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综述(下)

2012-08-15黄明理

关键词:学者马克思主义科学

杨 斌,黄明理

(1.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2.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系,江苏南京 210036)

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综述(下)

杨 斌1,2,黄明理1

(1.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2.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系,江苏南京 210036)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观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它们涉及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和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综述

三、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学界主要集中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起者、领导者和承担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带领中国由世界的边缘走向世界的中心。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集体和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马克思主义观的整体升华,特别是几代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的典型代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还包括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其中以研究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的文章较多,零星的还有介绍施存统、李达、杨匏安、张闻天、吴玉章、董必武、向警予、高君宇、胡乔木、周扬等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文章。当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还要包括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这方面除个别文章和学位论文外,研究者不多。

1.对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指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作的深刻阐释。”[1]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学习以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中国文化元素(从思想内容到表达形式无不如此)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从发生论、本质论、结构论、特征论、价值论等角度说明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毛泽东着重强调了认真地学习研究、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等方面。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

还有学者提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萌芽于国民革命时期、初步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成熟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批判了对马克思主义歪曲的“左”和右的错误,对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体系和价值等问题作了十分深入的阐发,为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灾难的发生。尽管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出现过教条化、片面化的错误倾向,但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积极影响是第一位的,这是不容置疑的[3]。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强调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分清创造式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既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化[4]。有学者还认为,“毛泽东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是贯穿在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中的一条红线,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要以“结合”原则为核心深入研究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5]。

有学者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特定的历史背景:时代条件、思想来源、文化土壤、实践基础”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并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萌芽、初步形成、完备成熟、曲折发展”等过程做了全程考察[6]。还有学者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探索,认为:“毛泽东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并指出这一真理来自于实践,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革命行动的方法,而不是个别的结论和词句的堆砌;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应用性理论,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论意义。”[7]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毛泽东的态度是明确而坚决的,他的具体主张包括5个方面:“首先,信仰要坚定;其次,学习要有针对性;第三,宣传重在通俗化;第四,关键在于反对主观主义。反对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主观主义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突出内容;第五,继承要与创新相结合。”[7]另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性的认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克思主义是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宇宙观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8]

2.对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

学界研究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文章较多。前后共发表文章五十多篇。这些文章主要涉及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以及意义、对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内涵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关于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内涵,学者们从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归纳说明[9-15]。这些研究基本上都阐述了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如下基本内核: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学者们主要在5个方面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第一,要信仰。第二,要学习。第三,要理解。第四,既坚持又发展。第五,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6]。

对于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发展条件以及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业已存在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发生发展的理论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发生发展的实践基础;与各种错误的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斗争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发生发展的重要动力;邓小平自身多方面的优良素质是其马克思主义观得以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16]还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可分为四个时期:邓小平接受、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期(1920年10月到1926年1月);坚定不移地实践马克思主义时期(从1926年底回国到1950年任党的总书记前);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逐步形成时期(从1956年9月任党的总书记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形成和发展时期(从粉碎‘四人帮’到1992年南巡)。”[17]

另外,还有学者提出:“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特点是从整体和精髓的统一体中、从坚持和发展的统一体中、从时代主题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统一体中、从人民论与生产力论的统一体中、从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和完整准确领会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统一体中,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18]有学者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邓小平在实践源泉论、实践目的论、实践标准论及实践发展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倡导实践马克思主义观。学术界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精髓观,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实践马克思主义观。”[19]

3.对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

研究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文章也较多,但各有侧重。有的学者认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经历了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是其确立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闭幕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是其成熟阶段;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闭幕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是其深入发展阶段。”[20]有学者认为:“江泽民明确提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高度重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概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突出强调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倡导不停顿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

关于江泽民马克思主义观的内容,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22]还有学者提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在。”[23]有学者认为:“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用实际内容而不是抽象定义作回答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以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24]还有学者认为:“江泽民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观作出了回答和说明。一是关于本质论的阐释;二是关于理论品质的说明;三是关于价值论的回答;四是关于发展论的说明。”[25]另有学者提出“四论”说:“指导思想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结合实际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问题中心论”——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26]。

另有学者认为:“江泽民从实践论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深刻的解说。指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要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27]有的学者还认为,江泽民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必须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28]也有学者认为江泽民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9]

4.对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21]也有学者认为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指导理念——科学发展观;确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政治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意识形态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宝贵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0]

还有学者认为胡锦涛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31]胡锦涛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问题,肯定了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有学者指出,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特征和世界观方法论基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以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为根本目标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以致力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根本政治立场的无产阶级学说,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以与时俱进为根本理论品质的马克思主义。”[32]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还包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32]

