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次语用语境因素对英语习语意义的影响

2012-08-15赵庆龄曾衍桃

关键词:习语语义语境

赵庆龄,曾衍桃

(1兰州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2华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积累和流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特殊语言表达形式,它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具有形式上的固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对习语展开研究,不仅可以为我们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提供一把钥匙,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语言,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国内外对习语的研究有不同的视角,综观习语研究的历史及现状,不难发现对习语的研究经历了从微观结构入手到宏观跨学科发展的历程,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宽范围、多角度、深层次倾向。然而,相对于词汇研究,习语研究在语言学领域内一直未受到足够的关注(Fernando 2000),而从语用角度对习语进行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英语习语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使用广泛,尤其是它们与日常言语交际联系密切。笔者认为,从语用学角度对习语的结构、功能、意义等进行考量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理论意义,更有实践指导价值。本文拟从语用语境的基本概念入手,将语用和社会因素介入到习语研究,探讨不同层次的语境因素如何影响英语习语意义的产生和理解。

一、语用语境的概念及层次划分

(一)语境概念的由来

从语境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各门不同的学科以及各个不同的学术流派关于语境的定义及分类并不完全相同。人类学家Malinowski (1923)最早提出“语境”(context)这一术语,并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后来Firth (1957)对“语境”作了引申,把其含义扩大到包括社会环境、文化信仰、交际者的个性、言语行为的效果及语言上下文环境等因素;Halliday (1964)提出语域这个术语,且把语域分成范围、方式、话语风格三个部分。实际上,Halliday所说的语域就是语境;此后,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1967)和英国语言学家 Lyons(1977)分别对语境的含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和分类。至此,语境的含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充。

(二)语用学中的语境概念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传统的语用学理论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包括上下文、语言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说话人和听话人(或作者与读者)、交际的时间和地点等因素(何自然 冉永平 2009)。语言顺应论的提出者Verschueren(1999)认为,语境可划分为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语言语境主要指上下文;而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因素。Sperber&Wilson (1995)在关联理论中将传统语境观的内容再次扩展,认为语境并不限于非语言及语言因素,而是一个动态的心理构建体,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索振羽(2004)对语用学语境也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科学的划分,他认为语用学中的语境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上下文语境(context)、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民族文化传统语境(context of national culture tradition)。

(三) 语用学语境概念的层次划分

从以上论述可见,因语境参数具有动态性和可变性,语境这一概念在语用学领域并未形成完全统一的界定,因此,有学者干脆把在交际过程中影响人们的言语行为、话语形式及其交际效果的种种因素所构成的特定环境,统称为语用学框架下要探讨的语境(马冬 2007)。虽然各学者对语境的理解与划分存在一些分歧,通过仔细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语境概念的认定上还是存在共识的,比如,关于语境的研究范围,学者们普遍认为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包括影响交际的一切语言的(如语篇衔接、语体风格、话语顺序等)和非语言的因素(心理因素、物理因素、文化因素和交际因素等)。

基于这一共识,笔者认为可以将语境因素在层次上做如下划分:语言层次的语境,指约束语言产出和理解的上下文语境和语言知识因素;交际层次的语境,指语言活动发生的情景如时间、地点、话题、场合及交际参与者等;文化层次的语境,指约束语言产出和理解的宏观背景因素如历史、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等;心理层次的语境,指交际主体对外在种种因素进行心理加工所形成的一系列心理假设。前三者构成客观的语境因素,后者构成主观语境因素。

本文主要探讨在英语习语的使用过程中,语言、交际和文化三个客观层面的语境因素对其意义的生成和理解产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至于主观语境因素的影响,将另文讨论。

二、多层次语境因素对英语习语意义的影响

语境的概念虽然宽泛难以界定,但它对语言现象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却是不言而喻的。英语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由于长期的演化发展,其中很多无论从形式还是意义上似乎都已经和最初促使其产生的语境没有了任何的联系,但当我们抛开表面现象,深层考察习语运用的语境因素时,就不难发现,语言、社交及文化层面的语用语境因素都对英语习语的使用,尤其是对其意义产生了诸多的影响。

