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员军事文化自觉意识培育

2012-08-15袁付成王建军范江民

关键词:军校心理学军事

袁付成,王建军,范江民

(1.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解放军防空兵学院训练部,河南郑州450052)

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员军事文化自觉意识培育

袁付成1,王建军1,范江民2

(1.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解放军防空兵学院训练部,河南郑州450052)

学员是军校教育的主体,军事文化充分体现于学员的心理生活,军校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必须着力培育学员的军事文化自觉意识,使其树立军事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增强对军事文化建设的心理认同,激发对军事文化建设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军校学员;军事文化;文化自觉

先进军事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是从思想政治上建设部队、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和本色的迫切要求,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始终保持我党我军的政治优势、满足官兵精神文化需求、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军委《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党委“要充分认清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自觉的行动推进文化建设”。军队院校如何结合实际发展校园军事文化、培育学员的军事文化自觉意识,对于提升学员的军事文化自信、增强军事文化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一、军事文化体现于学员的心理生活

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的生成,都是在人的心理过程与人格特质的形成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人的心理生活在本质上都具有文化的性质,心理学的发展也总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的范畴内发展而从未脱离[1]。正因为如此,科学心理学创立以来,很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人的心理与文化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如早在1879年冯特就注意到心理学与文化的发展关系,认为心理学应分为实验的个体心理学与文化的民族心理学两种类型。心理学家Hofstede则把文化定义为“一种思维的集合,这种思维能够使其区别于其他的群体”。

军校学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完成着个人的社会化,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即是个体习得文化的过程。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认知加工和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的共识。研究表明,学员所处的文化环境影响着学员的智力以及其他的能力,不同的文化也会形成个体不同的心理压力和应激源。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军事文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员的社会生活中,因为拥有相同文化的人,意味着拥有相似的语言、信仰、价值观和其他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在社会知觉与社会性刻板印象上,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学员的归因方式、态度和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冯特在他的《民族心理学》中明确强调,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习惯的制约,而语言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文化对其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军校学员的心理与校园军事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军事文化的角度研究学员心理,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更加宽阔的文化视角去关注学员心理的发展、审视学员日常行为所表现出的军事文化意识、探究学员心理危机现象与个体成长及军校环境的关系,对于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建构良好的军事文化生态环境,更好地促进学员的主动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员的军事文化意识,可以探寻学员军事文化的心理认同机制、对于军事文化认知的觉醒程度以及责任的担当意识。

二、文化自觉理论的提出与历史实践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2]。费先生认为,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要想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必须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便是要有自知之明。他认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地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套有共同认同的、和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3]。

考察文化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多数情况下,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总是选择性地接受异族文化,并且必然会对之加以改造,多元性的“文化转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我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发展就是一个充分的例证,建基于儒家“三纲”、“六纪”的我国传统封建文化延续了数千年,其文化价值制度化的呈现就是名教纲常。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受到愈来愈烈的批判,如洋务运动力图实现“器物层次的现代化”,维新变法是将之转进到“制度层次的现代化”,辛亥革命则进一步从制度上加以确立,到新文化运动时更力图从心理和精神上摧毁传统封建文化的根基。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消亡,被“去中心化”的儒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各个领域寻求建立新的制度,使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制度方面逐渐现代化起来,并贯穿于整个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不断走向世界并融入其中,世界也不断进入中国并影响渗透。中国大陆的现代化使中国百年的“现代转向”展现了强大的发展生机,同时也因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而产生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也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着眼于我国文化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新需求,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上升到了强国战略。依据这一战略思想,2012年3月,中央军委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意见》,从国防与军队建设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部署推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工作。

美国学者克鲁克洪指出:“每一种文化都是关系的复合体,都是既有序且相关的部分的多重体”[4],一种民族文化、一种社会文化要想不断发展,无不以这种文化主体的自觉为前提。军校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也必须以学员的军事文化的自觉为基础。只有唤起广大学员的军事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军事文化的自主理解能力,学员才会时刻警惕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的渗透,从而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军事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三、大力培育学员的军事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反映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造,决定着人的思想与精神状态。培育军校学员的军事文化自觉意识,除了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外,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会学员正确认知自我,培养其军事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

