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对中国治水实践的影响

2012-08-15刘冠美

关键词:连山李冰周易

刘冠美

(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四川成都 610072)

“易”对中国治水实践的影响

刘冠美

(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四川成都 610072)

以“易”的演化和历代治水者对“易”的理解为线索,探讨“易”对中国历史上治水实践的深远影响。大禹治水与《连山易》有正相关关系,《周易》则是大禹治水的总结。自李冰起,历代治水者,从《周易》中获得启迪,指导各自的治水实践。

连山易;周易;治水;实践

伟大的实践必然有伟大的理论指导,大禹治水和李冰治水是中国水利史中最著名的两次治水,前者规模最大,是全国范围的,后者历史最悠久,至今还在持续发展,发挥效益。他们的伟大实践必然有伟大的理论进行指导。我们将从众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入手,探讨“易”在中国治水实践中的应用。

一、“易”的演化

关于易学的演化,《礼记·春官·大卜》说的较清楚:“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分别是夏、商、周朝代的指导社会实践的基本理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大禹治水和连山易密切相连。《周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演示宇宙万物变化规律,无疑对大禹治水有着深刻的启迪。

从北宋元丰年间发现的古书《三坟》中可看出《连山易》的来龙去脉和概貌,《三坟》中《太古河图代姓纪》有如下记载:“伏羲氏,燧人氏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林。草生月,雨降日,河讯时,龙马负图,盖分五色文,开五易甲,象崇山。天皇始画八卦,皆连山,名易。君、臣、民、物、阴、阳、兵、象 ,始明于世。”[1]

《连山易》的八卦名称是: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归藏易》的八卦名称是:地、木、风、火、水、山、金、天。《周易》的前身《乾坤易》的八卦名称是:天、地、日、月、川、云、气。《周易》的八卦名称是 :天、地、山、水、风、雷、火、泽。三易的八卦实质是远古先人们在对宇宙的认识和把握过程中所抽象出的八大基本要素,从三易八卦名称的变化过程可看出《归藏易》和《周易》的八卦基本取自8种具体的自然现象,而《连山易》的八卦则取自8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君、臣、民、兵是具体的社会要素,阴、阳、物、象则是抽象的自然和社会要素。从上述可看出《连山易》和《周易》在八卦的取向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连山易》八卦取向的指导思想是抽象和具体相结合、自然和社会相结合;而《周易》八卦取向的指导思想则完全是抛开抽象而选择具体、脱开社会而瞄准自然。

从《连山易》六十四卦的结构看,虽然它的基本卦元是具体和抽象相结合、社会和自然相结合,但物象的生成却是直截了当、一目了然;而《周易》却不同,虽然它的基本卦元是具体的、自然的,但它的物象的生成却是转换的、联想的、形象思维的,从这点可看出,《连山易》是《易经》的初级阶段,而《周易》却是《易经》的高级阶段,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了为什么《周易》会流传至今,而《连山易》、《归藏易》却消亡了,这其中有历史的必然和逻辑的必然。

《周易》基本卦元的选取与《连山易》和《归藏易》不同,《连山易》的基本卦元中未出现“水”;《归藏易》基本卦元中出现一个“水”;《周易》的8个基本卦元中就有两个与水有关:坎和兑,而六十四卦中与水有关的就有28个。这种易经结构演变历史充分说明,大禹治水的实践为《周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甚至直接影响到《周易》卦系统的基本架构;而《周易》则是大禹治水的理论总结。

二、大禹治水

大禹和李冰没有留下著作,但却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人们常说鲧的治水术是堵,禹的治水术是疏,实际上大禹治水术是又堵又疏、疏堵结合,这从大禹治水的最早记录——西周铭文中看得很清楚,其曰“: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差地设征”,这里“敷土”就是堵,而“随山”“、浚川”则是导和疏。

