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土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2012-08-15郑赢,甄李
郑 赢,甄 李
(泰来县国土资源局)
1 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土地资源都是国有化,土地本身是自然的资源,但是,自有人类以来特别是人类创造了工业文明以来,即使是自然的资源也变得不那么自然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破坏国有土地自然资源,干扰土地资源的用途也如影随形,造成大气,水,生物等各要素的不协调,推动着土地使用向既不利于自然,又不利于人类,诸如旱涝等自然灾害,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安全的方向变化。
据预测,未来的世纪世界人口将增加到将近100亿,其中几十亿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圈范围。将有500多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很多城市达到1000万人以上人口。首次出现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比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还多。城市人口、地域规模、城市的生存环境和新世纪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当今世界的最热门话题。
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是国有土地资源,同时也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快速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在不同程度上许多城市出现了建筑用地紧张,生存空间非常的拥挤,交通的堵塞,基础设施落后,生态失衡,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给人类居住的条件带来很大影响,同时也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如何治理土地紧张,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达到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我们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高速发展和生存空间容量的迫切需求的客观需要。其标志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土地价值的急剧升值。发达国家开发国土资源的历史表明,当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比例时,国土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更加得以重视。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短缺,仅为世界水平的1/3。我国一些大城市人口众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的程度不亚于发达国家。当时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进人新世纪,我国大城市地价急剧上升。发达城市土地价格达到每平方米万元以上,城市中心地段的土地价格更是飞涨。因此土地费每平方米造价已大大超过每平方米的建筑造价。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需要支付大量土地费用。造成土地资源紧张。面临着国有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严峻问题。合理的进行国有土地的规范管理,有效的进行开发、利用国有土地既能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发展与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又能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对有效的利用生存发展空间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国土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国有土地和土地矿产资源一样,都是人类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应作长期认真的规划管理,以确保这种自然资源不被破坏,或由于不适宜的使用而被浪费。国土资源问题不仅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事关人类的可持续生存。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增长的态势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将长期面临资源稀缺的压力。有研究认为,中国人口已接近资源所能承载的限度,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是最大的制约因素。虽然高新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可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是一切科学技术都需要同物质资源相结合才能增加社会财富。更何况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我国国情及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特点,决定了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本国的资源开发来发展经济。我国经济建设的各项成就大都是在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取得的。
一方面是客观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国土资源的严峻形势,在人口不断的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的压力之下,我国国土资源短缺的状况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是人为的国土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以及在国土资源管理上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加剧了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在如今这个对外改革开放的年代,保证我国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前提是如何合理的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而且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依然是民族振兴与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拥有自己独立的资源开发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尽管改革开放已经很多年了,不但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创造了空前的繁荣,即实现了温饱,同时又为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出现了粮食丰裕、产品过剩的一些现象。但对此;我们也需要十分的冷静,居安思危。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粮食也够吃了,钢铁、煤矿需要限产压库了,我们就可以认为万事大吉,可以高枕无忧了。这些现象只不过是在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是与我们的产品加工转化水平低、人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不高的情况有直接的联系,更是与我国目前争取到的和平安定国际环境相息息相关的的。一旦这些情况有所改变,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就会马上凸显出来。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于国土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断研究和探索,为国土资源长远开发和利用与可持续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
[1]孙习稳,杜新波.完善土地政策体系促进社会和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
[2]郭力君.国内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比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
[3]张尚武.区域整体发展理念及规划协调机制探索[J].城市规划,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