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地方戏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

2012-08-15李文华

关键词:平调武安落子

李文华

(河北工程大学 文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一、地方戏的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戏曲的题材内容多取材于古代史传文学著作中的故事,历史上的大事和历史人物多被戏曲广泛搬到舞台上进行演绎,从而使戏曲内容几乎覆盖从上古一直到近世的中国历史。各地兴起的地方戏,在传统沿袭以及各种历史因缘中,通过自编剧本及剧种、剧目之间的相互借鉴,题材内容也十分庞大,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和各地不同的风物人情。有反映年代较为久远的周代征伐故事的题材,如《渭水访贤》,表现西伯侯姬昌在陕西渭水河畔寻访姜子牙,请其辅佐灭商的故事。周、秦、汉题材剧目现代仍在上演的不在少数,如《陈塘关》、《哪吒闹海》、《渭水访贤》、《反无关》、《六国封相》、《渑池会》、《将相和》、《鸿门宴》、《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等。三国故事是地方戏非常热衷的题材,剧目众多,主要有《三结义》、《捉放曹》、《三战吕布》、《三顾茅庐》、《借东风》、《长坂坡》、《单刀会》、《空城计》等等,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的剧目是戏曲舞台的常演剧目,很受百姓喜欢。隋、唐征战故事也是地方戏乐于表现的题材,有《程咬金招亲》、《金水桥》等。唐代题材连台本戏《西游记》,有几十种剧目,一直受到广泛欢迎。宋代杨家将的故事、岳飞的故事也是戏剧题材表现的内容。明、清剧目更加丰富多彩,有《金玉奴》、《玉堂春》、《三进士》等,反映明代激烈的党争、忠奸斗争、侠义武打的内容的剧目也在上演,如《一捧雪》、《五人义》、《珍珠塔》、《铁弓缘》、《莲花湖》、《英雄会》等。忠勇爱国的岳飞,坚忍不拔的伍子胥,嫉恶如仇的祢衡,经天纬地的诸葛亮,执法如山、蔑视权贵的包拯,这些演剧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民族性格,浸润和影响着几代人的情感和理智,无形中提升着人们的精神层次和理想追求。

市井俗事、乡野风情和对敏感时事及权贵丑行无所顾忌的辛辣讥刺也是地方戏擅于反映的内容,把权与法问题、社会道德问题、恋爱观问题、政治弊端问题,通过戏剧舞台展现于大庭广众之下,更多地满足于消遣及情感的宣泄,体现着普通人的意识和情趣,既有趣,又有益,含意深远,在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表达了民众的喜怒哀乐,成为一方百姓的精神家园。因此,地方戏既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资源,需要很好的挖掘、保护和利用。

二、河北地方戏生存发展现状

河北是戏曲文化大省,传统戏曲剧种丰富繁多,历史悠久。当前,河北流行的剧种有30多个,其中土生土长的剧种有26个,这些代表性的剧种有河北梆子、评剧、武安平调落子、保定老调、丝弦、唐山皮影、唐剧、哈哈腔等。自明清以来,梆子、落子、二黄等戏曲声腔,曾先后在河北唱响。河北梆子与评剧在20世纪40年代末,影响最大、发展最快,成为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艺术形式多元化的影响,戏曲演出市场渐呈萧条状态,观众锐减,地方戏剧种逐年减少,不少剧种已濒临消亡。基层剧团更是陷入困境,收益低微,人才流失严重。由于经费匮乏,许多院团多年无力创排新剧目,甚至瘫痪解体。戏曲的生态环境变得非常脆弱,戏曲的发展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以河北武安的地方戏落子为例,武安落子是武安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是地方舞蹈形式“翠月檀香”、“打霸王鞭”,与当地一种说唱艺术“硬歌”在发展当中结合而成。由于这样的发展基础,所以落子表演不以武功和戏曲程式见长,而是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及实际生活中的某些动作融于戏中,唱腔板式有慢板、高腔、娃子、悲腔、迷子等板式和腔调,既叙事又抒情,活泼自如。唱词似在拉家常,边唱边舞,道白使用武安方言,语言明快,生动淳朴,整台表演庄谐兼重,活泼风趣,音乐感很强,而且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民国二十六年续《武安春秋志》卷九记载:“武俗好戏,酬神演唱无日无之,甚有一日数台者”。武安落子在河北省南部曾风靡一时,在当地农村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或者遇到集市都会请落子班社来演出,辉煌时武安地方村村有落子班社,几乎人人都会哼上两句,曾是武安甚至冀南一带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多种文化娱乐方式的兴起,落子演出日渐稀少,现在落子班社寥寥无几,落子演出次数和观众人数稀落不堪,落子剧种面临生存危机。

