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生产技术活动 全面提高职工素质

2012-08-15

大庆社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群众性劳动竞赛竞赛

丰 伟

(大庆石化公司保卫处,黑龙江 大庆 163711)

创新生产技术活动 全面提高职工素质

丰 伟

(大庆石化公司保卫处,黑龙江 大庆 163711)

现阶段,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存在劳动竞赛选项不规范、目标不明确、考核不合理等问题,各级工会组织要不断探索劳动竞赛的新形式和新内容,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岗位技能创新为方向,处理好劳动竞赛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劳动竞赛与培养人才的关系,使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与企业发展进步融为一体,以高技能人才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生产技术活动;劳动竞赛;人才培养

多年来,中国石油各企业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的要求,在广大员工中深入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活动,开展争做“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岗”和“创新型班组”等一系列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为鼓励员工学习技能、展示技能、节能减排搭建了广阔平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创新劳动竞赛内容,充分利用这一组织形式,激发广大员工的智慧和潜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认真的思考。

目前,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劳动竞赛选项不规范。有的单位劳动竞赛缺乏缜密的论证,主题不突出不集中,选项主观色彩重,劳动竞赛偏重于形式不重内容,看似轰轰烈烈,实际与基层生产脱节;有的竞赛项目很多,内容却大同小异,没有新意;有的把各种竞赛捆在一起,指标重复交叉,陡增了多个参赛单位、多份参赛项目准备资料及应付检查的负担,这样,使具体组织者也感到茫然,更达不到劳动竞赛应有的效果。要使竞赛选项规范、程序和方法合理,必须慎重的论证,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劳动竞赛目标不准确。有的劳动竞赛目标定得太高,参赛者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达到,自然失去信心。竞赛目标定得太高,就是上层与基层脱节,没有根据基层的现实制定,达不到预期的竞赛效果。员工群众通过竞赛,总是以争取最大效益为目的,期望值越大,积极性越高。因此,在制定竞赛项目时,应根据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情况,结合基层生产的实际,经过一定的程序制定出来;既不给参赛者可望而不可求之感,也不使参赛者唾手可得。竞赛目标应该是鼓励大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动力。

三是劳动竞赛考核不合理。科学合理的考核是使劳动竞赛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有的单位出现了一些“竞赛型”选手。这些选手的特点是把功夫用在学习理论和实际操作上,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际考试,都能拿到好成绩,而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平平,无所用心。就是因为没有日常工作表现的评价考核,使得“竞赛型”选手屡屡获得行业状元,而真正在工作中表现突出、为企业创新创效做出贡献的员工却不能获得此项荣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几年,中国石油各级工会组织在开展劳动竞赛中探索出了不少好形式,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岗位技能创新为方向,逐步实现员工群众的技术技能由体力型、传统型向智能型、人才型、现代型转变,逐步实现以生产为中心同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相结合的转变。各级工会组织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在广大员工中深入开展以学习一门新技术、提出一项新建议、创造一项新成果、推广一项新工艺、刷新一项新纪录、开发一个新产品、探索一项新操作、转化一项科技新成果、攻克一项技术难关、完成一项技术革新为内容的“十个一”创新竞赛活动,形成大家参与、大家创新、大家奉献的竞赛活动氛围,努力使广大员工成为技术精、本领硬、创造力强的知识和技能型的劳动者。要实现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的创新,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群众性生产技术运动在中国石油企业具有悠久历史,但这不能说明各级工会组织已经掌握规律,干起来会很顺手。从组织者角度来讲,应该是越来越难开展。一方面,必须避免套用过去的经验和做法;一方面,又必须以开拓性思路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在竞赛组织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既要吸取过去的成功经验,有的放矢地抓好各项工作,又要突破经验主义的束缚,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不合适的地方一定要改,不科学的内容一定要动。

