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2-08-15杜兴兰

河北林业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杜兴兰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河北 围场 068466)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杜兴兰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河北 围场 068466)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在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管理机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主要问题。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加大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对外资金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等有效建设和保护措施。

自然保护区;现状;发展;对策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高,水源充沛,素有首都后花园之称,是华北北部生态功能强大的一块天然绿色宝库。近年来,以浑善达克沙地为源头的日益严重的沙尘暴不断侵袭着京津两市,给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对京津地区生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全面加强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加大对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力度,对于保障京津地区生态安全,促进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1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现状

1.1 自然地理概况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围场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缘与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地带,属高原台地。地理坐标为北纬42°22′~42°31′,东经 116°53′~117°31′,东西长 51.5km,南北宽 17.8km,海拔高度1500~1939.6m,年均降水量452.6mm。保护区内主要河流有吐力根河、阴河、撅尾巴河。其中吐力根河、阴河是华北、东北两条重要河流滦河、辽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其中滦河是京津唐两大水源之一潘家口水库的主要河流,滦河水系占潘家口水库年入库水量的93.4%,直接影响到京津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1]。

1.2 自然保护区现状

保护区总面积为20029.8hm2,其中核心区面积7213.3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缓冲区面积6083.9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4%;实验区面积6732.6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6%。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共有维管植物81科303属618种;陆生脊椎动物66科261种,鱼类5科32种,昆虫114科660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种46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种21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种107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 183 种[2]。

1.3 自然保护区性质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以保护滦河、辽河上游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森林生态系统和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生物多样性为宗旨,维持生态平衡,集资源保护、植被恢复、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多功能自然保护区。它是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是各种生态系统及物种的天然贮存库。多年来,保护区在严格精心管理下,一直发挥着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种生态公益效能,造福于当地和京津等广大地区。

2 自然保护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保护区地处高原地带的森林—草原—荒漠沙地交错带上,生态系统脆弱。随着当地人口的不断增加,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导致资源被不合理地开发,自然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在以往的产业开发中,对环境问题重视不够,特别是周边地区,防风固沙措施跟不上,有些地方产生了沙丘活化和土地沙化现象,不仅造成了风沙对新垦荒地的侵蚀,也加剧了对自然保护区的危害;局部地区过度放牧现象,不仅影响了植物和动物的栖息环境,而且使一些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更严重的在于破坏了湿地的蓄水功能,引起湿地的干涸和草甸植被的严重退化。上述因素对保护区的发展构成了威胁,加大保护力度成为当务之急。

2.2 管理机制不健全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2年建立以来,所做的大量工作为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一直由机械林场有关人员兼任,机构设置不完善的矛盾日益突出,极不适应保护区各项工作开展的需要。

2.3 保护区内和周边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淡薄

近年来,当地旅游业发展迅速,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保护区内和周边社区居民经济收入来源,对林木资源的依赖性显著降低,对保护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对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带来了压力,局部地区过度放牧和进山采摘等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国家和地方及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相关的法规,但贯彻实施难度较大,还需要加强保护区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建设,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

2.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自然保护区的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投入,自养能力相对较差,由于经费不足,给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管理经费和科研投入等方面资金缺口较大。保护区虽然已建设了一些基本保护设施,但主要交通道路状况依然较差,间接限制了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其次,办公基础设施需要完善,改善火灾和病虫害预防、监测及扑救设备不足的现状。这些都给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保护区建设与发展对策

3.1 加大保护区的保护力度

加大保护区植被恢复力度,尤其是对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阳坡沙丘、沙地,采取综合措施来加快植被恢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科学研究和管理监测是促进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科学研究,调查它们的种群数量、年龄结构、分布状况及生境条件等,为珍稀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自然保护区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要重视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以促进自然保护事业更好的发展。建立管理监测体系,如对气象、土壤、水文、生态等环境要素和森林植被资源实行全面系统地监测;探索研究森林植被的演替规律,摸清人类经营活动对森林植被变化的影响,为沙化土地、贫瘠山地的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森林草原景观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病、虫、鼠害的预报预测和防治网络以及建立健全防火体系,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护。

3.2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为便于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加强保护区的机构能力建设,使保护区切实作为独立的管理机构,完善内部职能机构设置,增加巡护、科研等专业工作人员,独立开展保护区的各项工作。塞罕坝自然保护区需要逐步改变传统的林场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系和有效管理模式。其主要应包括资源保护管理体系、科学研究管理体系、资源管理监测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并完善各体系中的管理制度;其次,通过不同层次的保护区规划来规范和指导保护区的日常工作,建立有效的保护管理模式。保护区在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管理区和保护管理站(点)三级保护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体制,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队伍业务素质和水平。

3.3 加强宣传教育

深入周边社区,采用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和教育活动,向他们普及科学知识,特别是有关环境和生态科学以及自然保护的知识,使他们了解自然保护的目的和意义,掌握自然保护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了解自身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培养他们“我与自然保护区做朋友”的友善感情,从而自觉地参与自然保护。

3.4 开展对外资金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首先,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在资金上,要积极主动争取将其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开支预算支持;在科研上,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聘请相关专家来保护区讲学和从事研究工作,提高保护区的科技管理水平。其次,要加强宣传和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以此创新思维,多方筹资,建立“谁出资谁得利,你赚钱我发展”的利益分配和发展模式,利用国际接轨的投资管理机制,广泛吸收社会各界投资包括国际资助,解决建设资金不足、旅游产品开发不够等难题。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走共同发展的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资源有偿使用。自然保护区为建设和保护好有限资源,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资源有偿使用收费制度,对相关获益单位、部门以及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科学考察、教学实习、标本采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依法收取相应的资源保护费。在实验区实行多种形式经济开发的同时,坚持“谁保护谁开发,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对土地、水域开发利用实行建设许可证和有偿使用及恢复保证金制度等,可以多渠道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3-4]。

[1]戴继先,刘海莹,张向忠,等.塞北绿色明珠:塞罕坝机械林场科学营林系统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黄金祥,李信,钱进源,等.塞罕坝植物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张建奇,白志强,王善举,等.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建与可持续发展[J].甘肃林业科技,2004,29(2):71-73.

[4]许莲荣.云南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2,(4):56-59.

S759.93

A

1002-3356(2012)05-0057-02

2012-07-30

猜你喜欢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塞罕坝点兵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