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先秦水井与中原农业文明变迁

2012-08-15贾兵强

关键词:故城遗迹水井

贾兵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河南先秦水井与中原农业文明变迁

贾兵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水井的出现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表现和重要特征。通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先秦河南水井的相关报告、遗址、史料及对文献的梳理,借助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历史学、考古学、农业考古和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初步研究河南水井在先秦时期农业文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期拓宽我国农业科技史和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领域。

先秦;河南水井;农业文明;研究

水井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进程,人们由渔猎为生到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纺织与制陶,从而出现人类农业文明的曙光。定居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凿井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凿井技术的逐步成熟是台地农业完成向平原农业过渡的重要反映[1](P139)。根据考古资料,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水井遗迹在中原地区[2]。其中,在伊、洛河三角平原龙山文化的矬李遗址的水井和汤阴县龙山文化的白营遗址的木构架支护的深水井,印证了“伯益作井”等文献记载[3](P18)。由此可见,河南水井文化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先秦时期河南水井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水井最早的地区,黄河流域发明水井的时间比古亚述人早五六个世纪[4](P71)。《周书》和《世本》等文献记载均有黄帝穿井的记载,说明水井的发明是相当早的。黄河流域最古老的水井是距今长达4 500多年的河南汤阴白营水井[5]。龙山时代聚落空前增加,平原地区大型聚落的涌现均与水井在人畜饮水、烧制陶器、乃至灌溉农田等各项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广泛运用有密切关系[6](P172)。

据笔者统计,截止2011年9月,河南先秦水井遗迹约有104处。其中,新石器时代水井遗迹13处;青铜时代水井遗迹40处;铁器时代水井遗迹51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水井已十分普及,河南水井密集的中心地区在新郑郑韩故城城址,共有水井遗迹39处,占河南该时期水井遗迹总数的76.4%。先秦时期,河南最浅水井是平顶山蒲城店二里头水井,深仅2米多[7],河南最深水井是荥阳薛村18米深的古井[8]。

二、先秦时期河南水井与农业文明演变

(一)史前时期:河南水井与农业文明的肇始

关于史前时期中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许顺湛先生在《黄河文明的曙光》一书中归纳为八大贡献,其中,第七大贡献就是发明了水井[9](P52)。由此可见,河南水井成为中原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说时期,中原已经有水井。泌阳盘古山,就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造化万物的地方。盘古山顶峰的北坡,山势陡峭,松林葱郁,顶峰以下约50米处,有一口盘古井。自上而下有重叠“之”字形山径可到井旁。井周芳草葱笼,外围马尾松环立。井口为椭圆形,直径近1米,由天然岩石形成。水面如同明镜。汲水饮之,水质清澈,甘甜爽例,沁人心脾。传说盘古兄妹便用此水生活[10](P100)。

新石器时代,水井就已用于农田灌溉。在江苏苏州草鞋山遗址,考古发现了距今6 000年左右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田和灌溉系统遗迹结构,其中水井10口[11](P114)。在河南的舞阳、汤阴、临汝、鹿邑、洛阳、平顶山、禹县、郾城、偃师、驻马店和辉县等地区已经发现水井遗迹。其中,汤阴白营早期龙山文化中的水井,是中原地区最早的水井[11](P114)。汤阴水井的井壁是用木棍以井字形结构方式自下而上层层垒成,井深11米,叠压的井字形木架共有46层。河南汤阴水井是中原地区迄今发现的结构最复杂的水井,为研究中国水井的起源和构筑技术提供了宝贵资料[12]。从汤阴水井井底出土大量的汲水陶器来看,汤阴水井主要是汲水井,兼有苗圃用水。另外,在河南洛阳矬李遗址发现一口水井[13]。同时还发现一段水渠,宽2~3米,深1米[14]。上述在矬李遗址发现的水井和水渠遗迹,可以说明当时在农业上已经出现灌溉的水利技术了,并且有可能是井渠灌溉的开始。