二是劳动竞赛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同企业的发展相结合是开展劳动竞赛的根本,离开了这个根本,劳动竞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抓住生产重点和关键技术环节开展竞赛活动,把劳动竞赛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生产经营部门联手实施竞赛。例如,大庆石化公司根据炼油结构调整、乙烯改扩建等工程项目的实际,把技能竞赛工作主题确定为“全面升级”。在企业规模内涵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要求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必须与时俱进,着眼于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劳动竞赛与培养人才的关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三个方面:核心市场、核心技术、核心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企业的核心人才。一流的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人才做支撑,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是企业要有一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生产技术运动会作为群众性的岗位练兵和练兵比武,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是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因此,劳动竞赛要与提高员工自身素质相结合,大力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技术进步活动,即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技术比赛等,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企业发展中建功立业。

四是业绩与技能的关系。群众性的生产技术活动,必须明确考试成绩只是手段,而发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目的。只是单纯的“考试型”状元不行,状元等获奖人员必须是劳模型的。要不断创新生产技术运动会管理办法,建立成绩与业绩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坚持“技绩并重”的原则,既要抓好技术技能考试,又要注重日常工作表现与工作业绩考评。建立整体优化,跟踪考核的体制机制,按照上届竞赛结束到本届竞赛开始的时间区间,切合本单位、本专业实际,科学、切实、量化制定选手的工作行为表现和生产工作业绩评价标准。通过建立技术技能与工作业绩有机结合的考评体系,选拔出技艺高超,既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作用又被群众广泛认可的行业状元、技术能手标兵和技术能手。

现阶段,要使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发挥作用、取得实际效果,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确立企业人才的战略地位,以高技能人才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第一,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必须与企业发展进步融为一体。要围绕企业发展进步中的重点、难点开展竞赛活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把解决企业发展的难点,实现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作为重点,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创新技术、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安全生产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激励企业职工瞄准市场,瞄准国内外最先进的经济技术指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实现企业产品、质量、成本、效益、安全的优化升级,通过生产劳动竞赛活动的开展,员工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员工职业技能的提高,增强我市各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第二,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必须满足多元化的需求。顺应用工多元化趋势,竞赛参与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群众性生产技术运动会必须坚持政策基点:无论是谁,无论什么身份,只要参与中国石油生产建设,都应该是提高技术素质的对象。各级工会组织不但要达成共识,而且要更好地推进实施,不仅把所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和劳务合同的人员都纳入竞赛体系,还要把与企业没有劳务关系但有工作关系的人员纳入竞赛体系,做到“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同时,还要搭建多元化展示平台,形成竞赛评价与非竞赛展示齐头并进的格局。通过评选员工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独创”技术、“独有”技能和“独门”绝活,鼓励广大员工钻研岗位技术,练就特长技能。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形式,搭建平台,在成长机遇方面给各类员工提供展示的机会。

第三,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必须以提高员工素质为基础。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目前,我国企业高技术人才相对缺乏,据有关方面统计,高级工仅占技工总数的3.8%,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相差甚远。从中国石油企业看,员工的文化程度虽呈上升趋势,但技术水平却未同步上升,出现了等级结构失衡、技术队伍发展壮大相对滞后的状况。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人才竞争日趋加剧的形势下,组织动员广大员工不断提高岗位技能、提高技术素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为此,我们要把提高广大员工群众职业技能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启发员工增强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员工确立终生学习的新理念,钻研本职业务。大张旗鼓地开展全员、全岗位、全领域的学技练功活动,要充分利用工会的文化教育阵地对员工进行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岗位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岗位练兵、技术比赛活动,鼓励员工在职业技能上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知识经济的挑战,具有过硬的新技术和新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大军。

〔责任编辑:唐喜友〕

F243.5

A

1002-2341(2012)05-0073-02

2012-08-22

丰伟(1966-),男,黑龙江明水人,干事,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群众性劳动竞赛竞赛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数字化治理分析
第三届“中铁六局杯”劳动竞赛启动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群众性冰雪运动的发展
我看竞赛
“群众性养护”体系护路潇湘
创新思维竞赛(3)
航空工业昌飞兴起群众性太极健身热
与时俱进实现五个转变 推动劳动竞赛创新发展
采油企业工会开展劳动竞赛的思路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