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学理论课教学体会

2012-08-15张艳丽王秀芳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儿科学病因患儿

张艳丽 栾 斌 王秀芳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52)

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儿科学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其根本原因在于研究对象是儿童,儿童对病情的描述困难且不准确,且儿科学中识记性数字及知识点较多,尤其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部分枯燥无味、抽象难懂,是众多教师及学生感到困惑的章节,本人通过对本章节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几点体会,报告如下。

1 学生提前预习,教师反复试讲,均做到有的放矢

每学期开始时,教师即把本学期的课程表发放给学生,提前一周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带着问题听课,遇到老师讲解问题时注意力更要集中,如果听明白了学生就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印象尤为深刻,如果不明白可以再提问,老师觉得此问题比较有代表性,即可讲给全班学生听,共同受益;同时教师要反复试讲,经常锻炼,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克服恐惧,充满自信。

2 列出本节课提纲,指出重点与难点

教师上课前,可向学生说明本节课将从以下8个方面讲解:定义及分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指出难点为病因及病理生理,重点为临床表现及治疗。可应用比喻法,让学生感觉如同打仗一样,先熟悉打仗时地形的轮廓、我方要攻克的领地及中间要克服的困难,轮廓相当于提纲,领地相当于重点,中间的困难相当于难点,只有把提纲提炼出来了,重点、难点指出来了,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让学生懂得“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意识到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必须认真学习,不能投机取巧,“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做到深入浅出。周戬平等[1]认为“顺口溜”形式的表达方式能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用“至理名言”亦能取得异曲同工之妙。

3 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但又不拘泥于此模式

对于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定义的讲解,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同时采用“顾名思义”法及提问法,以提问的方式问学生,同时巧妙地引出其中的3种类型,缺乏蛋白质和(或)能量所致的营养缺乏症,同时顺势诱导出为什么缺乏蛋白质的表现为水肿型,缺乏能量的表现为消瘦型,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让学生懂得定义是精髓,句句字字都要斟酌,要做到“咬文嚼字”,应用此类富含贬义的褒义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既有战争的严肃及紧张气息,又不乏幽默诙谐的生活气息,做到有张有弛。

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于营养不良的病因讲解,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医生能在5分钟内对一个营养不良的患儿做出诊断,并能分度及分型,但对于营养不良的原因必须认真听取病史,耐心询问,仔细地做体格检查,甚至必须等化验结果出来之后才能做出判断。病因包括摄入不足、喂养不当、消化系统畸形及消化性疾病等。张志华,罗悦性[2]发现喂养方式不当、家长缺乏营养知识、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及合并感染是本病发生的常见原因;程进、魏锁等[3]发现私立幼儿园和低龄儿童营养不良检出率较高,站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样可能得出来的结论亦不同。让学生明白摄入不足在过去“少吃少穿”的年代较常见,感觉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在偏远地区、不发达国家,摄入不足仍是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深刻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含义,同时明白在当今社会,虽然生活改善了,温饱问题解决了,有些地方已达小康了,但仍有营养不良在发生,常见原因是喂养不当,从而体会到“时代在变,人在变,问题也在变”。而在喂养不当问题中,最常见的是冲调比例不当,留守儿童更为多见,教师会问“一勺奶粉配多少水,是先加水还是先加奶”,学生肯定是众说纷纭,在学生的一番争论后教师可应用示范法来讲解正确的冲调方法;通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把病因找到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营养不良,不仅仅是暂时的改善,要真正解决患儿家属的后顾之忧。

5 夯实基础知识,充分衔接临床

对于病理生理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白营养不良不单纯是表面看到的消瘦或者水肿,是波及到全身多个系统的一组症候群,如同受害人受到的伤害一样,不但是表面的伤,内心的伤痛是隐匿的、更严重的。要让学生懂得营养不良存在3大物质的代谢障碍及各系统的功能低下,糖、蛋白质及脂肪正常生理情况下是如何代谢的,营养不良的患儿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消化、循环、泌尿、神经及免疫系统会出现功能低下,功能低下时会有哪些变化,基础知识扎实了,病理生理理解了,临床表现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自然不会死记硬背了。

6 多媒体教学模式

“紧跟时代步伐”,应用新型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教师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采用动画、图像、表格、声音等形式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乏味化为生动形象,声情并茂,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4]。比如可以在课件中放映一些不同类型的营养不良的图片,让学生在一片“唏嘘”声中感受到营养不良的危害,加深对疾病“仇恨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及动力。

7 注重英语教学,与国际接轨

教学中重视英文教育,因为授课对象是本科生,将来考研、出国的概率较大,要在潜移默化中重视专业英语,熟悉常用名词的英文及缩写。比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体重低下(underweight);消瘦(wasting)等。

8 应用训练实践式教学模式

在本节课内容讲授完毕后,出一个病历分析,紧紧围绕本课内容,让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比如此患儿代主诉为发现体重不增半年,发热1周,查体:营养不良貌,全身皮肤黏膜及重要脏器的改变,实验室检查如何;问题:该患儿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如何治疗?从这样一个病历分析让学生切实体会营养不良发生的原因及一系列的变化、表现及治疗,同时可穿插临床实例,灵活掌握时间,做到既不提前下课,又不拖堂。

9 留下联系方式,及时解答学生问题,增进师生感情

教师别害怕麻烦,应留下联系方式,便于与学生沟通,比如学生对本次授课有好的建议及意见,如果不方便当面或者电话中说可以通过发短信的方式交流。另外学生在日后复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一些亲戚朋友小儿的临床问题都可以通过此种方式得到及时解决,使二者真正从课前的师生关系变为课后的朋友关系,消除师生的陌生感及隔阂,增进感情,共同进步。

[1] 周戬平,黄绍平,肖延风,等.语言技巧辅助提高儿科学理论授课效果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3):331

[2] 张志华,罗悦性.小儿营养不良110例病因分析与预防[J].临床与实践:基础医学论坛,2010,14:887

[3] 程 进,魏 锁,王 君,等.2~5岁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1,26:2160

[4] 赵汉宁,刘 仿.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85

猜你喜欢

儿科学病因患儿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孩子可以看电视吗?看美国儿科学会怎么说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电视的病因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