龙山文化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这时的农业生产工具除石斧、石铲、石刀等以外,还普遍使用了蚌制的刀镰和铲等。此时,中原农业已由锄耕阶段进入了犁耕阶段[15]。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在中原地区的龙山时期除了发现汤阴白营水井和洛阳锉李水井与农业有关系外,在驻马店杨庄遗址发现的水井也和农业有关系[16](P126)。根据在驻马店杨庄遗址的标本层位中采集到的大量水稻植硅石[17],我们可以知道,杨庄水稻种植已成规模,因为杨庄遗址位于杨庄村西,紧靠练江河北岸,为高于周围地表约1~2米的漫坡状高地。在河岸的台地发现水井和稻作物,可以说明龙山文化时期杨庄已经具备原始农业灌溉体系。

另外,在辉县孟庄遗址中南部发现龙山文化水井4口[18]。井内出土大量深腹罐、盆、豆、甑等陶片,并且井底还出土9件完整高领瓮及大量高领瓮碎片。

《吕氏春秋·勿躬篇》说:“伯益作井。”《经典释文》卷二《井卦》下引:“世本云:‘化益作井。’宋衷云:‘化益伯益也,尧臣。’”因此,伯益作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可信的,这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所发现的临汝煤山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两口水井[19]时间大致相符合。《世本·作篇》就有“田头作井以灌田”的明确记载。这不仅说明水井的发明与文明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通过文献与实物相印证,证明在4 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已经比较普遍用人工凿井来取水了。

(二)夏商周时期:河南水井与农业文明的发展

夏商和西周时期,水井的开凿利用较为普及,在河南的济源、安阳、辉县、新郑、郑州、登封、新密、荥阳、偃师、洛阳、渑池、驻马店许多遗址中都有水井发现。在夏代与农业有关水井遗迹发现比较少,目前仅见根据驻马店杨庄遗址水井里面,发现的绿色树枝叶、面团、果核、树枝等遗物,我们认为,夏代水井主要坐落在居住区,以供生活用水。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灌溉水井遗迹或稻田遗址。但是,2000年夏天,考古工作者在济源市积国故城附近的峡北头新村发现二里头文化大型水井1眼,水井残存深度10.0 6米,井口呈规则的椭圆形,长径3.50米,短径2.80米,井底直径为1.50~2.20米。峡北头水井的发掘,为夏代都城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20]。从井内出土有大量汲水器和生产工具诸如镑、凿、刀、铲等石器来看,峡北头水井可能运用到农业灌溉。

到公元前16世纪末,随着青铜工具的应用,凿井技术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的水井数量比夏代的多,其中,在郑州、偃师、安阳和荥阳分布较多。《世本》中的“汤旱,伊尹教民田头凿井以溉田”,这说明在商代已有了水井灌溉记载。与此同时,考古发现也印证了商代水井灌溉的可信性。在郑州电力学校水井遗迹中发现刻有“##”两字符骨片[21](P279)。“#”字符就是水井的象形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水井文化在商代的历史迹象。在安阳刘家村北殷代遗址发现2口商代水井[22]。从井底出土带字甲骨来看,基本可以印证甲骨文上已有了“井”字,外象井口,中间一点表示井里有水。甲骨文的“录”字,象征着井上设有桔槔汲水灌溉[23](P200-206)。还有“汫”,象征打井灌溉[24](P275)。另外,偃师尸乡沟商城第五号宫殿遗址在相距2.5米内,发现商代水井2口[25]。从井内出土散碎的汲水罐和石镰,我们可以知道,该水井是皇家宫廷苗圃水井。在荥阳薛村遗址发现了13口二里岗上层时期水井[26]。从薛村遗址分布密集水井和在编号ⅡT0817J4井内出土青灰水锈土、沙性黄淤土,并且土层中间水锈沉淀层明显遗迹来看,薛村水井是用来农田灌溉的。

