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及干预对策的研究进展1)
2012-08-15于瑞丽张秀英赵彦惠
于瑞丽,张秀英,赵彦惠,王 颖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及干预对策的研究进展1)
于瑞丽,张秀英,赵彦惠,王 颖
本研究总结了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特点,从个人、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阐述了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对策,旨在提高对大学生亚健康的认识,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亚健康状态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1],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游离状态,既能向健康状态转归,也可向疾病状态发展,具有双向性的特点。研究表明,大学生已成为亚健康的高危人群[2]。大学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未来的栋梁,其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近年来大学生亚健康问题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1 大学生亚健康特点
虽然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没有发现器质性的疾病,但功能上已出现某些改变,如机体耐力、活力、免疫能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的降低,生理功能的减弱等[3],并伴随一系列不适症状。亚健康可表现在躯体、心理、思想、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及社会适应性亚健康[4]。由于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大学生亚健康表现具有其特殊性,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这一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1 大学生亚健康表现 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其亚健康表现形式可归纳为大学生体质下降、心理抗压能力减小、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国外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亚健康最突出的表现是不明原因的疲劳、焦虑、忧郁、人际关系不稳定、社会适应能力差等[5],并在此基础上出现各种身心症状。练桂雄等[6]对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2 000名大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后发现,大学生亚健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差、活力减退、心烦意乱、焦虑和抑郁。在大学生亚健康者中,抑郁或焦虑情绪障碍占有较高比例,尤其是抑郁或共病状态,这一结论符合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的抑郁和焦虑共病率较高的特点[7]。
1.2 大学生亚健康分型 亚健康状态可以分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亚健康。在大学生亚健康中,陈瑜等[8]认为以心理亚健康的表现最为明显。周旭等[9]在对32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检出率最高的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如人际关系紧张、适应困难,其次是躯体型亚健康。邓卫等[10]则认为,由于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喜欢熬夜、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规律等,大学生较易出现躯体型和躯体合并心理型亚健康。
2 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
2.1 个体因素
2.1.1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研究显示体育锻炼缺乏、不规律的饮食起居(如考试熬夜、通宵上网、不吃早餐、偏食、暴饮暴食等)会造成大学生睡眠不足、生物节律紊乱、免疫力低下,导致亚健康[11]。同时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造成影响。
2.1.2 性别 由于男女生在生理特点、思维方式、处理事情方法、应对情绪方式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不同,会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的发生率、表现形式、程度等有性别差异。岳雨珊等[12]对南京市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女生的亚健康发生率高于男生,但两者均发生亚健康时,女生的状况比男生轻。
2.1.3 体质 人体体质有两种表现类型:生理体质和病理性体质,其中病理性体质是亚健康状态的基础。有研究表明,体质因素决定亚健康表现,并主导亚健康状态的转归[13]。
2.1.4 专业 鲲鹏等[14]在对武汉科技大学理、工、文、医学4个专业的923名大学生调查后发现,医学专业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低于其他专业,且低年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低于高年级。
2.1.5 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的打击,如考试失误、恋爱失败、同学间关系不协调等会导致大学生自信心的削弱,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李白坤等[15]通过对1 626名大学生亚健康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过去1年中遭遇的不良事件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亚健康状况。
2.2 家庭因素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负担、家庭类型、成员间关系及成员健康状况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有研究显示,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和症状评分明显高于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且主要影响心理健康方面[16]。李玉良等[17]研究发现,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亚健康发生率较非独生子女高,可能与父母的从小溺爱导致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心理不成熟有关。
2.3 社会和学校因素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新思想、新潮流的涌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快速的生活节奏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当代大学生精神压力不断增大,内分泌紊乱,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出现“亚健康”症状[18]。高校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度及学校的环境、氛围、体育设施等都会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产生影响。
2.4 压力 由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就业等压力。朱毅等[19]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压力越大,亚健康的发生率越高,表明压力是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干预对策
研究显示,青少年的亚健康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20]。大学生如果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出现各种身心疾病和不良行为,使其生活和学习质量受到严重影响[8]。因此要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进行及时的干预和调整,以保证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3.1 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是一种重要的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改善大学生亚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21]。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睡眠,促进食欲,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大学生的躯体健康;体育运动可以锻炼意志力,宣泄情绪,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心理紧张,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多为集体性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综合能力,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大学生应该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关键。
3.2 重视家庭、社会的作用 在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干预中,应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庭方面,可通过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间建立良好的沟通等方法,尽可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应注重对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培养。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大学生亚健康问题的关注,积极采取各项应对措施,如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社会奖助学金、改善大学生就业形势、减轻就业压力等。
3.3 健康教育 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学习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对防治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有重要作用[22]。高校可通过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络平台及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等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以避免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3.4 中医干预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型模式,传统中医理论在亚健康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进展。王传珍[23]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具有明显优势。采用传统的中医养生疗法(如心理疏导、饮食调养、运动干预、改善生活方式等)及针灸按摩、药物调理等中医疗法,可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防治取得较好效果。
近年来,大学生亚健康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某些重要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多数研究沿用以前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缺乏创新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研究,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设立统一的标准,针对大学生特点,依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结合中医理论、方法,建立大学生亚健康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学体系,进一步明确大学生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探索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亚健康发生,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
[1] 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2] 由娟.大学生亚健康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76-277.
