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血型变异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2012-08-15
血型具有遗传性,受控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一般认为一个人的血型终生不变,但在某些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的影响下可出现ABO血型抗原性减弱,导致血型变异[1],国内外均有报道。多发性骨髓瘤出现血型变异,在临床上较少见,现报道1例。
1 病例介绍
病人,中年男性,主因腰背部疼痛不适、四肢无力2月余,我科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于2010年8月入院,先后行TAD(沙利度胺+吡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化疗3次,期间出现贫血症状,血型检测为AB型,顺利输入约800mL的AB型浓缩红细胞。2011年6月因出现四肢无力且进行性加重再次入院,血细胞分析检查为:白细胞计数6.16×109/L,红细胞计数1.01×1012/L,血小板计数13×109/L,血红蛋白含量32g/L,属于极重度贫血。为尽快纠正贫血所致的心力衰竭等各种并发症,急需输注浓缩红细胞,在输血申请时血型检测为A型,出现病人血型与既往不一致,后又反复3次采集血样做血型检测,确定血型为A型。结合病人病情,经科室讨论,与病人及家属充分沟通后给予洗涤红细胞O型血2U缓慢输注,过程顺利,病人症状改善,后又多次输入O型洗涤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上升为68g/L,1周后出院。
2 讨论
恶性肿瘤病人由于多次化疗,严重摧毁免疫功能出现红细胞脆性增加,寿命缩短,在成熟红细胞显著减少的情况下,相对的A或B抗原也减少,在血型检测时出现不一致[2]。该病人为多发性骨髓瘤,多次化疗后相应的抗原减弱,考虑与具有极重度贫血、成熟红细胞显著减少有关。另外,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内浆细胞克隆性增生的恶性肿瘤,骨髓中有大量的异常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引起溶骨性骨骼破坏,血清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由于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不足,导致血型抗体减少,且不能凝集标准血细胞试剂,从而出现血型定型不一致,考虑与原发病有关。
3 护理
3.1 做好特殊情况下的有效沟通 教育护士严格遵守输血技术规范与“三查八对”制度。当病人出现血型检测与既往不一致时,立即报告主管医生,共同核对病人既往输血信息并与血液检测人员积极联系,介绍该病人病情,共同分析病人血型变异的原因与诱因,同时做好必要的复检,确保检验无误,严防检验错误而输入异型血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3.2 采集血样时的护理 做交叉配血时血样的采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应双人负责,一人执行,一人核对。该病人出现血型与上次住院输血血型不一致时,曾由不同的资深护士在责任护士的核对下于不同的时间段分别采集3次血标本,主管责任护士亲自送至血液中心做交叉配血,确保血液标本采集及运送过程中准确无误。
3.3 输注时护理 遵医嘱输注前30min给予地塞米松、盐酸异丙嗪抗过敏药物,床旁实施心电监测,备好抢救物品,在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的监护下再次核对病人信息及血液质量后,调节输血滴数20gtt/min,缓慢输入,并严密观察有无溶血等各种输血反应发生。
3.4 心理护理 血液病病人由于长期反复住院及每次住院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生理、心理均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医务人员应鼓励、关心病人,耐心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血型变异相关知识、输血的风险性、必要性及医护人员拟采取的防范措施,取得病人及其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同时在输注过程中与病人聊天,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紧张、恐惧心理。输注完毕后整理用物,安慰病人。
4 小结
输血是有效解决各种原因导致的失血、贫血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血液病病人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需要长期反复输血,血型变异的风险增加。输血安全作为住院病人安全目标之一,赋予临床一线血液病专科护理人员更多的风险与责任。为此,护理人员应时刻牢记输血的技术规范,不断加强专科理论学习,全面评估病人病情,对住院病人每次申请输血时均应重新采集血液做血型鉴定,警惕血型变异发生,确保病人输血安全。
[1] 李学琼.大量输血后血型变异后1例临床分析与护理体会[J].西南军医,2007,9(3):135.
[2] 陈特,李忠俊.红细胞血型变异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