从目前发现的情况来看,商代的水井大都分布在居住区,有的也分布在手工业区,有的甚至还在农田里面。从商代生活用井普遍存在的情况来看,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由“凿井而饮”导出“凿井灌田”,是很自然的。所以,上述中原地区水井遗迹发现,可以视为商代井水灌田的萌芽。

西周时期是由青铜时期向铁器时期的过渡期。从发现的考古材料来看,西周时期的水井遗迹仅在新郑有6处。其中,在新郑郑韩故城东城南部的五宅庄村西北角,考古人员初次发现一口深达9.97米西周晚期水井[27](P159)。在郑韩故城西周晚期水井中,出土一组较完整的鬲、豆、盆、罐、盘等陶器,结合在东城中部钻探中发现约20余亩的大型夯土遗址,我们可以推测郑韩故城水井在满足生活用水外,还用来农田灌溉,这对于“郑韩故城”的城市布局和农业社会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水井与农业文明的持续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水井已经普及,主要分布在鹤壁、新郑、登封、郑州、洛阳、平顶山、汝州、南阳、上蔡和潢川,共51处水井遗迹,其中,新郑郑韩故城发现有39处水井遗迹。随着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出现了煮盐、冶铁、漆器等新兴的手工业。因而,这一时期发现的水井遗迹,除了已有水井类型外,发现很多井群,并且有农田灌溉遗址。春秋时期,井灌逐渐发展起来,北方宋、晋、卫等国都出现了利用井水灌溉的史实。如在潢川县黄国故城遗址已分布密集水井15口[28],可以认为是水井群,除了满足故城生活用水外,主要是农业用水。

战国时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推广,为挖渠筑堤兴修水利创造了技术条件,水井在这一时期也大大增加。在战国遗址中用于农业灌溉的水井也多有所发现①河南博物院考古工作队所写《河南古代水井与灌溉》(打印稿)一文有所记述。李唐庄的一口水井深3.02米,上口直径83厘米,下口直径60厘米。该井共有瓦圈7节,每节瓦圈高31厘米,圈厚2~3厘米。。在南阳市宛城遗址发现战国水井6口[29]。根据宛城战国水井开口在黄沙生土层和井底灰白色泥沙土,结合井底出土残陶灰陶壶灰陶罐、红陶罐和部分陶片分析,以及该井一直沿用到新莽时期,我们认为井群主要是农业灌溉用水。另外,在上蔡县城东22公里的朱里店乡岗郭村武津古城遗址发现密集陶井群,井间距为20多米[30]。在登封告城内北部,有战国时期的大型建筑遗址以及由蓄水池、阀门井及陶水管道等组成的大型城市给水设施遗存[3](P69)。上述水井群和给水设施的发现,可以说明,在战国时期,河南井灌体系已经成熟,在农业文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郑韩故城发现很多水井遗迹,其中,很多与农田灌溉有联系。1997年,考古工作者在郑韩故城韩宫城遗址发现战国夯基遗迹和与夯基有关的储水井、下水道等[31](P223)。稍后,考古人员又在郑韩故城东城中部偏南的新郑市市直幼儿园基建地发现战国水井12口,储水设施1处[32](P176)。其中,战国储水设施由进水沟、暗道及陶水管、储水井三部分组成。进水沟东西向长约23米(已清出13米)、宽1.65米、深0.5米左右,南北两壁由夯土筑成。暗道开在北壁上,呈拱形,高1米,南高北低,内铺设圆形陶水管道与储水井相连接。储水井口为圆形,直径1.4米、深6.3米。笔者认为,郑韩故城遗址地处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如果旱灾出现,水井可以补给农业灌溉用水,这样郑韩故城既可种植耐旱的粟,也可种植喜水的稻。这就保证了无论是旱年还是涝年,郑韩故城遗址附近都有比较充足的粮食供给。这应该是郑韩故城作为都城能够兴盛539年之久的主要原因,也是华夏文明在中原地区起源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余论

