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作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2012-08-15俞良早

关键词:初级阶段列宁共产主义

俞良早

(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东方社会主义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6)

经典作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俞良早

(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东方社会主义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6)

马克思、恩格斯形成和提出了“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理论。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苏俄发展的各个时期均正确地认识到,苏维埃俄国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阶段”。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从这个基础性理论出发,形成和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和策略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不同的时期深刻地阐述了这一理论。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一、经典作家的重要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形成和提出了“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理论。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共产主义原理》、《共产主义宣言》等著作。他们在这些著作里设想,无产阶级革命将首先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然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废除私有制,使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按共同协议来分配产品;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消灭阶级对立,消灭阶级,消灭社会分工,消灭城乡差别。这就是共产主义的建成。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首先经历一个“过渡时期”,即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个革命专政的任务就是“剥夺剥夺者”,变财产私有制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社会财富。在这个阶段结束时,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者说低级阶段。这个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产生而来的,在经济、道德和精神等方面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由于社会财富还不够丰富,它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以后,社会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与差别已经消失,劳动成了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每个人得到全面发展,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是就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而言的,是科学的和正确的。但是,他们没有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者说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他们虽然常常使用“社会主义”或者“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但这是作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词使用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列宁,结合社会主义实践研究和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1917年8、9月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首先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他在该著作的第五章中,在批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混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差别时提出:“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它称作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1]94这以后,列宁开始用“社会主义”称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可是,社会主义阶段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几个历史阶段或时期,列宁在这里没有明确地说明,只是原则性地指出,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活生生的社会。这就是他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至于人类会经过哪些阶段,通过哪些实际措施达到这个最高目的,那我们不知道。可是必须认识到:通常的资产阶级观念,把社会主义看成一种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的这种观念,是非常荒谬的;实际上,只是从社会主义实现时起,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才开始出现迅速的、真正的、确实是群众性的即有大多数居民参加然后有全体居民参加的前进运动。”[1]96意思是说,由于有人民群众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运动,社会主义必然是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社会形态。

1918年以后,列宁在有关文章中提出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那些初级形式”“、向社会主义即向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过渡的最初级阶段”等概念或话语。1918年3月,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中,在论及苏维埃政权必须吸收旧专家参加国家建设时指出“:可以通过付给我国的和从国外聘请的各方面最优秀的专家以高额劳动报酬的办法得到这种协助。当然,从已经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的角度来看,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获得比工人阶级的优秀阶层高得多的劳动报酬,是根本不公平和不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的现实的条件下……我们却必须通过付给资产阶级专家这种高得多的(不公平的)劳动报酬的办法来解决迫切的任务。”[2]130这里的意思是,如果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或者说社会主义经过了比较长时期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继续付给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很高的劳动报酬,是没有必要的和不合理的。但是当时的苏俄还不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所以有必要付给资产阶级分子很高的劳动报酬,以利用他们发展生产力。这个论断说明,他这时使用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概念或提法。1919年12月20日,他在俄共(布)莫斯科市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说“:我们在剥夺了地主和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的可能,但是这里还丝毫没有共产主义的东西。拿我国目前的经济来看,我们就能看出,这里社会主义的幼芽还很嫩弱,旧的经济形式还占很大的支配地位,这表现在小规模经营占优势,还表现在最厉害最猖獗的投机倒把活动上。”[3]371920年2月2日,他在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中说“:怎样设想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也不困难。这也已经解决了。但是,怎样实际地从旧的、习惯了的、大家都熟悉的资本主义向新的、还没有产生的、没有坚固基础的社会主义过渡,却是一个最困难的任务。”[3]113同年4、5月间,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又指出“:我们在俄国(推翻资产阶级后的第三年)还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即向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过渡的最初阶段。阶级还存在,而且在任何地方,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都还要存在好多年。”[4]

以上援引的论断说明,在列宁的思想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如同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发生的阶段,即刚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最初级形式”和社会主义的“最初阶段”。在他看来,在这个阶段,由于无产阶级刚刚夺取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和能力有限,所以要吸收旧社会过来的专家参加国家的经济建设事业;在这个阶段,虽然已经有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但是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还继续存在,甚至在经济上占优势地位;阶级和阶级斗争还存在。在他看来,由这个“最初阶段”出发,经过较长时间的建设工作,就进入了“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它虽然带有旧社会的痕迹但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消灭了剥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以上分析证实,列宁虽然使用了社会主义的“最初级形式”、“最初阶段”等提法,但这些提法只具有通常的、一般的意义,不具有任何特殊的意义。或者说,在这个问题上,列宁的理论认识并没有超出马克思、恩格斯原来的设想和理论。

