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2-08-15董海琳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学习者

麻 姗,董海琳

(河北联合大学外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麻 姗1,董海琳2

(河北联合大学外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频繁的对外交流,需要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文章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概念,从理论的层次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包括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等,希望可以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提供建议。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也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误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涵义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涵义涉及到文化,交际还有能力等层面,交际和交际能力是其基础。英语中的“交际”,也就是“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意思是“共同”“共享”,信息的交换和传达等。Lusting&Koester(1996)认为交际是人们通过符号来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关世杰(1995)将交际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根据现代交际学范畴,交际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信息传达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Hymes提出,指的是有着具体文化身份的说话者和某一客观存在的言语群体进行恰当交流所必须要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有所不同,其概念难以界定,早在1952年,Kroeber和Kluckhohn就专门著书分析了关于文化的164个定义,这充分说明了文化一词的不确定性和模糊复杂性。根据文化和交际的关系角度来看,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人类的遗传本能,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学习周围人的行为方式,也会不自觉地受到他们思想的影响。(2)文化是由群体共享的符号系统,共享性使得文化成员能够相对有效地进行交流(Hall,1976)。(3)文化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这个特征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基础,因为文化是一个符号系统,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行为方式的模式。(4)文化是相对的概念,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

究竟何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过去的20年,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Spitzberg(2000)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判定是认定某一行为在给定环境下是否得体有效。”陈国明(1990)给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中有效得体地完成交际行为以获得预期回应的能力。”这表明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既要得体有效的进行交际,也要得到预期回应,达到自己交际的目的。笔者认为张红玲(2007,85)的定义明确说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她认为“如果说交际能力是指外语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那么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超越了具体语言和文化群体,根据不同语境灵活多变,应对自如的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

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提出了自己的看,Fantini(1994)从多个侧面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素进行了描述,并将其归纳为5个要素:(1)一系列特点或特征(a variety of characteristics or traits):灵活,耐心,好奇,移情,对模糊不确定因素的包容以及不作好坏优劣的判断等;(2)四个层面(four dimensions):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技能(skills),意识(awareness);(3)三个方面(three areas or domains):与人建立和保持关系的能力,交际中尽可能减少损失和曲解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行合作的能力;(4)二语水平(proficiency in a second language),包括词汇,语法和语音系统等;(5)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various of a longitudinal and developmental process),由低到高包括四个阶段:短期旅行者(traveler),旅居者(sojourner),职业者(professional)和跨文化专家(intercultural/multicultural specialist)。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组成要素认定有差别,但大多数都涉及到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知识包括两方面,Byram(1997)认为“一方面是关于他们自己国家和对方国家的社会群体及文化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关于个人和社会层面交际过程的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交际者就可能违反交际规则,因此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是必要的。研究表明,自身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有关知识以及流利的交际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正相关。具体说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层面应该包括:(1)本族文化和外国文化知识及异同;(2)语境知识;(3)外语语言知识;(4)非言语知识;(5)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知识。Wiseman(2000)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动机是真正参与跨文化交际的意愿,情感,动力和需求。影响交际动机的因素,如民族中心主义,交际焦虑,以及偏见等,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的理解。所以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引导交际者对跨文化交际抱有适当的动机。跨文化交际技能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交际场景下的有效得体的行为表现,因此也可以技能定义为跨文化交际技能的行为层面。跨文化交际者只有将知识和动机转换为行为技能才具有实际意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只要创造适当的环境,安排有针对性的活动,就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和适当的动机和态度运用到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去。

知识,技能和态度构成了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实际上这三者并不各自独立,它们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共同作用,缺一不可。教师决不可忽视任何一方面,必须要传授知识,培养态度和意识,还要提高技能,三管齐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为了提高二语习得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更有效的交际,涉及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这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理念并涉及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来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应该包括四方面:(1)目的语言的教学,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言使用;(2)目的文化的教学,包括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文化交流;(3)其他文化教学;(4)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包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跨文化交际实践和跨文化研究方法。教师通过目的语言和目的文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交流的语言知识,进而使用这些知识同目的语群体进行交际,这是外语交际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文化教学板块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区别于其他以文化为基础的外语教学的特点。外语交际能力是以培养学生掌握目的语言和文化为目标,而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以学习者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兼顾了学习其他语言和文化的特点,是超越了具体的文化束缚的一种能力。虽然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全面的学习和掌握多种不同的文化系统,但是通过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还是可以做到使学生体验除本民族和目的语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的特点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有必要的,它主要指的的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态度和敏感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师可以通过教材或者其他手段创设跨文化交际情境,例如文化冲撞(cultural shock),令学生学会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跨文化研究方法对学习者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仅在学校教育期间学习是不够的,它是终身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师教授学生掌握跨文化研究的方法是最有效的途径。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四方面内容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意识,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文化的态度,增强外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的积极性。语言和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外语教学的基础内容。语言使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实践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并为知识的积累和态度的培养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跨文化研究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出自己的学习方法,面对新文化的挑战时候就可以积极应对。

