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机事业大有可为
2012-08-15薛红霞
薛红霞
闻喜县农机局 043800
农机事业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机人的大力推广与辛勤付出下,在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与努力实践中,步入了迅猛发展的“快车道”。
1 机械化是“三农”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毛泽东主席早就讲过:“机械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古训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工具的改革与提升,对于建设高效优质农业、帮助农民快速致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代诗人李绅在其《悯农》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观刈麦》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种延续两千年的耕作方式和粮农的艰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已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
在同居县城的邻居家,一位叔叔回忆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他家15亩地全种小麦,每年一到5月份,他就为收割发愁。自从上世纪90年代用大型收割机后,三两天就完成收割工作,不知不觉夏收就过去了。前后对比,天壤之别。闻喜县薛店镇北张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立民说: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0月,现有35个农机户,拥有各种农机210多台,除了承揽本村及周边村的耕作收割工作之外,还组织机车北上到原平、五台、山阴、代县等地服务,每台机车年收入6万元以上,这些农机户率先成为了小康之家。由此可见,机械化是“三农”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2 农机事业发展正逢极佳历史机遇期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机事业发展正逢极佳历史机遇期。
一是发展大势所趋。“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整体脱贫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农业专业化、工业新型化、县域城镇化已成为时代潮流,大势所趋。农村改革之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集团作业、连片作业,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投入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建设优质高效农业,促进“一村一业”、“一乡一品”,而且可以解放大批劳动力,使他们投入到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随着县域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民的致富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不愿再被捆绑在三五亩耕地上小打小闹,希望将自家土地租出去而专事它业,这也就促成了农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以闻喜县为例,2009年以前,该县农机不仅数量少、机型小,而且分布散、机械化程度不高,致使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009年以后,该县以组建和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截止2011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36.08万kW,主要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7.8%,年促进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三是国家资金补助的大力扶持。据统计,2011年,闻喜县国补资金为1250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641台(件),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3台,玉米收获机159台,农副加工机械5套,排灌机械115台套,耕整地机具387台,秸秆还田机69台,其它农机具524台(件)。从而大大提升了该县农机化水平,推动了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农机户和广大农民都从中受益。
3 农机人要为振兴农机事业多做贡献
2009年10月,闻喜县农机局本着“入社自由、退社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的原则,先后组建了17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发展了50多个农机大户。通过建章立制,实行“五统一、五保证”服务,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耕、种、收一条龙“保姆式”作业,实行订单服务、降低收费标准和开展跨区作业等模式,实现了合作社与社员、社员与农户的互惠共赢,促进了该县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近年来,该县农机局通过举办培训、现场演示、开展技术比武等方式,共培训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1200人次、农机修理工135人次、农机大户561人次。通过政策、技术、信息、经营等方面的综合培训学习,有效提高了人员综合素质,使得农机优质化服务惠及千家万户。振兴农机事业,农机人责无旁贷。我们务必要以等不及、坐不住、慢不得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感,全力以赴提升农机化服务水平,推动农业转型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