以上论及的,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认识,或者说是他的理论成果。十月革命以后,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进行了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列宁对俄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是必须关注的。

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18年夏,国内战争爆发,是苏俄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列宁提出,这个阶段的苏俄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列宁领导党和政权实施了“计算和监督”的措施,即在企业建立工人委员会或类似的组织,监督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分配过程,制约资本家的活动。由于一部分资本家反对“计算和监督”,破坏生产并力图搞垮苏维埃政权,列宁领导对这些企业实行了国有化的措施。可是一段时间以后,即到1918年春天,列宁提出转变工作重心,重新把“计算和监督”提上党和国家政权工作的首要地位。列宁认为,这一个阶段是俄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1918年1月他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并不抱幻想,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5]271鉴于当时人们已经将苏俄称为社会主义国家,列宁说:“如果你们说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共和国,那你们是正确的,正如人们把西欧许多资产阶级共和国称为民主共和国是正确的一样,尽管谁都知道,没有一个最民主的共和国是完全民主的。”[5]271意思是说,如果认为苏维埃俄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话,那它只是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内容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明确地反对认为俄国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同年3月,在俄共(布)七大上,在讨论修改党纲问题时,有的人要求论述一下充分发展了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针对此说:“要论述一下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办不到;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会是个什么样子,——这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说。”[2]60“建设社会主义的砖头现在还没有烧好。我们不能再多说什么,而应当尽量谨慎和精确。”[2]61同年5月,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在论述到俄国处于“过渡”阶段时又指出:“看来,还没有一个专心研究俄国经济问题的人否认过这种经济的过渡性质。看来,也没有一个共产主义者否认过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这个名称是表明苏维埃政权有决心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决不是表明新的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2]275以上援引的论述足以说明,在列宁看来,苏俄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阶段。

以后,苏俄历史进入国内战争的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战争的形势和支持战争的需要,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采取了许多非常措施,包括余粮收集制、普遍的国有化等等。列宁认为,这些措施是临时性的、应急的办法,不是正常的经济制度下按计划正常实施的措施。既然这样,就没有必要研究和说明当时的俄国社会属于什么样的性质,也没有必要并且不可能依据科学的材料说明列宁关于这个阶段俄国社会性质的思想。

1921年3月以后,苏俄历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阶段。列宁提出,这个阶段的苏俄仍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党和国家采取的政策有发展小农经济,允许自由贸易,鼓励中小型私人工商业企业发展,实行租让制、租赁制、合作制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等等。在这个阶段开始的时候,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大量援引自己1918年有关文章中关于俄国处于“过渡”阶段的论断,认为1921年的俄国同1918年的俄国具有同样性质,并且明确指出:“在最近几年,必须善于考虑那些便于从宗法制度、从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当利用资本主义(特别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6]这说明,列宁认为这个阶段也是“过渡”的阶段,即由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而且他看到,由于当时俄国生产力落后,不能够实现“直接过渡”,必须通过一个利用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过程,以及利用商业和市场的过程。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就是过渡性的政策,认真地执行这些政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将使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就是他所说的:“这样,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7]。

综上所述,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苏俄发展的各个时期均正确地认识到,苏维埃俄国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阶段”。

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及其历史地位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形成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上,一些执政的共产党曾经过高估计了本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或者提出“建设共产主义”的任务和口号,或者提出“发达社会主义”已经建成的观点。在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曾脱离实际,提出“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口号。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反思历史的经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987年3月21日,有关领导同志将《关于草拟十三大报告大纲的设想》报给邓小平审阅。该《设想》提出,十三大报告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的依据,由此说明经济建设发展的战略,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任务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说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邓小平阅后非常满意,批示:“这个设计好。”[8]407党的十三大举行前夕,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的谈话中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则。”[8]252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精神,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至此,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已经形成。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一次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8]379这里他强调了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他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他还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但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9]13-14“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9]13显然,江泽民根据党对中国国情的新认识,根据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新经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作了更深刻、更详细、更明确的阐述。

中国共产党人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其内容主要是: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党几十年来勇于实践并努力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

从新中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不断地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的教训。如通过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充分发挥广大工农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石油工业和其他工业;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加强科学研究,创造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在这些方面有值得总结的历史经验。可是,在经济建设中“冒进”,形成“浮夸风”,要求在所有制方面“越大越公越好”;在政治生活领域里“阶级斗争扩大化”,“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这些方面都有惨痛的教训。正是由于有以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党认真地总结和研究了这些经验,才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998年12月江泽民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党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经过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比较,才开始认识了这个当今中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实际。从而也为我们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9]250。他的意思是,党经过三十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才真正认清中国的实际,从而形成了这一理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一边领导人民进行新的实践,一边及时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创新,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分三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一国两制”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等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这许多理论之中的一个。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江泽民提出:“这一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总理论的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来的,是从研究国情、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而来的,是从拨乱反正、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来的,是从全面改革、寻找最根本的理论支柱而来的。”[10]23意思是说,由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于改革和寻找理论支柱,所以才形成这一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人们澄清疑惑、认清前进方向的理论武器

