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与前瞻*
2012-08-15张瑞丽
张瑞丽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与前瞻*
张瑞丽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本文指出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社会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前瞻。旨在为学术界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前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到2015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比2007年提高3.8个百分点,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而高等院校做为群众性体育的重要发祥地和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如何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应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单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经历了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三基”,到90年代的“三基”与全面增强学生体质相结合,再到21世纪以来的“旧三基”与“新三基”(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表现)互相结合三个探索阶段。“新三基”的提出,拓展了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心理情感等因素概念往往很难设定量化指标,考核起来存在困难,因此目前许多高校仍以“旧三基”的目标为主,针对不同身体、心理素质的学生,设置相同的“三基”目标,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二是教学内容单调。当前一些高校教学内容仍偏重于球类、田径等竞技体育,项目较少,且多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以来已接触过的项目,健身性、休闲性、娱乐性体育项目较少,群众性体育没有开展起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学模式陈旧。目前虽然大多院校体育在不断探索体育选项课、选修课等课型,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无法突出这些课程的个性,往往是常规体育课的翻版,以教师的口传心授为主,“重技能”、“轻参与”,“重教导”、“缺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特点仍然存在。四是教学方法呆板。准备、基本、结束——“三段式”教学方法在高校中仍然占据很大空间,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无法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自主探究,合作式、任务式、成功式、发现式等新型体育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五是教学评价不全面。许多高校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为标准,在把学生的基础课列为学分考核指标的同时,还把选项课、自修课等课程同时列为学分考核指标,突出学生的年终考核的“定性评价”,而忽略日常学习的“定量评价”,不能把促进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提高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做为评价目标,过份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同时,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采用相同的评价方式,使得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无法看到自身的进步,对体育丧失了信心和兴趣。
二、未来社会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
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将是未来体育运动发展的目标。一是体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随着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体育运动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同时各国间的群众性体育合作、综合开发等项目纷纷落地,也加剧了体育全球化的进程。二是体育的社会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体育将不再是“竞技”的代名词,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将是一大主题。体育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社会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三是体育人才的复合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人们日益注重生活的质量。不但需要精通体育专业人才对人们进行引导,更需要大量掌握体育运动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对人们的体育运动进行筹划,指导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我国体育运动起步较晚,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广泛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增强全民族的体质,就必须加快高等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内容、模式、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
三、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前瞻
(一)教学目标层次化
首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把学生素质的提升,养成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做为最终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目标的设置不再是简单的几个数值,而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在“三基”的基础上,对学生认知、心理情感、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目标进行量化、细化,以便对学生更好地进行目标的评价。第三,要注重目标的差异性,根据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设置与其自身相符合的目标,贯彻“成功体育”和“快乐体育”、“主动体育”的理念,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及对自己参加体育运动的信心。
(二)教学模式生活化
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于接受,应探索更适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模式。一要注重常规体育教学的生活化。充分顾忌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行的动机,要在常规体育课的基础上大力探索选项课、俱乐部等新模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喜好、特点,进行“自主”选课。例如:深圳大学1995年就开始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选课”方法,给予学生自主选择3个体育运动项目的权力,学校对其进行统筹安排。2008年开始在保留选项课的基础上探索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三个自主”,即: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安排时间。学生在学期初开始报名俱乐部,只要参与75%以上的俱乐部活动,学期末体育成绩就记为合格。俱乐部由学生自主组织活动,学校通过“一卡通(体育设施使用卡)”的形式予以学生体育运行设施上的支持,体育教师在俱乐部中成为专职的“技术顾问”,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二要注重体育教学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相结合,把学生的课外活动做为学生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例如:河北大学与省体校、体育局等部门协调沟通,建立联络机制,经常性的开展学生的课外体育运动,同时把下属各分学院学生自主举办体育活动的质量及次数,做为全年学院评优的重要指标。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参与学生课外活动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为学生提供一个点子、协助学生开展一次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一次体育俱乐部的工作、在校外组织一次单项比赛、组织学生参与一次课外训练,用“五个一”工程来对教师进行要求,使得教师在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同时,还可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开展特色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个性化。例如:由于河北大学的武术协会在河北省成立得比较早,机构比较健全,在河北省历年多次武术比赛中都取得过好成绩。该校利用这种优势,在校园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武术体育文化宣传,设置了长拳、太极、八极等特色项目,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武术活动中来,自开设该项目以来,参与该运动的学生已达8 000多人。
(三)教学内容多样化
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育锻炼、展现自我的平台。要处理好学生短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与长期习惯的养成之间的关系。在体育理论教学方面,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体育文化、历史等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足球时,可以让学生自行通过网络、书刊等媒体搜集足球起源的相关知识,使学生通过探索,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增强对足球的认识。在常规体育技术项目教学中,要不断扩充教学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技巧、掌握技能。例如:在篮球学习中,可以通过举行三人制篮球赛或“3+1”篮球赛等形式,使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增强对技术的掌握。在选项、选修课方面,要努力拓展台球、街舞、乒乓球、交际舞、武术等内容,还可将团体操、集体舞等群众型体育融入体育课,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根据个人的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形成活泼体育、快乐体育的氛围。
(四)教学方法灵活化
要一改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努力探索研究式、合作式、成功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体育素质的提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启发,使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的“学会”转变为“会学”。在体育教学中,要大力探索角色扮演、舞蹈、体育情景剧等新形式。例如:可把体育与舞蹈相结合,在武术选项课中,可把学生分成研究小组,进行集体研究,把武术动作改编为街舞让学生进行排练,比一比哪组同学编的街舞在保持原有武术动作的基础上最有创意,增强课程趣味性。可将体育游戏纳入体育课中,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师为学生设置一定的目标,使学生在游戏中增长技能。例如:在学习篮球投掷时,可以通过“成语接龙”的游戏进行。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小组,两组分别站在蓝球场的底线,老师的哨声吹响后,各组学生分别运球至罚球线进行投篮,投篮完毕后,要说出一个成语,随后同组的学生要对成语的最后一个字进行接龙,比一比哪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投的球最多。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投篮技能,锻炼了心理素质。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一要由简单的定量评价转为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情感、认知等方面的评价进行量化,在评价中不但要注重“三基”的掌握,更要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二要由目标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体育教学的评价不仅要局限在年终,而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实时对学生进行诊断性、形成性评价,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将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互动式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同学互评等方式使学生间能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三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但要注重学生与学生间的横向评价,更要注重学生自身的纵向评价,突出评价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身体素质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学生通过评价能够看到自身的进步,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成就感,增强参与体育运动的信心。
总之,高等院校是群众性体育的重要发祥地和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体育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教学评价不全面等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教学目标的层次化、教学模式的生活化、教学方法的灵活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1]刘永军.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青春岁月,2011,(4):4 ~5.
[2]李丹.河北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6):21~23.
[3]唐爱英.拓展训练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6):8 ~10.
G649.21
A
1006-5342(2012)02-0125-02
20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