1.治水路线图

宋洪迈在《容斋随笔》对大禹治水的路线图进行了分析“:《禹贡》叙治水,以冀 、兖、青 、徐、扬、荆 、豫、梁、雍为次。考地理言之,豫居九州中,与兖、徐接境,何为自徐之扬,顾以豫为后乎?盖禹顺五行而治之耳。冀为帝都,既在所先,而地居北方,实于五行为水。水生木,木东方也,故次之以兖、青、徐。木生火,火南方也,故次之以扬、荆。火生土,土中央也,故次之以豫。土生金,金西方也,故终于梁、雍。所谓彝伦攸叙者此也。与鲧之汩陈五行,相去远矣。此说予得之魏几道。”[2]

“禹顺五行而治之”,这是魏几道、洪迈的核心观点,其立论的推演源于《尚书·洪范》“: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按五行相生排列,治水空间序依次是北、东、南、中、西,实际上是先下游、再中游、后上游,先下游,出口问题解决了,洪水也就很容易消退。这是大禹治水的大局观,大局观正确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确定治水时空序的五行方略实际上是《连山易》中的五行理论的推演和具体实践。

《尚书》的“虞书大禹谟”篇记载了禹对治水的总结“: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五行观跃然纸上,五行的生克制化,确确实实既是大禹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宋代学人陆游在《禹庙赋》中对大禹治水的方法论作过精彩评点“:世以己治水,而禹以水治水也。以己治水者,己与水交战,决东而西溢,堤南而北圮。治于此而彼败,纷万绪之俱起。则沟浍可以杀人,涛澜作于平地。此鲧所以殛死也。以水治水者内不见己,外不见水,惟理之视。”“以水治水”是循水之理“,以己治水”是逆水之理。

2《.史记》与连山易对照

若将《三坟》中关于《连山易》的记载与《史记·夏本记》中关于大禹治水的描述对照 审读,就可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大禹治水时,是这样行文的。首先是综述“: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与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域。路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撵。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洲,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3]

然后道九州,道九山,道九川,其后分析治水效果,最后通过禹和舜、皋陶等人的对话对治水进行总结。在治水的庆功大典上,君、臣高歌:“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反复吟唱,这和《连山易》的卦词“君象首,民象股,民象体”如出一辙。反映出尧、舜、禹时期,《连山易》已深入人心,经常挂在嘴边,脱口而出。“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尊禹为山神,这和《连山易》的八卦以“山”为首,是一脉相通的。“山”与“君、臣、民、物、阴、阳、兵、象”的组合动词分别是“崇、伏、列、兼、潜、连、藏、叠”,“崇山君”是“崇高其山,君之象也”,“叠山象”是“石叠其山,如天象也。”

三、《周易》对大禹治水的经验总结

如果说大禹开以“易”治水先河,那么《周易》则如实反应了中国古代自大禹以来先民治水的实践和经验。《周易》六十四卦中专门讲述治水的有两卦:风水涣和水风井,前者是防洪的调度和实施,后者是水利工程的建设。

《周易》风水涣卦,巽上坎下。“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在洪水灾害到来时,决策者用到太庙祭祠的手段,动员群众,统一思想。“初六,用拯马壮,吉。”战胜自然灾害,要有充分的物质准备。“九二,涣奔其机,悔亡”,防洪决策应果敢有力,如坐失良机,将丧其根本,则悔之晚矣。“六三,涣其躬。无悔”,战胜自然灾害,决策者应身先士卒。“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决策的正确,方案的得当,损失的减少,大大出乎意料。“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检讨决策的正确与否,方能使救灾顺利进行。“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4]460,通过这次抗洪救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再战。

《周易》水风井卦,坎上巽下,其内涵极为丰富,“井”是广义的取水工程。“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讲的是因淤塞水利工程报废,而造成生态退化。“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瓮漏则水泄,而失其用,讲的是水利工程因失修而功能减退。“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这里讲的是水利工程的疏淘、水的有无、可食与不可食引起决策者的严重关切,水运系于国运。“六四井,无咎”,讲的是水利工程的维修、保护的重要性。“九五井洌寒泉食”,特别强调水质的重要性,视为“中正”。“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讲的是水利工程既成,就应该“勿幕”,发挥最大的效益。“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相劝”[4]75,这里已涉及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水政问题了。