(一) 语言层面的语境影响英语习语的本体意义

1.上下文语境影响英语习语的本体意义。前文提到语言层面的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语言知识因素。上下文语境因素对习语意义的影响表现为:其意义随着上下文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同一习语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者存在某些细微的差异。比如,习语a man of straw,其常规意义(或字面意义)为稻草人、假想的对手,但受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影响,人们很容易对其本体意义进行引申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试看下列例句:a. It would be unwise to put money into his business; he is a man of straw.(投资于他的企业是不明智的,他是一个靠不住的人。) b. He was accused by his opponents of being a man of straw and lacking in decisiveness.(他的对手攻击他,说他意志薄弱,而且优柔寡断。)c. His speech has emotional appeal, but it wasn’t really convincing because he attacked a man of straw rather than addressing the real issues.(他的发言有感染力,但没什么说服力,因为他抨击的是假设的论据,而不是针对真正的问题而讲的。) d. He won’t oppose the powerful members of the board. He is a man of straw.(他是不会反对董事会里有权势的成员的,他是个傀儡人物。)man of straw由于在使用时的上下文语境不同,其意义随之发生变化,被分别理解成了靠不住的人、意志薄弱、假设的论据、傀儡人物。

2.语言知识因素影响英语习语的本体意义。习语的意义不仅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中会表现出差异性,还会受到语言知识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些语言知识因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知识。如习语beg your pardon,用降调说出表达“请原谅”的意思,而用升调说出则是“请再说一遍”的意思,同样一个习语,由于说话人采用的“语调”不同,所传达的意义也就有所差别。再如习语look through,其本体意义并不固定,可以被理解为:调查或研究、看穿,看透、阅览、显露等多种意义,在具体的文本或话语中,就需要借助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准确理解其真实含义。试看下面两个例句:a. I’m sure they will look through this matter. b. The reason looks quite through. 在a句中,look through被用作动词短语,其意义为“详细或彻底调查、审查”,较容易理解。但在b句中,look through 的词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look成了系动词,而through被用作了形容词,在句中充当表语的成分,该句的主语又是一个抽象名词,排除了look through作为“调查、审查”这层意思,综合利用这些语法知识,便可以得出习语look through在该句中应理解为:“显露、变得明显”。

以上论述说明,习语经过长期使用后,虽然意义已经相对固定,但仍然逃脱不了语言层面语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使用习语时,一方面要注意具体的上下文语境,避免对习语的真实意义造成误解。另外还要学会灵活地利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知识对习语的意义进行恰当的推断,以达到对文本或话语的准确解读。

(二)交际语境影响英语习语的语用意义

1.情景语境影响英语习语的语用功能。有些习语用于某些特殊的语境之中,除了本身的常规意义外,还发挥一些特殊的语用功能,比如,用于开始或结束对话的习语Good morning, See you later;只用于讲故事开头的习语Once upon a time…等。这些习语之所以能够发挥相应的语用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特定的时间和场合等情景语境因素所决定的。Fillmore et al (1988)把这些习语称为带有语用因素的习语。

这类习语数量很多,应用也很广泛,如常见的Can I help you? 或 Could I have the bill, please? 等等,在多数情况下,它们的常规意义往往被忽略,而被用于特定的场合中实现特殊的交际目的。还有习语take off the gloves, 字面意思很简单,意为:“脱掉手套”,但当这一习语被用在辩论、争辩等情景语境中,其意为 “言辞激烈;对对方毫不留情”,体现出了一种诙谐、幽默的效果,使交际双方产生了轻松感。在非正式的场合下,使用这种习语往往能发挥调节交际氛围的语用功能。

带有语用因素的习语能否发挥相应的语用功能,往往与情景语境息息相关,这就要求使用者在处理这类习语时,顺应情景语境要求,以达到既定交际目的。比如在一些交际活动中,当说话人不得不向听话人提及一些负面信息时,他们往往会使用一些带有“缓冲”(Fernando 2000)意味的习语,如: I’m afraid…, I’m sorry…等,在这种特定的情景语境中,这类习语就起到了一种缓和作用,帮助听话人降低失望程度,最大程度上保存了听话人的 “面子”。从这一层面上讲,“缓冲”类习语便发挥了维护交际双方信誉和加强交际双方友好关系的语用功能。

相反,如果忽视了情景语境对习语意义的这种限定作用,不分具体的话题、场合而滥用或错用习语,就会使交际失败,给交际双方带来误解和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对一个并未过生日的人使用 Happy birthday这一问候语,就会让人觉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除非说话人想要制造某种特定的幽默效果)。更有甚者,当听话人只是遇到一些小麻烦而并未遭遇丧亲之哀时,就对他(她)使用 With sincere sympathy, With sympathy in your sorrow等慰问语,就会让他(她)感到说话人很失礼,甚至非常气愤,导致交际陷入僵局。

