桥面现浇层,桥面现浇混凝土顶面设防水层,桥面两侧均设置宽0.50 m墙式防撞护栏。现分别从这些环节来探讨桥梁桥面铺装施工。
2 桥面铺装施工
(1)桥面铺装层混凝土施工。控制桥面铺装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特别是水泥的技术指标,使用合格路用水泥和低碱含量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石料级配要合理,水泥用量取上限值。施工中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及拌和时间,使混凝土和易性好、均匀。混凝土铺装层浇筑前将主梁表面清洗干净,对T梁、箱梁顶面等新旧混凝土的结合部位进行凿毛处理。测设桥面高程网,采用冲筋分档施工法,按设计要求铺设桥面钢筋网,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4~6 cm,用平板振动器及振动行夯振捣,刮杠找平,铁抹子成活。振捣时要注意易产生不密实的部位的振捣,防止发生过振产生的混凝土分层。成活后用塑料布覆盖洒水养生,达到强度后进行防水层施工。
(2)防水层施工。本工程桥面铺装的防水层由防水专业队施工。施工时清理干净混凝土表面,使防水层与混凝土结合牢固,控制好横纵搭接尺寸,避免空鼓并按要求进行养护。
3 桥梁防撞护栏挂板施工
3.1 现浇防撞护栏施工
施工时采用定型钢模板,以有效地确保其所产生挠度不超过跨度的1/400,而具有足够刚度。两侧模板上下两端采用φ12的对拉螺栓将模板拉紧,以承担混凝土侧压力。两片模板间,根据结构厚度,用钢管或硬塑料管做临时横向支撑,保证结构厚度一致。浇筑混凝土时,派专人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并进行加固。同时模板面要清理干净,板缝拼严或堵严,防止漏浆并均匀涂刷隔离剂。混凝土浇筑要分层、均匀,振捣要密实,不漏振不过振,配合人工插边。
另外,为了有效地避免混凝土表面骨料显露和砂痕,使混凝土面不光洁,颜色不匀产生混凝土表面色调不一,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要严格控制砂、石材料级配,水泥、砂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的材料,尽量保持其色泽一致,且选用泌水性小的水泥。浇筑混凝土时振捣方式及操作要适当,配合人工插边,使水泥浆进入模板的表面。混凝土浇筑后约4 h,结构表面易出现龟裂。施工时要严格控制水灰比及水泥用量,选用较大砂率和级配良好石料。避免混凝土自身与外界温度相差过大,浇筑后及时覆盖保湿养护。
为了有效地避免拆除模板后,混凝土防撞护栏的边棱缺损或角部混凝土掉落,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纹,而降低结构耐久性,要严格按规定期限和顺序拆卸模板。拆除顺序采取先支的模板后拆,后支的先拆,自上而下,先拆不承重的,后拆承重的原则。
3.2 地袱、挂板
本桥挂板采用预制构件,选择具有生产资质并在监督站备案的生产厂家进行加工,首件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可批量生产。桥上挂板采用C30混凝土预制,预制要求表面光洁,棱角分明完整,不出蜂窝麻面。砌筑安装时,优选高级技工,加细操作做到线条直顺、外观整洁。挂板预埋钢板与防撞护拦预埋钢板焊接时应满足规范要求,且在外侧加焊肋板,外侧用混凝土包封。挂板每1 m设置一块。伸缩缝处设有异型挂板,预留槽口。
4 桥面附属工程施工
(1)桥头搭板施工。本工程的桥头搭板钢筋设计中增加了钝角顶层加强筋和钝角底层加强筋。同时钢筋帮扎时注意预埋伸缩缝钢筋,伸缩缝钢筋预埋位置与搭板钢筋发生矛盾时经设计同意后进行调整。采用C25混凝土浇筑。
(2)桥台锥坡施工。桥头采用混凝土网格护坡,护坡基础底的埋深不得小于1.0 m,以确保基础底埋入冻结线以下0.25 m。桥头承台底铺砌15 cm砂砾整平垫层。基础底设15 cm厚125 cm宽的砂砾垫层。对于桥台的两侧锥坡均应对称填筑。根据测量控制点、水准点及锥坡的几何尺寸、标高,放出锥坡护脚的内外边线位置,并布设好校核点。在填筑锥坡之前,必须将锥坡的底面碎石、泥土及杂物清理干净,以免影响填筑质量,基底设15 cm砂砾垫层。基底高程如与实际不符应适当调整锥坡高度及相关尺寸。锥坡填土采用砂性土,分层夯实方法填筑,每填筑一层,就按设计要求及有关施工规范用蛙式打夯机夯至密实,接着进行上一层的填筑及夯实;在填筑过程中锥坡按1∶1.5放坡。对于锥坡护表施工,按设计图纸挖出锥坡基坑,护脚底加铺一层碎石处理,然后用7.5#砂浆砌片石护脚。对于锥坡坡面砌筑,将坡面杂物清理干净,接着铺设一层10 cm砂砾垫层,最后进行浆砌片石的护砌。
[1] 肖楼.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关键技术研究[J].四川建材,2006,27(2):74-75.
[2] 周国永.浅谈桥面铺装质量控制要点[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29(6):101-103.
[3] 高雪池.滨州黄河公路大桥桥面铺装研究[J].贵州水力发电,2011,31(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