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文化产业化与黄山旅游经济结合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2012-08-15

关键词:黄山徽州产业化

方 亮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徽文化产业化与黄山旅游经济结合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方 亮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徽文化;文化产业化;旅游经济;黄山

从徽文化的研究现状、徽文化产业的研究现状、黄山旅游经济的研究现状、徽文化产业化和旅游经济结合的研究现状等方面系统综述了徽文化产业化与黄山旅游经济结合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此对地方文化产业化和地方旅游经济实施相关规则、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一、研究价值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徽州有着千年的历史,村落、戏剧、建筑、雕刻、文房四宝、方言、餐饮、民俗、历史人物等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源远流长的区域文化体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徽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徽州文化产业化,建设地域文化经济,对于文化本身来说,是维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技术含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黄山作为徽文化的中心和全国的旅游大市,而对于黄山市旅游经济来说,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旅游也正在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依托黄山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禀赋,增强文化、旅游紧密结合,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挥徽文化的魅力来吸引游客,让文化来提升旅游素质、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档次;同时,利用旅游的带动作用,既能扩大徽文化的影响,也能带动文化研究、加强文化保护,最终实现文化与旅游双赢。

二、徽文化及其产业化的研究现状

(一)徽文化的研究现状

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以徽州地缘为纽带,以程朱“理学”思想为核心内容,产生于徽州,以明、清最为鼎盛和典型的影响遍及全国并流传于今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历史文化。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就有对于徽文化的研究,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最先,对于徽文化的研究主要以追溯其历史、根源以及发展阶段以及区域划分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其中以黄山市徽文化研究院编写的《徽文化研究》为代表,提出了徽商作为社会的经济力量催生了徽州文化,并为徽文化走上成熟和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1],而徽文化的形成也有其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2]。后来随着研究的内容日益深入,人们对徽文化的范畴和影响性展开了研究,江总书记视察黄山时概括了徽文化包括文化、徽商、贸易、医学、教育、建筑五个方面[3],徽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文化流派、篆刻、版画、刻书、戏剧、医学、菜系、建筑、民俗、方言等众多方面[4],在研究中,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徽文化的重大价值,大量的有形文化遗存为徽州地区发展徽州文化旅游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5],对徽文化资料进行挖掘、整理、开发、利用,还直接有利于作为载体的各类文物的保护,同时还可以发挥文化力量,建设地域文化经济,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二)徽文化产业化的研究现状

文化产业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在他的《新文化产业论》中提出文化产业是最终需要产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他认为文化可以产生高利润,21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与产业两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6]。而文化产业就是以创造和销售某种文化观念、文化符号和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文化产业化是文化经济较高发展层次的表现[7],是在保持文化特征和功能的前提下,以人们的精神需求为方向,以资产为纽带,把人类知识的、智力的、精神的、艺术的和信息的活动及其成果以一定的物质为依托,加工成供人们享用的文化产品,通过媒介表现出来[8],并使文化产品进入交换、消费和服务领域,称为市场交换的商品[9]。研究中提出文化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高文化资源的配置,更能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0]。有人提出文化的产业化是对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的有效手段[11],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带动了餐饮、旅游、交通和房地产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12]。如今,文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是国际性的大产业[13]。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而对于徽文化产业化也就是把徽州遗留下来的文化产品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过程。我国对于徽文化产业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在部分文献中已经被少数学者提出。民盟安徽省委会调研组在“关于徽州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调研报告”中提出黄山的旅游开发要重视产业化问题,加快徽州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14],类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徽文化旅游开发上。

三、黄山旅游经济的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旅游经济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了旅游经济的概念和旅游对地区的经济影响[15],90年代有学者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地区旅游投入和产出的关系[16],然后有很多学者开始对不同地区和国家进行相关的旅游经济的研究[17]。目前,关于对我国旅游经济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于产业空间布局和空间合作等方面。郑耀星提出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突破区域限制、实现区域合作[18];王大悟、尹贻梅等强调了旅游业的发展要实现空间合作、资源共享[19][20];赵煌庚提出旅游业要实现长期发展需要将产业内的“各个要素有机整合”从而实现利益最大的观点[21]。宋振春提出产业集群在发展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22]。

关于黄山市旅游经济也有相关的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吴宗友指出黄山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23]。郑文指出如果购物不能随着整个旅游业实现升级转型,被边缘化是迟早的事。随着散客、度假游客的逐渐上升,过去主要面对团队游客的购物模式正在面临转型之痛[24]。

由此可见,现有的文献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对黄山市旅游资源的现存状况、利用状况和保护状况进行描述性研究和对策研究,主要包括了旅游项目的规划,提出强化产业化意识、扩大资金引用、完善法律法规等改进的建议和意见;或者从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出发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了文化对旅游的影响分析、徽州文化旅游、特色文化方面。

四、徽文化产业化和旅游经济结合的研究现状

专门针对于徽文化产业化和旅游经济结合的研究文献较少,从专著和网络资源库上搜索结果几乎为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徽文化旅游开发上。