还有学者提出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性的认识包括:“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指导我们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武器。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同时也是以社会主义充分发展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第三,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群众的观点,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科学。第四,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8]

另有学者将胡锦涛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贡献概括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做出了‘求真务实’的高度概括;赋予‘解放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更高的思想地位;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明确了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的大众化等。胡锦涛的探索和回答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创新规律的认识。”[33]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代表人物为线索梳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并不仅仅代表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是领导集体中个人的理论贡献,更是代表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观形成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基本历程。它体现的是全体国人的集体智慧。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研究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观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体系。马克思主义观有两个基本规定:一是它的理性规定性,二是它的价值评价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观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价值观’的统一。”[34]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观是科学真理观与合理价值观的辩证统一。有学者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包含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二是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35]这里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宣传、研究、运用、信仰、捍卫、坚持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换言之,马克思主义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观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发展规律、社会作用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态度的基本观点。”[36]还有学者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就是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37]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观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解答;它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理性的、自觉的认识,又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38]也有学者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有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涉及其产生、本质、特点、结构、功能、命运等问题,可以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客观规律的说明;二是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涉及其学习、运用、坚持、发展等问题,可以说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规律的问题。”[39]以上不同的看法中有一点是极其相似的,即马克思主义观主要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两大基本问题。

1.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许征帆教授的《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的一些构想和观点有助于人们达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识:“要从本来面目上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要从时代特征上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要从根基上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要从本质上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要从发展上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要从结合上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40]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学者们表达各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一门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具有最高视野的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也就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括着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它根据大量史实并以理论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其哲学是为此提供一种科学方法论和最基本的历史观,而其政治经济学则是为解开历史之谜并使之贯通古今提供一把钥匙。”[41]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42]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43]有学者则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着的哲学和社会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44]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共产主义运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45]“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46]“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47]“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解放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48]这些界说大同小异,都包含着以揭示人类发展规律为基础和以解放无产阶级及至全人类为目的两层含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由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是关于共产主义的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49]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表现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表现为其所具有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体系,表现为其历史传承、主题、主线和体系结构综合揭示出的理论体系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融合、理论和实践不断与时俱进、内容及体系严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开放性及发展性的理论体系。”[50]学者们普遍认为,时代性、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另外,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至少有三种不同含义的马克思主义:第一种含义即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作为个人学说的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第二种含义即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而且包括后人的发展。第三种含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所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是广义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它与狭义马克思主义基本一致,但也有重要区别。其科学内涵应是马列学说中‘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亦即普遍真理。”[51]还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内在结构、基本特征、理论品质、社会理想等方面阐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52]。

2.对“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学者们一致认为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有的学者指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四条原则:“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53]有学者认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应当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胜利与失败;就应当正视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危机;就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运用与发展过程中几大矛盾关系(理论认识同客观实际的关系;科学信仰同空想、迷信、教条的关系;科学同‘官学’的关系)。”[54]还有学者认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要建构大众形态、学理形态和政治形态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尊重群众,尊重实践,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55]

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出发,学界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存在过两种基本类型的马克思主义观:“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神圣化、绝对化、教条化,一种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行动指南性、科学方法性和不断发展性。”[56]有的学者具体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直影响和干扰着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一种是消极对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遭受的挫折,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持怀疑甚至全盘否定的态度,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另一种是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词句,以教条式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为马克思著作的每一句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无条件适用的,每一个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即所谓‘教条主义’”[57]。

有学者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包括:“全面而辩证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转化为方法和价值取向;明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和途径。”[58]还有学者认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59]还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方面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60]。有的学者还强调中国共产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极其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三个弄清’: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弄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是科学,强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开放,强调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61]

另外,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研究作了系统概括:“一、历史经验表明,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党的理论和实践中第一个重要的问题;二、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表明,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62]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解决“怎样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怎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怎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63]的关键。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现状简评

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界面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透视和具有创新性的概括,为深入研究、宣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然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第一,整体性研究有待加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单个人物研究和整体研究。与整体研究相比,单个人物研究进行的较早、较多;马克思主义观的整体研究也是以单个人物研究为基础的。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观中马克思个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较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中整体研究不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中,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至建国前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较少。就总体而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相关,马克思主义观的总体研究方面仍呈现碎片化状态,整体性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较少。

第二,系统性研究有待强化。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对马克思主义观的内容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准确,不少的学者仅仅强调局部的几个方面,或者强调几个方面的结合,各部分之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欠缺。就具体而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研究较多,而对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等问题研究较少,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观与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相互关系的研究不足。今后研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观的文本研究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研究相结合,开拓新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使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更加系统、全面,更富实践生命力。

第三,研究深度有待犁耕。不少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观虽有一定研究,但其研究视域往往停留在外围、或者说停留在表层,对一些问题仅仅是描述,缺乏深入分析,如,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具体形态的关系,学界虽有过争论,但就研究的深度来说还不够。在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中,还缺乏对历史语境变化的分析,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重读、中西马克思主义观的对话以及时代实践课题的反思。要充分认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加强马克思主义观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作用的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作用的研究。

最后,研究的及时性不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看法是有差异的,社会实践在不断向前,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法和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前,研究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文章较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较少,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跟踪研究不够。

[1]曲延春.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历史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06(4):203-205.