情景语境影响习语表达的言语行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本身并不都是在描述或陈述信息,而是在通过言语(即说话的形式)来实施一定的行为(Austin 1962/1968)。众所周知,许多英语习语常用来表示建议、忠告、命令、威胁等言语行为,然而受到交际层面的语境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一习语,也可能会表达出完全不同的言语行为。试看下例:

对话1

a: Come on, we will be late for the party.

b: I wish I could but I’m having some trouble in putting on this dress.

对话2

a: Laura, come on, you can tell me, I won’t tell anybody else.

b: I won’t do that, it’s a top secret.

对话3

a. Come on, you don’t really expect me to believe that, do you?

b. I don’t know why people don’t believe me, but what I said is totally true.

习语 come on常用于非正式场合中表达鼓励这一言语行为,根据上述例句,由于情景语境不同,come on所表达的言语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在对话1中,对话发生在参加聚会之前,a 在等待迟迟不出发的b,情急之下使用了习语come on, 意在催促对方赶快行动;对话 2中,根据对话双方谈论的话题,我们推断出 come on要表达的言语行为是劝诱,哀求;而在对话3中,come on 被用于关系亲密的对话者之间,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训斥,责备。可见,同一英语习语由于被不同的对话参与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用于谈论不同的话题,因而传达出了大相径庭的言语行为。

(三)文化层次的语境影响英语习语的语义特征

1.历史文化语境与英语习语语义的特异性。任何言语的产生和使用都离不开特定的宏观语言文化背景,习语也不例外。从语义角度看,英语习语有三个主要特征:整体性、特异性和比喻性(许巧军1997)。其中,特异性和比喻性特征和英美民族所特有的历史、习俗和价值观等文化语境因素息息相关,反映了文化层面语境因素对英语语义特征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英语习语语义上的特异性表现为:受其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部分习语的语义明显地背离思维逻辑的常规,虽如此,却长期为英美民族沿袭使用。如习语:rain cats and dogs(滂沱大雨;下瓢泼大雨),stones will cry out(冤屈深重石鸣不平),talk through one’s hat(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等。下倾盆大雨怎么变成下猫下狗?石头怎么会说话鸣不平?就常理而言,发生这些情形是难以想象的,不符合常态的思维认知习惯,但这些异于常规的语言现象的确发生了。

其实,如果我们追踪溯源,联系这些习语产生的文化层次语境,就不难理解它们的特异性了。比如,习语 baker’s dozen, 规约意义为“面包师的一打”,一打为十二,可为什么该习语的意义并不是理解为“十二”,而是“十三”呢?原来该习语的背后有一个关于早期英国人社会生活的有趣故事。据传,在13世纪的英国,面包师的名声很不好,他们常常缺斤短两,欺骗顾客。为了遏制这种行为,英国议会专门颁布了一条法令来惩治这种行为。为了免受惩罚,面包师们每售出一打必奉送一个来弥补可能的重量不足。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惯。加上英语民族宗教习惯上忌讳数字十三,baker’s dozen也就成为人们对十三的委婉说法了。

再如习语by and large,现代语言知识都无法合理地解释其结构和意义。就结构而言,一个介词和一个形容词通过一个连接词and连接而成,这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但作为一个意义整体,它却表示“就各方面而论”这样一个意义。这个意义整体的来历也挺有趣,它源于航海者行话,by在航海者术语中表示“顶风”或“逆风”(by the wind), 而large一词在古英语中意为“顺风”(off the wind)。这样组合起来的话,by and large是指帆船行驶时稍微偏离风向以减少风向突然改变船只逆帆的危险,这样,不论吃风不吃风,帆船都能照样行驶。了解这些背景语境知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被引申为表示“就各方面而论”这个意义了。从此例可以看出,要充分准确理解习语,不仅要了解文化背景知识,还要有词源学知识。