(二)教学原则

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作用,然而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生变化,学生的中心地位逐渐凸显出来,英语教学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集中表现于以下4点教学原则:(1)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内容比传统的外语教学内容夸大了许多倍,但是教学的时间却基本不变,因此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多教学内容无法触及到,对教师而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才能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2)语言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语言和文化的结合体现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语言和文化各有侧重,跨文化交际教学不应该有单纯的语言或者文化课,而是应该找到两者的结合点。(3)情景化(contextualized)和个人化(personalized):跨文化英语教学应该是教学内容的情景化和个人化的统一。将学习者置于具体的情景之中,文化内容会焕发出活力,学习者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的作用,刺激学习机制。当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个人经历相互联系的时候,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好的将本族文化和其他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念。(4)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Bennett(1999)提出的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模式(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将跨文化敏感性发展分为了2个主要阶段:民族中心主义阶段(ethnocentric stage)和民族相对主义阶段(ethnorelative stage)。Bennett认为学习者从否认,抵制和弱化文化差异到认可,调整适应和灵活应对文化差异是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的全过程。教师应该对学生所处的阶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以此来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完成民族中心主义向民族相对主义的转变,以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策略

根据Kaisu Korhonen的观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包括四种,即:说教型(didactic),经验型(experiential),专门文化型(culture-specific)和泛文化型(cultural-general)。说教型和经验型方法是由Gundykunst和Hammer(1983)针对跨文化培训提出的,说教型指的是教师直接传授知识,类似于逻辑推理中的演绎法;经验型方法源于经验主义,倡导学习者从实际经验中学习。专门文化型针对一种文化,而泛文化型则涉及多种文化。这四种方法可以相互组合成四种形式:(1)说教型和专门文化结合,包括真实语言材料阅读,语言训练和背景知识的研究;(2)说教型和泛文化结合,包含真实语言材料阅读,演讲讨论和关键事件分析;(3)经验型和专门文化结合,包括专门文化分析,角色扮演,关键事件分析和语言训练;(4)经验型和泛文化结合,包含合作学习,文化模拟和关键事件分析。其中反复提到的关键事件分析(critical incidents)指的是学生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典型的失败案例,教师帮助学生比较不同文化在某方面的不同表现。由于这些案例来自真实语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为学生在相似情境中提供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最终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胡文仲和高一虹在其合著的《外语教学与文化》(2009)列出了适合于中国教学的八种方法:文化包,文化丛,文化渗透,文化旁白,文化片段,文学作品分析,文化多棱镜和人种学方法训练。这八种方法的总结为中国的跨文化教学提供了有利参考。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的判断上面的哪种方法是最有效和合适的,理想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情景,选择不同的一种或者多种方法,使它们有机结合,各自发挥各自的长处。

(四)教师角色与课程设计

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并逐渐引导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是引导学生转变的媒介,课程专家,不同文化的纽带,参与观察者,文化学习者和评估专家。这其中引导转变的媒介是重要角色,因为培训和学习的方式是讲授型还是经验型,专门文化还是泛文化,都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合理的课程设计要考虑到学习者当前的认知能力,Hughes-Wiener的观点是,在设计课程前,教师应该对学习者进行能力评估,具体的设计步骤是(1)评估学习者要求;(2)确定学习者在认知,行为和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目的和结果;(3)选择教学内容;(4)选择教学方法;(5)与学习者进行协商;(6)培训;(7)根据学习结果评估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课程效果。

四、结 论

从理论方面,笔者探讨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目的和教学策略的问题,希望可以为当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英语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虽然对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起到了主导因素,但是种族,性格,民族,年龄,性别,经济地位,宗教等其他方面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况且文化是动态的,不同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频繁交流有由碰撞到相容的趋势,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也应该是动态的,这就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Multilingual Matters Ltd,England,1997.

[2] Bennett,J.M.&Allen,W.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the LanguageClassroom[J]R.M.Paige(ed.),1999,109-135.

[3] Fantini,A.E.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Tesol-Spain Quarterly Newsletter,1994,37-53.

[4] Hall,E.T.Beyond Culture[M].Garden City,NY:Doubleday Company,1976.

[5] Lusting,M.& Koester,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cross Cultures[M],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

[6] Spitzberg,B.H.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Samovar,L.A.,& Porter,R.E.(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Ninth Edition.(pp353-365).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1.

[7]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9]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A Shan,DONG Hai-lin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of 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063000,China)

l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english teaching

The current goal of English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Nowadays,China has frequently contacted with foreign countries which requires lots of high qual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lents.Therefore,based on the conception and connot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ways to cultivate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cluding teaching contents,course design,teaching strategies and so on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studies.

G40-012

A

2095-2708(2012)06-0060-03

2012-03-19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学习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