徽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先后在《开发皖南旅游资源建设皖南旅游区》、《黄山旅游区规划》和《黄山市旅游规划》等文献上有所涉及,这些文献都主要从宏观角度研究黄山旅游规划设计,而对于徽文化的产业化设计较少,并且缺乏针对性;后有学者提出徽州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做好区域和景点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分期进行,增强视觉效果[25],还有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强调了徽文化保护和新建设旅游项目的协调性的问题[26]。黄山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在旅游的整体开发中项目单一,需要做到择优开发、丰富旅游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加强市场营销、强化品牌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内容,有人分析了徽文化的资源优势,提出了徽文化应作为重点开发项目,加大力度,将产业化的思路引进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来[27]。许宗元提出应该充分认识徽州文化的旅游功能,挖掘其旅游资源,使其迅速成为文化旅游产品,推向旅游市场[28]。2003年在黄山举办的中国黄山人文旅游发展论坛很多专家和学者论述了徽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简史、内涵和特点等,还有人提出了树立徽州文化旅游产品独立市场形象的基本设想,也有专家提出了徽州文化旅游的开发路径,总结了徽州文化资源保护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开发价值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徽州文化旅游的基本设想[29]。也有专门针对于某些具体的徽州文化遗迹和项目展开研究的。李修松等探索了皖南乡村旅游的开发[30],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上。章锦河等从景区的视觉规划角度上分析了西递宏村古村落形象设计和资源开发的视觉效果[31],也有少数研究人员对徽文化的其他遗产做了旅游项目开发的问题研究。

五、研究现状的述评

综上所述,徽文化产业化和黄山旅游经济正逐渐被关注和重视。但是目前的研究宏观上主要体现为对区域的规划和设计上为主,微观上主要体现对某些具体的景点或文化现象的个案分析,整体研究的手段都以定性为主,缺少定量分析,并且研究较为零散,有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建议相关课题的研究应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设计,依托黄山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禀赋,增强文化、旅游紧密结合,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寻求两者最佳的结合点,分析两大产业有机互动、相互促进的新模式,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徽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1] 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徽州文化研究(第二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 吴晓勤.徽文化的构成与发展[J].安徽建筑.2001(3):19.

[3] 盛学峰.游遍徽州[M].黄山市旅游局编,2002.

[4] 张脉贤.徽州文化价值与旅游[J].旅游学刊.1994(3):30.

[5] 徐李全.地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5.

[6] 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M].东方出版社,1989.

[7] 金元浦.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文化产业网,2003.10.

[8] 施惟达.民族文化的价值及其经济化[J].思想战线.2004(3):10.

[9] David Matsumoto.Economics and Cultur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0] 天海翔.中国文化产业[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6.9.

[11] 林宗.文化经济论的时代意义[J].思想战线,2006(1):55.

[12] 谢名家.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 张曾芳,张龙平.产业链衍:第五产业新说[J].江海学刊,2001(1):11-12.

[14] 民盟安徽省委会调研组.关于徽州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调研报告,2009.

[15] Brian Archer.Importance of Tourism for the Economy of Bermud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4).

[16] Hasan Ali Bicak,Mehmet Atinary.Economic impact of the Israeli Tourists on North Cypru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4.

[17] Edith Szivas,Michael Rilay.Tourism Employment during Economic Transi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6.

[18] 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0.

[19] 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0] 尹贻梅,刑相勤.旅游空间合作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2(4).

[21] 赵煌庚,旅游产业整合问题的研究[J],求索,2003(4):20.

[22] 宋振春.当代中国旅游发展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3] 吴宗友.黄山市文化旅游资源漏损问题暨开发的动态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12):30.

[24] 郑文.旅游购物模式面临转型[N].经济日报,2006..

[25] 黄成林,冯学钢.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1999(3):20.

[26] 高寿仙.中国地域文化丛书——徽州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27] 朱国兴.发展徽州文化旅游的优势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20.

[28] 许宗元.论徽州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J].江淮论坛,1994(4):90.

[29] 吴浩等.中国黄山人文旅游发展论坛专辑[J].徽学研究,2003(24):25-27.

[30] 李修松.论皖南古村落旅游[J].安徽大学学报,2004(6):94.

[31] 章锦河.黟县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3):20.

Review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bination of Hui 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and Huangshan Tourism Economy

FANG Liang(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Anhui245041,China)

Hui culture;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tourism economy;huangshan

According to Huiculture’s research status,Hui 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s research status,Huangshan tourism economy’s 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status of the Combination of Hu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and Huangshan Tourism Economy,the Combination of Hui 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and Huangshan Tourism Economy are studied in the paper,then thiswill be used to guide how to formulate local 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and tourism economy’s relevant policies and rules.

592.68

A

2095-2708(2012)01-0038-03

2011-04-11

2011年度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黄山景区边缘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1SQRW120)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黄山徽州产业化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徽州绿荫
黄山冬之恋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