河北其他剧种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评剧是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逢年过节或迎亲嫁娶,就会请评剧戏班唱上三五天,当时全省也有不少评剧戏班,目前全省范围内专业的戏班已很少见了。河北梆子由于剧种、剧目的路子越走越窄,致使观众越来越少。乐亭大鼓活动阵地也逐渐缩小,演出市场低迷,大鼓艺人演出收入低,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因年事已高,或逐步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积累一生的绝技难以传承,年轻艺人难以独树一帜,乐亭大鼓的传承和发展显现出断代危机,发展不容乐观。

三、地方戏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对策

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资源,地方戏应纳入文化研究和文化发展的视野,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其文化价值。面对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地方戏应把握戏曲发展的契机和关键,发展戏曲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谋求健康发展之路,扩大自身影响力,使传统的艺术散发青春的活力。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希望对地方戏的振兴和产业化发展有所参考。

(一)以市场为导向,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地方戏从诞生时起就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从戏曲发展史来看,很多戏曲与剧种都是适应了百姓的趣味,审美需求,自然而然地生成、定位。有好的剧目,好的演员,拥有广大的观众,这个剧种就能生存,否则,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不同剧种兴衰史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戏曲与戏曲剧种发展的市场之路是一条必由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戏曲要找回适应市场的能力,培育市场主体意识,要以符合市场规律的、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在经济大潮中一显身手,这样才具备发展的生命力。

由于一些现实的原因,地方戏从业人员对市场化缺乏信心,市场化意识淡薄,没有很好地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社会快速变化调整戏曲的演出,而是一贯的沿袭多年流传下来的演出程式,演出管理模式,如一直以来,戏曲舞台上经常演出的还是传统戏或者所谓的新编历史剧,简单的“两椅一桌”,单一的“梆子加板胡”的伴奏音乐,毫无生机的程式化的表演,节奏缓慢,内容陈旧的唱腔,这些已经不再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和生活节奏,很难吸引当代的年轻观众,很难与当下流行的文化娱乐方式相抗衡,地方戏在发展过程中距大众的文化需求渐行渐远,地方戏市场的开拓远远跟不上市场的发展。

戏曲走市场化道路的核心是观众的审美需求,地方戏发展应研究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抓住这个关键,以市场为导向,激发地方戏产业活力,发展演艺事业,推动地方戏产业化发展。2010年由武安民营企业家郭乃群投资2000万元创排的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在戏剧界引起了轰动。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连演 7场,场场爆满;在全国各地巡演逾 100场,均好评如潮;他们还参与了国家“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与北大学子如约相见。这是戏曲艺术与市场化道路相结合很好的范例。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协会会长谭志湘曾这样评价该剧:“融合当今舞台艺术的各种长处,采用当今世界舞台科技最先进的手段,满足当今观众的多种审美需求,好听、好看、好玩,在惊奇、美妙、戏谑和笑闹中演绎人生悲喜,发人深省。”文化部某位专家评论该剧:“看的是戏曲,传承的是文化,得到的是教育,带来的是效果。”这部戏,就是民营企业出资,大力支持,出资包场,从而扩大平调落子的演出市场,把中国的戏曲和目前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把观众吸引进去,把剧场推向市场,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要、文化需要。令人欣喜的是,河北不少地方戏机构和团体也已经在市场化的探索中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地方戏演出集团纷纷成立,剧本创作、舞台演出、演出管理逐渐配套,地方戏演出经纪人也应运而生,演出分配形式更体现出市场化的特征,地方戏文化资源渐现整合的态势。可见,地方戏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在注重戏曲的自身艺术规律的前提下,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是可行的。

