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村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初探
2012-08-15杨文栋
杨文栋
(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云南昆明650032)
云南农村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初探
杨文栋
(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云南昆明650032)
针对云南农村环境现状展开了调查研究,对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和对策。
农村;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云南省约4千万人口,近80%生活在农村,由于历史和思想认识诸多原因,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出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改善农村环境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2007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把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提到了事关“三农”工作大局、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现就当前云南省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农村中的环境现状
1.1乡镇企业污染依然严重
调查发现,全省乡镇工业“三废”排放量达到了工业企业排放量的1/3,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1/2[1];小造纸、小电镀、小漂染对农村水域环境的污染严重;土法炼锌、土法炼焦、土法炼硫和小炼铁等小冶炼,以及小水泥等对农村大气环境的污染严重;小煤矿、小锌矿、小锑矿等小型矿山的无序开采对农村耕地土质的污染和植被的破坏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乡镇工业“三废”已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元凶。
1.2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
在农村,缺乏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收集和处理设施,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或倾倒现象十分普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乡差距虽在逐渐缩小,可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的转移却在扩大,这些污染物基本未经处理就直接进入了农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云南省每天产生近3万t的生活垃圾[2],其利用率或处置率极低,在广阔的荒山、偏坡、河道,以及农村地区的房前屋后随处可见,不仅占去大量的可耕地,还污染环境、传播疾病,给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1.3农作物秸秆的污染
农作物秸秆种类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蚕豆、油菜、洋芋、烤烟、甘蔗和其它杂粮等。在云南,玉米栽培面积达108.60万hm2,产量达614万t,位居各类农作物之首;水稻栽培面积86.60万hm2,产量605.70万t。这些秸秆大部分被用作饲料、肥料和燃烧,其在农作物秸秆总资源量中的占比分别达源量的33.97%、33.59%和17.13%。另有500万多t农作物秸秆堆弃在农村环境中,造成大片可耕地的污染[3]。
1.4畜禽业对环境的污染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小规模的落后饲养方式,点多、面广,未能对所排放的废物、废液及恶臭等进行集中处置和有效治理,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和破坏。据统计,全省每年畜禽粪尿产生总量为9279.40万t,猪粪尿占粪尿总量的60.20%,牛粪尿占33.00%,羊粪尿占2.80%,马粪尿占2.50%,家禽粪尿占1.50%[4]。而畜禽的粪便大部分堆放在房前屋后或道路旁边,雨天可阻塞沟渠或渗入地下水,致使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晴天经阳光暴晒,粪便发酵形成恶臭,空气污浊,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水环境。严重威胁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和群众饮用水安全的养殖业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畜禽养殖业对水环境的污染,表现为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其生化指标极高,致使水体发黑、变臭,高浓度氮、磷则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对土壤的污染表现在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及畜禽场污水过量施用于农田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能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的质量;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饲养场产生的恶臭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严重影响周围的空气质量,直接危害饲养人员及周围居民身体健康,也影响畜禽的正常生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畜禽粪便中的污染物中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孳生的蚊蝇,增加病原菌和寄生虫的大量繁殖,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时,会发生疫情,给畜禽业带来灾难性危害。
1.5农药、化肥的污染有所增加
全省农药年平均施用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33万t增长到90年代的3.20万t,年平均递增0.19万t;农药单位面积施用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3.25kg/hm2增加到90年代的3.79kg/hm2,年平均递增0.54kg/hm2。农药施用量最多的是杀虫剂,达860t,其次是杀菌剂;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除除草剂呈减少趋势外,其余均为增加趋势,尤以杀鼠剂增加最多,年平均递增达0.45kg/hm2。
1999年,云南农田化肥施用量(折纯)达到108万t。其中氮肥63万t,占58%;磷肥18万t,占17%;钾肥90t,占8%;复合肥18万t,占17%[3]。目前,云南农田化肥施用量已达197.73kg/hm2[4]。
在城镇郊区,经济较发达,有机肥缺乏,人们为追求高产而滥用农药和化肥的现象普遍存在。昆明郊区14.52万hm2农田,化肥(折纯)施用量19万t,平均1.30万t/hm2[5]。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农作物中农药残留量普遍超标,耕地土壤肥力下降,水环境污染加巨,呈现出“过量施—污染环境—土壤结构恶化—加大用量”的恶性怪圈,同时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6农村燃料使用破坏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云南省农村能源消耗主要分为生活和生产用能两部分,农村生活能源一般以薪柴、干草、枯枝落叶等为主,少量地区用煤。云南省农村生产用能与生活用能的比例是27∶73,能源以煤(43%)和薪柴(41%)为主,其次是秸秆(1%)和电力(4%)[6]。可见,全省广大农村对薪柴和秸秆等生物能源依靠的比重较大,这对云南省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压力。
1.7石漠化的加剧
