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以杭州市为例
2012-08-15张慧君
曹 睿,张慧君
(1.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4;2.浙江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以下简称环保宣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中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环境保护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环境宣教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如何创新思路、突破传统、构建环境宣传教育新格局,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杭州市环保宣教的工作现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新形势下环保宣教工作的对策建议。
1 工作现状
(1)健全宣教机制。由杭州市委宣传部和市环保局牵头,市文明办、市教育局、杭报集团、文广集团等26个部门联合成立了杭州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协调组,统筹协调全市的环保宣教工作。
(2)广泛开展新闻宣传。通过新闻媒体、报刊和网络,宣传报道国家、省、市环保政策法规、环保科技和环保工作动态;开设《环保圣斗士》、《环保之窗》、《小夏说环保》、《生态杭州》等特色广播电视环保栏目。
(3)宣传教育社会化。结合环境保护相关节日,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宣扬环保理念,普及环保知识。以服务环境管理和市民环保需求为目标,每年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分级分类组织各类培训。
(4)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激发社会参与环保热情,增强环境宣教覆盖面。联合40多所在杭高校环保社团组建了在杭高校绿色联盟,完善了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组织架构,并积极开展环保主题活动。
2 面临的挑战
(1)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保护部门将高举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作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生态文明建设其内在基础是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养成、生态意识的树立、生态文化的形成,文化意识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在全社会牢固生态文明观念的任务也非常迫切。
(2)环保宣教网络建设滞后。环保宣教的社会化对宣教机构、沟通、协调、整合各类环境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尚未真正形成一个党委、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协同,民间环保组织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环保宣传教育的局面。
(3)信息传播网络化。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突破了原来的时空限制,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传播速度越来越迅速,获取途径越来越便捷。特别是论坛、微博、交友平台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公民环保意识的觉醒,加快了信息的互通共享,舆论生成及扩散的形式迅速变化,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4)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杭州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压力继续加大,环境风险不断升高,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随着人民群众环境意识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环境宣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和由此引发的群体性纠纷也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5)宣教主体呈现复杂性。思想的禁锢壁垒已经被打破,价值观趋于多元化,言论表达更加自由,各种观念的交织和碰撞,使得传统宣教手段和形式的效果越来越差。虽然公众环境知识和对环境问题认识水平已经有较大提高,但在行为上并未与之同步,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没有质的变化,环保公众参与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依然处于较低层面。
3 对策建议
(1)加强环境新闻舆论引导。制定环境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加强与媒体沟通和协调,向媒体和公众传播权威信息,积极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对环保工作“新闻点”研究,调动媒体“兴奋点”,挖掘环境新闻报道深度,从以灌输为主向以引导为主转变,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召力、战斗力。加强传媒阵地建设,切实发挥传统主流媒体优势,拓展运用手机、车载传媒等新媒体平台。
(2)提升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时关注各大论坛、网站、博客、微博、新闻留言版等网民工作区,不断跟踪即时信息。把握舆情动态,预测发展趋势,根据监测结果以及以往网络舆情经验及时制定好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并且利用相关技术手段进行网络舆情联动应急预演。启用网络新闻发言人,利用官方网络平台,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妥善应对环保突发事件。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草根英雄的作用,通过意见领袖来引导网络舆论,积极引导网民理性发言。
(3)注重环境宣教载体建设。大力开发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环境宣传教育平台载体,积极探索社会化、互动化、个性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环境宣传教育新手段、新方法。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打造一批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法制宣传教育热线、节目、专栏。探索运用网络、手机、车载传媒、户外电子显示屏等新兴媒体,建立环境宣传教育网站、QQ群、博客、微博、电子杂志、网上博物馆,开通环境宣传教育视频点播、远程教育,编发环境宣传教育短信、手机报、动漫、公益广告。
(4)全方位开展环境教育。将干部环境教育培训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体系,重视培养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环境道德观、环境行政价值观以及人与自然共生的世界观和发展观,提高分析、解决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积极把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调配合,努力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通过社区 (村)环保宣传栏(牌)、楼道 (庭院)文化和环境教育馆建设,积极向公众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企业干部职工的环境保护岗位培训,积极实施环保操作人员上岗培训。
(5)全面实施环境信息公开。拓展环境信息发布渠道,定期向社会发布城市和农村的大气质量状况,公布主要饮用水源地、重点流域、行政交界断面和出入河流的水质状况以及全市重点环保工作进展等各类环境信息。推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企业环境行为数据库,对上市企业要定期公开环境信息报告,对重点污染企业利用在线监控系统定期公布污染排放情况。强化公众监督参与,实行环保听证、社会公示、有奖举报、市民检查团、环保监督员和绿色志愿者等举措,鼓励社会各界依法有序参与监督生态环保工作。
(6)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宣传教育、环境维权、环境污染监督和改善环境质量等社会公益活动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引导、支持非政府组织从事有益于社会的环保活动,建立与环保社会组织之间定期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机制,拓展环保社会组织的参与环境立法决策、执法监督、环保公益诉讼、环境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渠道,鼓励环保民间组织以公益优势、知识优势和机制优势参与环保宣传、信息提供、法律推动等各类活动,同时积极发挥妇联、共青团、工会以及社区组织、村级组织、社区业主委员会、行业协会等各类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
(7)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加强传统和现代生态文化研究,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推进生态文化创新。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保护区,维护生态文化多样化。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主动联合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单位,积极引导、推动生态环保宣传品的健康发展。
(8)深化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绿色系列创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也是公众参与环保的有效途径。继续深化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家庭等各层次绿色系列创建工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退出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评价标准,做好巩固和深化工作,着力培育一批全国精品亮点工程。
(9)推动机构标准化建设。根据《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环境宣教机构,县 (市、区)环保局单独设立宣教科,保障宣教经费投入,加强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宣教人员在宣教项目的策划与组织、新闻协作、影视摄录与编辑、环境应急宣传、媒体应对等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
4 结语
环境保护靠宣传教育起家,还要靠宣传教育发展。环保宣教工作要积极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中,着力创新环保宣教形式和工作机制,大力繁荣生态文化,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努力开创环保宣教工作新局面,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