(二)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

传统戏曲演出往往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在特定地域、群体中流传。由于传播手段有限,因而受众面较窄,地方戏的传播范围狭小。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电子媒介以及网络成为传媒的重要载体,传媒已发展成多种媒体共存的局面,现代传媒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地方戏曲的保护和宣传,应该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传播作用,通过各种传媒形式,扩大戏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如可利用电影、电视剧、动画等现代媒介进行传播,培养戏曲观众群,形成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氛围,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促进地方戏产业的科学发展,使地方戏跳出过去自我封闭、自求发展的思维,让地方戏走向民众,走进社区。还可以成立专门地方戏文化传媒集团, 进行地方戏品牌的公关策划 ,规划完善地方戏生产、加工、宣传一体化的建设,集中开发地方戏影视动漫、地方戏纪念产品、戏曲服饰加工等开发,加强商业化运转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文化产业链。地方戏在发展中要重视加强艺术与经济的联合,积极寻求与其他产业的合作关系,还可以借其他剧的成功经验,争取获得全社会的支持,共同开发具有艺术特色的各类市场,扩大地方戏的影响力,发挥戏曲艺术的多种功能,实现地方戏产业的飞跃发展。

(三)探索戏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戏曲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戏曲人才要有“童子功”,此外,对于以人物塑造为主的戏剧而言,要求演员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再加上高超的表演技能,才能刻画好人物形象,因此,戏曲人才的成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这给戏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来地方戏演员队伍严重老龄化,优秀艺术人才大量流失,业余剧团数量在逐渐减少,优秀的戏曲编剧、戏曲导演极少,戏曲舞美、灯光、音响类人才供不应求,更不用说专业的演出推广机构和经纪人队伍, 在后继人才培养方面,地方剧团、戏曲学校都作了不懈努力,但是在现实中依然问题重重,难以吸引优秀生源,从事地方戏事业的人数很有限。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地方戏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才培养问题迫在眉睫。

戏曲人才培养关系到戏曲的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应积极发挥政府、学校、剧团和地方戏产业集团的整体协调作用,加强后备人才培养。要确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地方戏艺术的发展事业,理顺疏通人才流通渠道,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优秀生源。出台地方戏专业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地方戏学校教育和管理,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学校教育与剧团培养相结合,提供推出新人的政策基础。树立地方戏的名人品牌效应,进一步培养现有地方戏表演艺术人才,使他(她)们集中全力为发展地方戏艺术做出更大贡献,带动地方戏及其产业的整体发展。要形成一定的发展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剧本的创作,优秀演员的培养,还要寻求优秀的管理人才、策划人才和经纪人才。总之,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解决人才需求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艺术院团和艺术类学院携起手来,共同探讨艺术人才培养的合理机制。相信,随着政策的完善,戏曲教学改革的深化,艺术人才的培养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正确处理地方戏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戏曲既是传统文化,也是当代艺术,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优秀的传统戏曲艺术是发展现代戏剧事业的基石,在地方戏发展中要继承其独有的艺术规律,没有继承这个深厚的基础,发展就难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议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帮助,进行传统剧目的整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尽快抢救和保护现有的戏曲遗产,及时整理在民间的珍贵资料。可以向剧团演职人员和老艺人征收购买演出抄本和音乐资料,或请老艺人口述记录传统剧目和音乐曲牌,或把老艺人的表演通过录相制作成光盘保存下来,并按照档案资料的管理办法,妥善保管,专人负责;搜集有关戏曲的文物资料,编辑出版文字音像资料;加强戏曲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做好继承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新编戏的创作,创新是戏曲在新时代的重要课题,戏曲与剧种正是在经历了一次次吐故纳新、整合变革,才产生了充满魅力的戏曲人物和戏曲内容,适应了当地观众的趣味和要求,演绎出美轮美奂的戏曲精品,从而确立自己的地位,如平调落子新编古装武安平调剧《雁门关》,在平调落子的改革创新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使平调落子在演唱、表演、伴奏、题材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该剧内容在保留传统剧杨家将保家卫国,镇守边关的同时,又反映了宋辽时期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祈盼统一的意愿,将国情、家情、母子情、夫妻情融为一体,是在战争背景下写和平,从骨肉分离中写团圆,暗合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盼望祖国