[3] Briggs NC,Levine PH.A comparative review of systemic and neurological symptomatology in 12 outbreaks collectively described as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epidemic neuromyasthenia,and myologic encephaomyelitis[J].Clin Infect Dis,1994,18(Suppl 1):S32-S42.
[4] 贾丹兵,李春杰,李乃民,等.论疲劳与“亚健康”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5):938-939.
[5] Sankey A,Hill CM,Brown J,et al.A follow-up study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Symptom persistence and school absentecism[J].Clin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6,11(1):126-138.
[6] 练桂雄,苏绮雯,李铁刚.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11,11(8):957.
[7] Sartorius N,Uston TB,Lecrubier Y,et al.Depression comorbid witn anxiety:Results from the WHO study on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in primary health care[J].Br J Psychiatry,1996,168:38.
[8] 陈瑜,张小远.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1007-1010.
[9] 周旭,肖元梅,王超,等.南昌市理工科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49-51.
[10] 邓卫,于冰琰,陈晶,等.医学专业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3):364.
[11] 翁黎刚.健康行为干预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改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8):4965.
[12] 岳雨珊,俞君,朱毅.江苏省南京市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2):130.
[13] 王忠成,王小宁.体质与亚健康状态防治的理论基础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591-2592.
[14] 鲲鹏,姚岚,叶方立,等.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1):1288-1289.
[15] 李白坤,王成立,朱继民,等.合肥某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2):1542-1544.
[16] 陈丽仙,莫传伟,陈文锋.某校中医临床专业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0,24(6):472-473.
[17] 李玉良,王成申,周红斌,等.郑州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1):121-123.
[18] 洪家云.海南省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3,10(5):50.
[19] 朱毅,岳雨珊.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与压力的相关分析[J].中国康复,2010,25(6):462-463.
[20] Rangel L,Garralda ME,Levin M,et al.The course of sever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childhood[J].J R Soc Med,2000,93(3):129-134.
[21] 刘魏,唐章文,武磊.浅谈体育运动与亚健康[J].体育世界,2009(8):47-48.
[22] 刘兵.健康教育对防治亚健康的重要作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7):541-542.
[23] 王传珍.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研究述评[J].中医学报,2012,27(3):374-376.
Research progress on sub-health stat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Yu Ruili,Zhang Xiuying,Zhao Yanhui,et al
(Nursing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Jilin 130021 China)
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health state of college students,and expound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b-health state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aspects of individual,family,society and schools.And it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so a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to college students’sub-health and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sub-health;influencing factors;countermeasures
R471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2.33.001
1009-6493(2012)11C-3073-02
1)为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B74204。
于瑞丽,本科在读,单位:130021,吉林大学护理学院;张秀英(通讯作者)、赵彦惠、王颖单位:130021,吉林大学护理学院。
2012-06-26;
2012-10-25)
(本文编辑 苏琳)
·临床拾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