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在前进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产生于实践中,根源在人们的思想上。如实践要求由计划经济转向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时,人们的头脑中会出现一个问号,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发展商品经济吗?实践要求建立经济特区和引进外资时,人们头脑中会出现困惑,这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削弱?在这个时候,只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才可以使人们消除疑问和困惑。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江泽民就此提出:“这次大会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9]13这里强调,坚持和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可以澄清各种疑惑,真正弄清为什么只能采取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采取别样的路线和政策。江泽民还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践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提出的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成功,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于既克服了超越发展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就指明,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坚持这个理论,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至关重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党的十三大提出这个理论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再次深刻地论述这个理论,在理论界和全体人民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理论界以及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行动起来,结合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领域的问题,或者说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南,研究改革与发展的各方面问题。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发展生产力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逐步建设民主政治和稳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广大工农群众和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用以指导工作。一时间,全国上下形成了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工作局面。江泽民就此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迅速地被人们所接受,显示了这一理论的生命力,但这决不意味着这方面研究工作的终结。”[10]23这个论断一是肯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生命力,二是强调继续研究这一理论提出的问题,使这个理论在实践中得以发展。江泽民还指出:“以现实国情为基础,以生产力标准为评价尺度,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对我们的学风是一种改造。”[10]25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强调面向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树立了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学风,带动了整个学风的改造和建设。这也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肯定。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理论上指明了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各个发展阶段,如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列宁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文化落后等原因,在经典作家所说的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就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的理论。而且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生命力,将这个理论提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来认识,这就进一步发展了经典作家的有关理论。

三、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础的战略策略理论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基础性理论,是认识中国国情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这个基础性理论出发,形成和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和策略理论,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也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弄清楚社会的主要矛盾,着力于解决主要矛盾,是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推进事业发展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曾经宣布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个正确的认识没有得以坚持。而且由于对政治形势特别是阶级斗争形势认识的偏差,提出阶级矛盾是中国现时的主要矛盾,导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要求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党恢复了正确的思想路线,进行了理论上的拨乱反正,逐渐地恢复了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特别是在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后,党重新提出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97年9月,江泽民提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9]15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2003年初,胡锦涛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参观学习,发表重要讲话。他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1]。他要求党员干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

关于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理论。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同时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路线的简明概括。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且根据这个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的内容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及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形成以后,规划和引领着改革开放事业,指导着全体人民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实践。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坚决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全党同志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未来推进。”[12]293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他说:“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13]15他还说,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人的信心和决心,以及他们对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要求,是保障改革开放顺利发展的关键。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或生活资料十分充足的、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因为只有生产力高度的发展,才能产生十分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可是,20世纪以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是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力,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展开以后,邓小平不断地强调这个问题。1985年8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12]137他还说,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后,党对此问题的认识更自觉、更深刻和更明确。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2]370在此后的实践中,党的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个思想。1991年江泽民指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初级阶段,我们更要自觉地坚定不移地把这个任务放在中心位置。”[10]152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不发达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13]17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一如既往地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将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科学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理论。中国新时期的经验证明,通过改革消除了管理体制上的弊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然而只有保持社会稳定,才可以专心地进行改革,全力以赴地图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根据这样的认识,十分重视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特别是在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后,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社会矛盾及任务出发,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到空前的高度上来认识,要求正确地予以解决。1997年江泽民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9]16他还提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排除一切破坏稳定的因素,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重视这个问题。胡锦涛2008年指出:“30年来,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当今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大环境下,始终保持社会大局稳定。”[13]29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既正确地阐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又阐述了正确地处理这些关系的重要性,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科学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关于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理论,主要的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展开实践和如何做好工作的理论,属于党的行动路线的理论,或者说是党的战略策略的理论。事实说明,当代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系统的战略策略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列宁未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未立足于特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系统的行动路线的理论即战略策略的理论。无疑,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的理论。

[1]列宁.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5.

[2]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5.

[3]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6:24.

[5]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5.

[6]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6:41.

[7]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7:302.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

[1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D616

A

1671-4970(2012)01-0001-07

2012-02-2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苏教社政[2010]2号);江苏省优势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项目;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KS002)

俞良早(1951—),男,湖北汉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列宁共产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初级阶段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影响研究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立即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由来及其历史定位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