和平统一的时代主题,编者以此立意,别具匠心,视角新颖,该剧表现手法既气势恢宏,又感情细腻、剧情跌宕起伏,场景宏大,引人入胜。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唱腔在武安平调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不乏新意,高亢激昂,优美动听,是一部难得的好剧。新编历史剧《黄粱梦》以“推陈出新”的科学态度,对平调落子传统的旋律、节奏、帮腔等形式进行了全面大胆的创新和丰富,它既严格地遵循平调落子曲牌的规律,又有所突破,改革后的平调落子旋律更优美,节奏和帮腔形式更丰富。这些戏曲改革的成果为传统戏曲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健康发展探索了道路。因此,在地方戏产业化发展中,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尤为重要。

(五)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发展地方戏文化产业

党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伟大战略部署,给戏剧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各级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完善地方戏发展的软环境,保护鼓励地方戏艺术事业的良性发展,把地方戏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资源,从文化发展的整体布局考虑,统筹规划地方戏事业的格局,推动地方戏产业的振兴发展。比如建立专门的发展保护政策,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支持保护地方戏艺术的发展。另外,市场经济的运作下,在关注戏曲文化市场化的同时,更要强调戏曲艺术化,注重戏曲自身的艺术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力,使地方戏能够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出精品占领市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健康成长。例如,武安平调落子剧团在走市场化的同时,按照“一年一部精品戏”的工作思路,每年创作一部精品戏,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为普及和振兴武安平调落子,引导群众了解家乡戏、热爱家乡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武安有关机关对平调落子的扶持力度正在加大,为保障武安平调落子的弘扬和发展,该市财政每年拨付 100万元用于武安平调落子演员的工资、设备更新和剧目排演。地方政府还要帮助剧团完善深化体制的改革,使剧团稳步走向市场。各级剧团要根据体制改革的政策,结合自身的特殊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改制方针,合理安排剧团的人员配置,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注重人才带动效应,施行较为自由灵活的管理模式,稳定有效地落实改制精神,促使改制平稳着陆,积极有效地走向市场。地方戏还可以充分利用文化交流的方式,学习借鉴,大胆吸收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艺术资源,丰富戏曲的表现手段,建构具有现代品格和强大艺术感染力的符号体系,增强戏曲的辐射力,让古老的戏曲焕发青春,走向世界。

[1]郑传寅.论戏曲的地域性及其意义[J].福建艺术,2009(5):21-23.

[2]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3]刘祯.中国地方戏剧种生存、保护和发展的四种形态[J].艺海,2010(1):52-54.

[4]吴春平.地方戏改革路在何方[J].文艺争鸣,2009(1):19-21.

猜你喜欢

平调武安落子
雍武安等书画作品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非遗传承视角下菏泽大平调传承人才“四位一体”培养研究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
琴(外一首)
银行理财子公司“落子”布局
落子山东,意在全局
成武大平调概述
《辽史·地理志》“武安州”条释疑
CSAMT在武安地热井开发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