《周易》多处谈到治水,如果我们将《周易》的治水论说与西周铭文和《史记》中大禹治水的描述相对照,就会发现有惊人的一致。如《周易·恒卦》曰“:初六,浚恒”,讲的是防洪的最重要的手段:疏浚河道,理通水路,这实际上就是大禹治水时的“浚川”、“开九洲,通九道”的开通之道;又如《周易·泰卦》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讲的是水工建筑的功能、建造和使用应注意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大禹治水时的“敷土、随山”“、陂九泽、度九山”的理论概括;又如《周易·坎卦》曰“:坎不盈,祗既平”,讲的是水利工程中的高程测量和水流控制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大禹治水时的“左准绳,右规矩”的形象注解。

四、历代治水者对“易”的应用

1.李冰治水

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历来有以“易”治水的传统,大禹开以“易”治水先河,李冰继往开来,将以“易”治水的传统发扬光大,凿离堆,穿二江,可持续发展的都江堰正是以“易”治水的活化石。

从水利工程上看,都江堰渠道水系形状亦呈“S”弯,反弯点为宝瓶口。因宝瓶口前内江段为弯道,引水角的认定值不易得出,但宝瓶口左侧岸边线与内金刚堤直线段夹角约为138°。现今鱼嘴位于初始鱼咀位置与宝瓶口连线上的黄金分割比点〈1 650÷(1 650+1070)=0.6066≈0.618,1650为老鱼嘴至现鱼嘴的距离,1 070为现鱼嘴至宝瓶口的距离〉。河图的正、反螺旋结构包含有圆周率(3.14)和黄金角(137.51°),洛书的九宫图,内含黄金分割(0.618)。如果说鱼嘴位置的优选是自然界选择的结果,那么宝瓶口的引水角与黄金角惊人的相近,这不能不说明李冰在凿宝瓶口时,千真万确独具匠心[5]449。

从文献记载上看,《华阳国志》记载:“冰能知天文地理,谓汶山为天彭门;乃至湔氐县,见两山对如阙,因号天彭阙”,“造七桥,上应七星”等[6],这段宝贵的史料点出了李冰的方法论。易经云“同声相应”,李冰用的是“天地相似”论,抓的是“应”,抓的是“天象”与“地象”的“相同象”;而李冰凿离堆,抓的是“天象”与“水象”的“相同象”,用“星形”去类比“水形”。

李冰继承大禹的历史遗产,他不仅仅为后人留下都江堰这个千古绝唱,更重要的是他将大禹的哲学固化成治水的基本构件——竹笼。竹笼既阻水,又透水。竹属木、石属土、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相生相克,竹柔石刚,以柔束刚,竹石合一;小水时,与水共存、友好相处;大水时自行溃决,以宣泄更大的洪水。竹笼是对“治”字诀的图解“:左水右台,抬水为治,筑坝兴利;厶有山形,山下开口,禹疏洪患,冰凿离堆,其源于斯”[5]305。既阻又泄,这不仅是治水原则,也是治家、治国的原则。

现今的大坝、水闸是对竹笼的演绎,是对竹笼内涵的外延,竹笼在阻水和泄水的程度上演化出水闸和大坝。都江堰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导、泄、引的功能,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具有普适性。

2.王景治水

后世治水者,纷纷仿效大禹、李冰,续写以易治水的辉煌,史书不乏记载。王景是东汉时的水利专家又是易学家,王景的八世祖王仲“好道术,明天文”。“景少学‘易’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易学功底颇深,对“众书错糅,吉凶相反”的数术文书进行修订、校正,“集为《大衍玄基》”[7]194。

《后汉书·循吏列传》对其治黄经历,作了专门记载“: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显宗诏与人谒者王吴共修作浚仪渠。吴用景流法,水乃不复为害。”永平十三年“,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执,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间,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7]194王景治黄方略,因地制宜,颇具实效。开凿水道,拆除洪障,加固防冲,疏浚河道,分流泄洪,上引中截下排等,均在防洪关键点上,作足文章,水害即除。易经的“初六,浚恒”和“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治水理念光辉又在治黄上闪耀,王景作为一代治水高手,而永垂青史。

