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德政”思想及其对和谐社会建构的启示

2012-08-15孟蕾乐

关键词:德政教化论语

孟蕾乐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理论部,天津300382)

孔子“德政”思想及其对和谐社会建构的启示

孟蕾乐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理论部,天津300382)

孔子针对春秋大变革局势提出了德政思想,成为中国千年社会政治的理想范式。探讨“德政”思想的深刻内涵,批判继承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伦理教化、节用爱民、贤人政治等精华,启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要突出人的目的性,着眼于执政党自身的建设,立足于社会公民意识的培育。

孔子;德政;和谐社会

文化自身具有延续性,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政治伦理资源。“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加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P287-288)“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世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所建构的“德政”理想政治蓝本也成为历来中国知识阶层的奋斗目标。

一、孔子“德政”思想概述

孔子认为社会的动荡源自于礼的无序化,权臣弑君、陪臣执国命,都是“上不上,下不下”的表现。他主张从人心改造开始,从根本上建立一个人伦有序的道德理想社会。

(一)德主刑辅

中国社会起初是由氏族、部落基础上形成的家国一体化的社会体系。这样每个人先天地处在一定的社会格局中,必然面对既定的血缘、伦理、亲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护就离不开乡规里约等多涉道德性约束的规范。

道德与刑罚是维系社会稳定相辅相成的两条重要线索。但是,两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是有讲究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治理国家若是以政令为主导,以刑罚为辅助的话,老百姓即便是犯罪了也不觉得惭愧、也不会自觉反省;若是以德治为主导,辅之以“礼”的话,百姓就会形成一种耻辱感,自觉要求自己。单纯依靠政令刑法的话,结果也只是人人都想着投机取巧,“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礼记·缁衣篇》)。基于对德刑效用的这种不同认识,孔子主张在社会管理中要依靠道德来调节。

孔子非常推崇德在为政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在运用中的先导性,但也不轻视刑罚的重要作用,主张文武之道张弛有度。“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子产论政宽猛》)《礼记·杂记下》:“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能也。一张一驰,文、武之道也。”“宽猛相济”、“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等为政理论等都恰当地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上不偏执、不极端的“中和”特点。

德主刑辅不仅是因为德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优于刑的效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论证王权合法性,保持统治者的道德优越地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政治伦理思想。从“有德者得之”进而强调“得之者要有德”,要求统治者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施行仁德,只有修己亲人才能致使百姓们悉心归附,达到“近者悦,远者来”的效果。

(二)道德教化

孔子认为恢复礼制离不开伦理道德教化。这种教化基于群体道德层次差异的存在、上行下效的道德扩散模式、道德教化的预制效应三个方面。

首先,群体道德的差别化。初生阶段人性相近,随着学习浸染的不同,“性”就发生了分化。分化出道德高位与道德低位两大群体。即,君子—小人、贤—不肖这种有差别的明显相对立的两种道德类别。“君子”、“小人”两种不同人群对应两种不同的道德效用。因此,群体道德差异的存在是施行道德教化的原因,同时也是施行道德教化的条件。

再者,上行下效的道德扩散模式是道德教化可能性的根据。群体道德大致分为两类,君子之德是上位之德,小人之德处于下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道德上位之人的德行就像风一样,道德下位之人的德性就像草一样,草必定顺从风的方向,那么,低位道德的人也就会自觉地向高位道德的人看齐。

另外,道德教化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实用性。“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人要博学文艺,并用“礼”来规范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通过个体道德培养使自己自觉服从社会的秩序,同时也能依此安抚老百姓。“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士君子应该秉持一颗“戒慎虚敬”之心,尧舜得取天下也只不过是“恭己正”罢了。孔子的“克己”修身思想把自身的道德素质培养推到了关乎个人安身立命、治国理民的政治伦理层面。

(三)贤人政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继承并超越了周以来的天命观,并且突破了姻亲血缘的“亲亲”原则,主张为政当重用贤人。仲弓向孔子问政时,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孔子的政治思想讲究“内圣”,把每个为政个体认定为一个精神中心,从修己开始不断地将自身向外围扩大,进而由“正心”达到“国治、天下平”,选贤任能是实现德政的必要条件。故此提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伦理社会中,统治者的贤德是其政令畅通的有效保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人皆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向善发展秉性。有德有才之人得其位,所产生的政治影响效应是自然而然的,“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四)节用爱民