[2]周向军,李慧芬.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1):40-46.

[3]张士海,施秀莉.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史论[J].社会主义研究,2009(4):61-62.

[4]王顺生.试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2):21-23.

[5]田心铭.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8-25.

[6]曹富雄.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考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1):53-57.

[7]李慧芬.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J].理论学刊,2004(7):24-25.

[8]卢迎春.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演进[J].实事求是,2011(4):5-7.

[9]冯干文.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9-14.

[10]肖东波.一定不要忘记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宁夏党校学报,2001(2):10-14.

[11]韦磊,张秀荣.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72-74.

[12]刘歌德.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2):42-46.

[13]赛晓序.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东岳论丛,1999(2):42-43.

[14]周向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J].齐鲁学刊,2005(1):143-148.

[15]秦宣.试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社会主义研究,1997(2):9-12.

[16]周向军,李慧芬.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高校理论战线,2004(8):17-19.

[17]朱传,张理海.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3-5.

[18]杜向奎,祁冰.试论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特点[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04-107.

[19]林孟清.论实践马克思主义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4):117-120.

[20]周向军,孙士玲.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化与拓展: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J].理论学刊,2003(5):4-8.

[21]赵存生.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学习《江泽民文选》[J].求是,2006(20):32-33.

[22]卞敏.论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6):2-5.

[23]夏文斌.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4):13-16.

[24]梁树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2-6.

[25]覃采萍.略论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J].唯实,2007(4):25-26.

[26]荣之君,曹富荣.江泽民学习观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观:基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76-78.

[27]林济森,张林学.“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践论解说[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4.

[28]余品华.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学习《江泽民文选》的一点体会[J].江西社会科学,2006(9):12-14.

[29]马明,王燕晓.论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J].求实,2010(2):12-13.

[30]曹富雄.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基于学习观视野的思考[J].唯实,2011(4):26-28.

[31]张冬冬.论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10.

[32]张新.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新进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6):35-40.

[33]罗宝成.胡锦涛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99-103.

[34]梁树发.谈谈马克思主义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6):27-31.

[35]周向军.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42-145.

[36]田心铭.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十二个关系问题论纲[J].高校理论战线,2010(1):4-10.

[37]侯树栋.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观及其理论品质的对话[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5):15-20.

[38]李雷,刘焕明.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新发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78-80.

[39]王健华.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2(4):4-7.

[40]刘建军.着力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许征帆新著《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评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2):95-97.

[41]黄居源.“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J].理论述评,2007(4):60.

[42]高放.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简评高朝明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1(4):5-8.

[43]段若非.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世界观[J].红旗,1987(3):14.

[44]桑志达.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组成和定义[J].高校社会科学,1989(3):57-63.

[45]张冀星,严邦献.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93-100.

[46]朱桂谦.论马克思主义定义[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8-90.

[47]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定义问题[M].党政干部学刊,2005(3):4-6.

[48]郝贵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38-42.

[49]秦宣.正确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学习邓小平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J].高校理论战线,2004(6):13-17.

[50]樊勇,王鑫.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J].学术探索,2010(5):13-17.

[51]董德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求索[J].理论前沿,2009(24):17-19.

[52]赵家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J].教学与研究,2010(7):15-20.

[53]杨春贵.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9-01-13(009).

[54]苏戎安.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反思[J].岭南学刊,2000(5):5-10.

[55]赵曜.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J].前进论坛,2010(7):17.

[56]文山,梁由之.中国共产党的两种马克思主义观[J].中共党史研究,2002(1):3-10.

[57]王心富.略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J].湖北社会科学,2000(1):7-9.

[58]董德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8-10.

[59]谢和平.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6.

[60]赵家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J].教学与研究,2010(8):41-43.

[61]石仲泉.近九十个春秋: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2):8-11.

[62]田心铭.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谈谈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81-84.

[63]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J].党的文献,2009(3):33-38.

A17

A

1671-4970(2012)03-0013-07

2012-02-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KS065);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研究指导项目(2012S JD710005)

杨斌(1967—),男,江苏大丰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学者马克思主义科学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学者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