3.苏东坡治水

宋代苏东坡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还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和易学家,有《易传》传世。苏轼治水的心得来源于对水的特性的认知,集中体现在对坎卦的理解上“:今夫水,虽无常形,而因物以为形者,可以前定也。是故工取平焉,君子取法焉。惟无常形,是以迕物而无伤。”[8]128这就抓住问题的要害,故“取平”“,取法”的基本方略也就应运而生。

苏东坡对涣卦的解释是“:世之方治也,如大川安流而就下;及其乱也,溃溢四出而不可止。水非乐为此,盖必有逆其性者,泛溢而不已。逆之者必哀,其性必复;水将自择其所安而归焉。古之善治者,未尝与民争;而听其自择,然后从而导之。”[8]260对水之特性的把握极为准确。“听其自择,然后从而导之”,是对治水方略的深刻理解。

《宋史》云:“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9]10801正是苏东坡治水理念的实践,他治黄、治淮、治水事迹遍布大江南北,有口皆碑。

苏东坡对井卦的解释是:“‘修’,洁也。阳为动、为实,阴为静、为虚。泉者所以为井也,动也实也;井者泉之所寄也,静也、虚也”[8]215,把井与泉的关系讲得很透彻,“养之则日新,不养则日亡”。这里的“养”谈的是对水利工程的维护、功能的发挥;提出“养”的重要性:苏轼在疏淘六井、解决饮水问题时,正是站在“养”的战略高度上,不断持续发展水利事业。水利工程的修建成功与否取决于阴阳、动静、虚实关系的正确处理[10]。

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9]10801苏轼是水景观的设计大师,是水工程文化的倡导者。

4.郭守敬治水

《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中华先民的人文源于天文,人道源于天道。元代郭守敬是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治水的思路源于对天象的探求。《元史》列传记载:“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主要是引水入城、引水灌溉,“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随后郭守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更立闸堰”、“议立水站”、“四海测验”、编“授时历”等在天文学、数学、水利学上建树颇丰。郭守敬的成就考其根底,仍是易学,一是家学渊源“,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二是拜易学家为师“,荣使守敬从秉忠学”,而“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11]2435。刘秉忠为元朝开国宰相,是元大都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风水格局的总设计师,而郭守敬则完成引水入京的策划和实施。

郭守敬通过北水南调,解决北京大运河水源问题“: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原,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11]2435首先运用天文测量的功底,合理规划河道走向,引水向西,然后沿50 m等高线南下,避开低地,再向东南注入海拔为40m瓮山泊;其次“每十里置一闸”“,重置斗门,互为提阏”,分段抬水,解决逆水行舟的关键问题。

以上事例表明,历代既通“易”又善治水者大有人在,已成为一种时尚。“易”在历代治水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1]王兴业.谈《三坟易》的校误与正文[J].周易研究,1998(2):77.

[2]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4.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51.

[4]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刘冠美.水工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6]冯广宏.都江堰文献集成[M].成都:巴蜀书社,2007:17.[7]范晔.后汉书[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8]苏轼.东坡易传[M].长春:吉林文物出版社,2002.

[9]脱脱.宋史:第三百三十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李宗新.试论水文化之魂:水精神[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S2):21-25.

[11]宋濂.元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G122

A

1671-4970(2012)03-0053-04

2012-04-12

刘冠美(1946—),男,辽宁黑山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工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连山李冰周易
卖书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百里脐橙连山山
李冰与都江堰
Time-Consistent Investment and Reinsurance Problems for Mean-Variance Insurers with Default Risk Under Variance Premium Principle
甜甜的“蝴蝶茧”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一名老警察的新追求:记葫芦岛市公安局连山分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春山
3D Numerical Study on Compou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Converging-diverging Tubes Equipped with Twin Twisted Tap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