周革商命,使周统治者意识到了“小人”即普通老百姓的重要性,进而提出“敬德保民”。《尚书·康诰》中记载周公告诫康叔:“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应当重视百姓,尽心尽诚。孔子发展了周代的“保民”思想,主张节用爱人。“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治理国家要勤政守信,珍惜财物爱惜百姓,使用民力要恰当合理。

孔子非常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奢侈豪华了就会高傲、越礼,太朴素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孔子主张节俭,“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

孔子主张统治者要安贫乐道,切忌骄奢淫欲。“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曰:‘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论语·尧曰》)只有统治阶级内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珍惜财力物力,安抚百姓,社会才能安定有序,统治才能长治久安。

二、孔子“德政”思想对当前和谐社会建构的启示

孔子“德政”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农耕文化背景下,自然有着历史、阶级等方面的局限性。鲁迅先生曾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2](P318)。因此,孔子“德政”思想对我们当前正在努力建构的和谐社会事业仍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一)人是目的

人是社会发展的能动主体,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重要参与者。然而,在古代社会,老百姓是统治者之间进行耕战、杀伐的政治资本,“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理想性—空想性—欺骗性,就是儒家伦理的三部曲。[3](P26-27)”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在我们当前正在努力建构的和谐社会中理应得到全方面的确认与尊重,并要不断地完善、提高,人民不再是政治争夺的工具。社会发展的成果理应由全民共享共建。

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目的,不能沦为手段。“君子不器”,启示我们每个人要有自我需求多元化的意识,自我权利多样化的意识,和维护自我多样化需要及权力的意识和能力。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立党宗旨,90多年来,从法律、国家制度层面以及现实政治实践中不断践行这一宗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执政理念的提出是对“人是目的”的又一次确认。把人作为目的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执政党队伍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

社会需要强有力的公权体系,作为公平的裁量器,或者作为“茫茫黑夜的知更人”。两千多年前,面对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孔子企图恢复“礼”制达到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序化。警告统治阶级加强自身修养,以此来教化百姓,安定天下。如今面对国内外严峻形势,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公权体系的良性运行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其自身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与质量。邓小平讲“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按照‘四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要注意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应加强自身防腐拒变的能力,保持自身先进性。同时在制度设计上加强人民的监督作用。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我国社会转型期,全面改革涉及多方利益,面对各方面的阻力,我们党和人民应当坚定改革的态度,明确改革的目标,制定具体的改革路线图。

(二)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

当今社会,道德良性运行缺乏相对稳定的熟人群体。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将人们的宗族观念冲淡,信仰和价值的迷茫更致使诚信缺失,犯罪率不断攀升。面对此情,道德滑坡的现实揭示了希望于道德自身的救赎已成为不可能。

孔子德主刑辅的思想只适合熟人社会,警示我们现代社会应当将法治作为德治的基础和前提,树立良性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法制意识,培育现代公民。这样相应的体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本质的新道德才能形成并发挥作用。良好公民意识的塑造是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形成、发展、完善的内在保障。

三、结语

孔子“德政”思想在我国农业社会一直被作为政治的理想设计,无数士大夫为之奔走呼告。当今社会,时代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变了,相应的社会制度设计也应有所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主义活的灵魂。以人为本,把老百姓作为改革发展的受益主体;节用爱民,关注民生,把老百姓作为改革、发展服务的对象;以文化人,注重教育,把老百姓作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依法治国,使老百姓自觉地守法护法。从而促进我国更好、更快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鲁迅.鲁迅全集 (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董红克)

Abstract:In the big changeable time of Chunqiu,Confuciu put forward the good ideas,and to be the two thousands social political ideal paradigm.Explore“good”thinking of the deep connotation,criticism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ethics education,people,sage and thrift political elite.Enlightenment China’s current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o give prominence to the purpose,look at the ruling party's own construction,based in society to foster the sense of citizens.

Key words:Confucius;benevolent rule;harmonious society

Confucius“benevolent”thought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MENG Lei-le
(Theory Department,College of Tianjin Police,Tianjin 300071,China)

B222.2

A

1008—4444(2012)04—0055—03

2012-00-00

孟蕾乐(1965—),男,河南商丘人,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理论部教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德政教化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中国传统行政理念的内蕴与现代启示*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依法治国方略对传统儒家思想精粹的融合与借鉴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德政思想的借鉴意义
许德政网吧监督轶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