在中国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井与文字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同时井的文化观念也伸延到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许多方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与井有关的事情,更增加了文化含义[33]。其中,“耕”字与井密切相关。《说文解字》中认为耕“从耒、井;古者井田,故从井”。其中,“井”表象人工水源,“耒”为翻土的农具。“耕”是“井”与“田”的合体字。可见,“井”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历史文献记载,还是从考古发现,伴随着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先秦河南水井,为中原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利用井水灌溉,不仅大大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使手工业与农业已经分离,而且还使手工业内部如铸铜、制陶、琢玉(石)、制骨以至木工建筑等都已出现了专业分工。同时,也为城市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先秦河南水井用于原始的农业灌溉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表现和重要特征,它促进了中原原始农业文明的发展,在古代中原农业社会文明变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吴存浩.中国农业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2]方酉生.从考古材料看我国中原地区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J].农业考古,1984,(1).

[3]李先登.夏商周青铜文明探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马世之.史前文化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5]齐吉祥.最早的水井[N].中国食品报,2000-06-22.

[6]赵春青.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魏兴涛,等.河南平顶山蒲城店发现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城址[N].中国文物报,2006-03-03.

[8]崔志坚.南水北调中线考古:“踏”进八千年文明史[N].光明日报,2007-04-23.

[9]许顺湛.黄河文明的曙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10]张正,王瑜廷.盘古神话[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1]王祖武,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12]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J].考古,1980,(3).

[13]洛阳博物馆.洛阳矬李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78,(1).

[14]方酉生,赵连生.试论中原地区文明的起源[J].史学月刊,1989,(2).

[15]王星光.试论中国耕犁的本土起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16]宋豫秦,李亚东.驻马店市杨庄龙山时期与二里头文化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17]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J].复旦大学学报,1985,(3).

[1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辉县市孟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0,(3).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临汝中山寨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2,(4).

[20]陈彦堂,等.济源发掘二里头文化大型水井——填补了济源地区古文化序列上的空白对研究夏都原城有重要意义[N].中国文物报,2000-09-10.

[21]宋国定,曾晓敏.郑州商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22]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95-1996安阳刘家庄殷代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7,(2).

[23]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4]吴浩坤,等.中国甲骨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第五号宫殿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8,(2).

[2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荥阳市薛村遗址2005年度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7,(3).

[27]蔡全法.新郑县郑韩故城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8]杨履选.春秋黄国故城[J].中原文物,1986,(1).

[29]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阳市宛城遗址战国水井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3,(3).

[30]尚伟.上蔡县境的楚文化遗存[J].中原文物,1993,(1).

[31]蔡全法,马俊才.新郑郑韩故城韩宫城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32]郭木森孙春玲.新郑市市直幼儿园基建地东周遗址与墓葬[A].中国考古学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33]王向峰.井和“井”的文化流延[J].辽宁大学学报,1999,(5).

A Study of the Changes of Central Plain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the Well of Henan in Pre-qin Period

JIA Bing-qiang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11,China)

The emergence of the well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civilized society.This article takes the wells of Henan in pre-qin period for example.Through a comprehensive,systematic collection,using the technology report,sites,material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of the wells of Henan in pre-qin period,making full use of published or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reports and sites,using our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using history,archeology,agricultural archeology,culturology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this article preliminary studies the wells in Henan province influenc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ed society in Pre-qin Period,in order to open research field in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history and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history of China

Pre-qin;Henan well;Farming civilization;Research

K22

A

1008—4444(2012)01—0013—04

2011-11-18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中国先秦水井文化研究”(200924);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0—2011年科技哲学硕士点培育学科“水利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

贾兵强(1976—),男,河南汝州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刘明)

猜你喜欢

故城遗迹水井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水井的自述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惊艳!可可托海的地震遗迹
凡水井处皆听单田芳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航拍图
方外观遗迹旧照
乌龟与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