石漠化是石质土地的荒漠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现象的土地退化,是岩溶地区生态恶化的顶级形态。石漠化是云南生态环境退化的典型特征。云南岩溶面积11.09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8.14%;石漠化面积3.48万km2,占18.56%;岩溶面积分布最广的县是蒙自县和罗平县,分布特征为东部由北向南逐渐增多,程度加重,且多集中连片;西部自南向北逐渐增多,多为星状分布[7]。65个岩溶县森林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缺水明显;滇东、滇东北大部分地区是石漠化敏感地带,人多地少,开发程度大,基岩裸露,呈现出“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的景象。石漠化的形成有地质原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是石漠化地区碳酸盐岩层岩溶强烈,成土缓慢,土体浅薄且不连续,岩土之间粘着力差,若无植被保护,土壤容易侵蚀搬运形成岩体裸露;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耕地大量开发,林地明显缩小,表土外露扩大,造成水土流失;在石灰岩地区大量开采天然石材也会促使石漠化的发展。
1.8水土流失严重
云南山多地少,耕地瘠薄,土壤保持对维护生态安全极为重要;云南是大江大河上游地带,上游区的生态保护与下游黄金经济带的生态安全密切相关。云南是全国水土流失的重点省份,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88%,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大中型工程建设中,缺乏水土保持意识,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低成本的快速扩张。如大(理)保(山)高速公路建设,导致水土流失量10.90万t(1600km),其中约68km的沿河路段,水土流失量1.80万t,占总流失量的16.18%;陡坡开垦,毁林开荒,是水土流失的另一主因,全省>25°的坡耕地有80多万hm2,有7万hm2轮耕地,1992~1996年,全省林业用地年均减少174万hm2,扣除其它地类转化为林业用地后年均实际减少10.10万hm2[8],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功能受到削弱。
1.9农膜残留物对农作物的污染
农膜利用是农村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辅助技术手段,但农膜用后回收率极低,大量残留在土壤中。据调查,1997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4.85万t,其中地膜覆盖面积为9.71万hm2,使用量3.89万t。土壤农膜残留量约60kg/hm2,地膜残留率达20%。实验证明,当土壤中残留农膜量达到27~45kg/hm2,小麦和蔬菜产量将分别减产7%和10%,大量的残膜不仅会改变土壤物理性质,阻碍作物生长,其随风飘扬对自然环境和景观的影响也日显突出[9]。
2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和特点
2.1电磁辐射污染现状
电磁辐射污染被称作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污染。电磁辐射污染是指当电磁辐射场强超过国家标准,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负面效应,这部分超过标准的附加电磁场便构成电磁辐射污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发展进步,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伴有电磁辐射的设备日益增多,因此,农村地区的电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等无线通信方式广泛使用,大量的移动通信基站进入农村,使得农村地区的电磁辐射水平有所升高,一方面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基站多采用大范围覆盖的方式,基站发射功率相对较高;部分基站建设选址不当,造成局部区域电磁辐射污染明显。
(2)高压输变电系统的发展解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大量高压输变电设施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却越来越接近,高压输变电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其辐射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及有用电信号的接收产生影响。
(3)许多原来地处远郊、偏僻的广播电视发射台站不断地被扩张的城镇和农村包围,这些发射台站发射功率都相对较高。在城镇和农村发展规划中,缺乏对电磁辐射污染的考虑,给发射台站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带来较大隐患。随着广电发射系统的不断增加,在方便了文化、信息交流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由于规划、选址、选型不当,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大。
(4)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伴有电磁辐射的家用电器设施大量进入家庭。如:电吹风、电磁炉、微波炉、电视、电脑、无线电话、冰箱、洗衣机、收音机等。由于这些家电的使用和摆放不当,导致生活环境电磁辐射累综合场强的升高,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2.2电磁辐射污染特点
(1)电磁辐射污染是一种能量流污染;
(2)电磁辐射污染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是人们无法直接感知的;
(3)电磁辐射危害难以判断,特别是对于非热效应还存在争议;
(4)电磁辐射兼有用资源和污染要素双重性,作为资源来说应用越来越广,因而环境中的污染水平也越来越高;
(5)电磁辐射频率宽、覆盖广、场强大。
3农村环境状况改善的方法与途径
3.1加大乡镇企业污染监管力度
在重视小城镇建设中合理规划乡镇企业用地,发展污染小、经济社会效益好的企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禁严重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控制新的污染源。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实行乡镇工业污染源集中管控,实施乡镇企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程,有效治理污染源,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3.2对农药、化肥污染采取有效措施
结合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化肥污染防治和替代主要是通过控制化肥的施用量,积极推广有机肥、生物菌肥、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平衡施肥等途径,削减化肥对环境的影响。防治农药污染,主要是控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及生物农药和进行生物防治,规范开展农残监测工作,确保食品安全和农药残留不超标。从而获取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3.3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扩大
建议编制云南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规划,对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对畜禽养殖业污染进行必要的防治和监管,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对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人口集中及其它环境敏感区内所有养殖企业全部搬迁或关闭;对位于环境敏感区以外的畜禽养殖场,严格按照《畜禽养殖防治管理办法》进行治理和管理。