军事文化是军人集体有意识构建的军队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在军校,学员是校园军事文化建设这一对象性活动的应然主体,校园军事文化的建设依赖于学员主体意识的充分发挥,同时校园军事文化又能有效地促进学员主体意识的养成。随着个人经历和记忆以及思想和想象力的不断发展,个体的心理认知也在不断发展,每当有与前一阶段或者时期不同的心理活动出现,个体对自我的心理也都会有一个总结和重新调整。因此,对于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军校学员来说,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也是树立其军事文化建设主体意识的心理基础。首先,要帮助学员发现和认识自己成长经历留下的烙印及当前问题的症结,学会以独立个体的眼光认识自己的问题,接纳既往,担负起自我成长的责任[5];其次,要教会学员从发展的视角解读自己成长中的问题,明确自己的成长倾向并形成新的角色追求,如参军上学而成为军校学员、表现优秀而成为骨干等,从而在新的定位上建立正确的心理和行为规则;第三,要教会学员认识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对军队和自己成长发展的影响,学会从当前社会背景和自己生活的军人群体角度综合分析问题。

(二)指导学员学习军事文化理论,增强其对军事文化建设的心理认同

心理认同是指人们在情感及认知方面对事件所要表达意义的认同程度,并明显地影响着他们对这一事件的评价、态度和行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培育官兵团结协作、进取向上、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等精神的重要载体。“队列集会有歌声,周末假日有活动,重大节日有晚会,每月体育有比赛”。已经成为每一个军校的常见现象。但是,广大学员的群众性参与并不等于他们对军事文化的真正理解,主体活动和文化建设也不能等同。因此有必要对广大学员进行军事文化的理论教育,使其了解我军军事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经验,理解我军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意义,从而强化他们对我军军事文化的心理认同,增强参与校园军事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员与时俱进辩证取舍,激发其对军事文化建设的自觉创新

文化是流动和扩大的,有变化也有创新,激发学员对军事文化建设的创新意识是培育其军事文化自觉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军事文化建设的创新意识是军人对创新军事文化与军事文化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代表着军人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军人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军人所蕴涵潜力的重要精神力量。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正确有力的创新行为结合在一起,即为创新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个体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创新能力则是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国家经济竞争的核心、军队打赢战争的根本。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心理现象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文化属性,势必带着文化的深刻烙印。所以我国心理学家叶浩生说人的心理“是一种文化建构,反映了特定文化的价值观”[6](P25)。任何一种全球化的实践活动或理论探索都必定负载着某种价值观、某种文化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种文化交流,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我军军事文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面对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不断渗透,要引导学员继承发扬我军军事文化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还要引导学员理解、认知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尊重借鉴异质军事文化,充分吸收外军先进文化的有益研究成果并最终内化为自身“谋强”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动力,使其从自在自发的、传统的生存状态进入到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生存状态,不断激发其军事文化建设的创新意识、提升军事文化创造能力。

[1]叶浩生.试析现代心理学的文化转向[J].心理学报,2001,(3).

[2]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7).

[3]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4]许娇,于可红.基于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模型构建[J].浙江体育科学,2009,(4).

[5]徐隽.文化回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取向[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6]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王兰锋)

Abstract: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of military school education.Campus military culture is fully embodied in students’psychological life.If military school would like to develop the advanced military culture greatly,students’military cultural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cultivated attentively,which may build up their self-consciousness of military culture construction,and reinforce their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for military culture and inspire their creative mind in military cul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psychology;military school students;military culture;cultural consciousnes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Military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YUAN Fu-cheng1,WANG Jian-jun1,FAN Jiang-min2
(1.College of Science,The 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2.Teaching and Training Department,The PLA Air Defense Forces Academy,Zhengzhou 450052,China)

B84-05

A

1008—4444(2012)04—0151—03

2012-04-21

袁付成(1971—),男,河南上蔡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军校心理学军事
军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