类似的习语还有很多,比如,由于特殊的生活背景和民族性格,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同样是表示颜色或动植物的词,到了英语习语中就烙上了英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价值的印迹。如西方人普遍认为黑色代表了邪恶和黑暗的力量,故 black hole ( 黑牢)、black sheep(败类;害群之马) 等与 black相关的词语在使用中往往带有贬义。在西方,“鹅”往往被视为愚蠢的象征,因此很多与鹅(goose)有关的习语也都带有贬义,如cook someone’s goose(毁掉某人的希望;毁掉某人)、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竭泽而渔)、a wild goose chase(徒劳之举;白费力气的追逐)。玫瑰花在西方素来被视为荣华、富贵、幸福的象征,被誉为尽善尽美的典型,所以习语bed of roses用来表达“安乐窝”的意思。但是上述这些习语的语义对于一个持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的外族语学习者来讲,难免会觉得难以接受,因而将它们的语义打上“怪异”的标签。

由此可见文化语境因素对习语意义影响之深厚。英语习语特异的语义现象及其用法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历史、社会因素使然,它们反映英美民族鲜活的生活场景和特有的民族传统习惯,是社会规范和生活习俗语境对习语产生影响的直接结果。对这类习语,我们不能基于自己的价值观望文生义,否则就会在理解或表达上出现错误。

2.文化层面语境与英语习语语义的比喻性。修辞转义现象是众多国内外学者都非常关注的课题(曾衍桃2004),习语语义的比喻性也是一种修辞转义,体现为语义上的委婉性、间接性和隐蔽性,即其意义不是各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也很难根据各组成成分的意义推断出来,如 kick the bucket(翘辫子;死亡),red herrings(转移别人注意力的话题),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露出马脚;泄露秘密)等。

习语语义的隐喻性与历史和文化背景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果能对这些因素加以考察的话,就能够抛开习语表面的隐喻性,参透其真实含义了。如习语eat (a) crow(忍气吞声;被迫道歉)就与1812-1814年英美战争期间的一段历史典故有关。在1812年英美战争结束时,一个外出打猎的美国人在射杀一只乌鸦时,不小心越过了英方边界线,因此被一位英国官员抓获。英国官员不仅缴获了他的猎枪,还强迫他吃掉一块乌鸦肉来作为贸然越界的惩罚。美国人只得照办,但当美国人把猎枪拿回来的时候,他立刻将枪口对准英国官员,逼他把剩余的乌鸦肉全部吃掉。此后,eat (a) crow这个习语就一直被用来比喻一个人被迫做使自己丢脸的事或被迫认错(或认输)。

再如习语with a grain of salt(半信半疑地;对某事持保留态度),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很难推断出其真实含义,但如果我们从该习语产生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语境入手的话,就不难理解了。该习语的产生要追溯到几千年以前,那时候,食盐还很稀有,被人们视为珍贵而神秘的物品,因为他们不仅认识到食盐是很好的调味品,还相信它有治病驱邪的神奇效果。如果有人怀疑某种东西可能有毒或会导致人生病时,就会用食用盐来作为一种防范措施。在这种社会生活场景中,将习语with a grain of salt隐喻为“半信半疑”这一含义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英语习语语义的隐喻性深深植根于最初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情境,只是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简洁高效的交际目的,往往省去了与该习语有关的细节,长此以往,很多习语的字面意思应用范围越来越窄,几乎被人们忘记,而其隐喻意义却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果我们能够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从习语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来考察其语义,就能够准确理解它们的真实含义了。可以说,历史文化语境因素不失为我们理解习语比喻性的一把金钥匙。

三、结束语

语用语境因素对英语习语意义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语言层面的语境因素影响英语习语的本体意义,使同一习语的常规意义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受不同的语言知识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理解;交际层面的语境因素影响英语习语的语用功能和言语行为,人们总是要随着交际场合以及交际对象的变化选择恰当的习语,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交际目的;而文化层面的语境因素使得英语习语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特有的语义特征。

研究不同层次的语境因素在英语习语意义的产出和理解中发挥的作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交际层面讲,它能提高我们在日常使用习语时的语境意识,减少由于习语使用错误而导致的交际失误;从语言学习层面讲,它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和使用相关英语习语,避免陷入望文生义和主观臆造的误区;从教学层面讲,它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英语习语意义形成和理解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有助于我们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习语教学方法。因此,我们认为,从语境层面入手对习语进行的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马冬.语用学框架中的语境思考[J].外语学刊,2007(4):89-91.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许巧军.论英语习语的语义特征[J].外语学刊,1997(3):60-62.

[5]曾衍桃.关联理论与修辞转义现象[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80-83.

猜你喜欢

习语语义语境
语言与语义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