3.4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好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渠道,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村开展生态农业、环保治理、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技术开发等项目实施税收、金融优惠政策。按照“谁治理,谁投入,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有利于多主体参与、多方面投入、多形式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多方资金投入到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变单项建设保护为综合建设和保护,发挥专项资金的综合效益,全面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5转变观念,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要转变观念,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首先是解决环保工作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农村是云南省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又是生态环境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是从环境容量上充分认识农村产业发展的潜力,针对不同生态功能区,划定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引导企业发展污染少,有利于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认真分析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扎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云南农村地域差异大,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各不相同,帮助乡镇分析环境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把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降到最小,新建一些既能美化绿化环境,又能增加经济效益的经济林园,重点解决有碍村容村貌的环境问题。把村级环境问题和乡镇级环境问题乃至县域环境问题结合起来,纳入规划范围,集中资金和力量加以解决,认真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确定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目标。
3.6保护好饮用水源地,使农民喝上干净的水
农村饮用水大多取自水库、龙潭、河流,一些地区饮水未经处理就直接饮用,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据调查,部分水源地水质粪大肠菌群、氮、磷、悬浮物超标,而产生这些要素的主要原因是在水源地区域大量耕作中施用化肥、农药,以及在水源地放牧和畜禽养殖场,甚至建有污染的企业。大量的污水和畜禽粪便汇入水源,造成饮用水环境质量下降,环保部门应做好农村水源地保护区的建设工作,严禁在水源保护地建设有污染的企业和畜禽养殖业,严格审批有关水源地建设项目,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
3.7开展循环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高度重视,提出了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的要求,要抓住这一机遇,把循环经济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认真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通过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废物资源化、村镇生态化建设,促进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并举,创建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农民增收的新农村。
3.8创建生态示范系列,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关系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快速增加,农村环境以“脏、乱、差”为代表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开展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县等创建活动是农村环境保护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是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大措施和重要载体。
3.9电磁辐射污染防治
(1)加强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电磁辐射设施选址和建设的环保要求,控制和降低农村电磁辐射污染。规范电磁辐射设施建设和布局,对不符合要求的电磁辐射设施进行拆除、搬迁或整改,防止产生电磁辐射污染。
(2)加强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对电磁辐射的防护认识。
(3)注意家用电器的设置与使用,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以免家人暴露于高辐射场之中,特别是注意远离正在工作中的一些易产生电磁波的家用电器。
4结论
农村环境问题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循环经济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来解决;创建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县等系列活动是解决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环境保护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是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的有效途径。应继续在广大乡镇和农村,大力开展创建“生态示范系列”活动;调整生产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居民供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等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严格保护饮用水及其水源地,搞好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村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并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1]云南省环境保护局.1999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R].2000.
[2]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省环境保护局,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云南生态经济发展概览[R].2007.
[3]云南省土壤肥料测试中心,云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省有机肥料[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4]云南省环境保护局.2006年度统计报表[R].2006.
[5]昆明市环境保护局.昆明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R].2000.
[6]云南省农村能源工作站.云南农村能源发展对策调研报告[R].2000.
[7]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石漠化现状调查[R].2000.
[8]云南省水利厅.云南省水土流失及防治公告[R].1999.
[9]本书编写组.云南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A Study on Rur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Protection in Yunnan Province
YANG Wen-dong
(Yunnan Provincial Radioactive Environment Supervision Station,Kunming Yunnan 650032 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n Yunnan,the major issues related to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causes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The treat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also proposed.
rur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ural development with a new look
X3
A
1673-9655(2012)05-0017-05
201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