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宗无门关》中的教学艺术初探
——读禅悟教之四

2012-08-15李如密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年5期
关键词:南泉公案禅宗

李如密

(南京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7)

《禅宗无门关》中的教学艺术初探
——读禅悟教之四

李如密

(南京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7)

《禅宗无门关》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学艺术思想,主要表现在:壁立千仞,截断众流;转语点拨,立脱野狐;虚构情境,超越两难;断指禁喝,杜绝模仿;随手拈物,即非论名;当机斩猫,顶履暗讽;去粘解缚,不留尾巴;省字续句,以空藏有。

《禅宗无门关》;公案;教学艺术

《禅宗无门关》(又名 《无门关》)是一本公案集,是宋代高僧无门慧开禅师 (1183—1260)“因衲子请益,遂将古人公案作敲门瓦子,随机引导学者,竟而抄录,不觉成集”。①该书由古代48则公案以及无门禅师对每则公案的评述两部分构成,讲述中国古代禅师与门人之间的教学情境,“目的在于消除学者二元的、向外的、概念的、知解的倾向所用的手段,以使他们能够自见自性而开悟”,②全书旨在阐明 “无”之境地,同时强调,悟入应以“无”为 “门”,“无门”即是 “门”,是禅门参学悟性的必读之书。《禅宗无门关》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学艺术思想,本文拟对此做些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壁立千仞,截断众流

《赵州狗子》公案说的是,有学僧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回答: “无!”众所周知,佛教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照理狗子当然就有佛性。学僧所提问题的答案仿佛是现成的,那就是 “有”。然而,赵州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斩钉截铁一个 “无”字,就像千仞绝壁劈面阻断进路,就像万吨水闸一下子截断水流,使学僧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已身陷绝境。“无”乃彻底的否定,等于被判定此路不通。既然此路不通,那就另寻出路,从而获得 “大死一番,绝后复苏”的禅经验。回过头想想,学僧问的问题是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而不是 “人还有佛性也无?”这是否说明在其心中,人、狗尚有差别呢?否则便不会出现人有佛性不疑,狗有佛性则大疑,所以才执着于佛性有无的追问了。因为他一旦开启众生平等的觉悟,很自然就不会再有佛性有无的疑问。

对于这宗公案中的 “无”字,慧开禅师评说道:“莫有要透关底么?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 ‘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继而作颂曰: “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从 《禅宗无门关》中可知:禅宗所谓 “无”,不是与 “有”相对之 “无”,而是 “不涉有无”之“无”。参透一个 “无”字,也就是否定一切相对的概念,如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差别与平等、事与理、凡与圣、是与非等等。③对于这宗公案,慧开禅师本人经过多年苦心参悟之后,说:“老拙亦有一偈举似诸人,不取说道理,若也信得及、举得熟,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④这由二十个字其实就是一个字—— “无”组成的四句偈,在禅宗文献中也算得上一朵奇葩了。

在禅门教学中,能以一个 “无”字因应学僧所问,用强烈的否定性语言打破其思维的妄念,成就了一件流传广布、影响深远的禅宗公案,这是赵州从谂禅师的教学智慧。而于公案中拈出这个 “无”字,并用于指导学僧参禅时反复体会,直至彻悟,这是慧开禅师的教学智慧。慧开禅师说:“只者一个 ‘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透得过者,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厮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尽平生气力,举个 ‘无’字,若不间断,好似法烛,一点便着。”禅宗公案教学的魅力就在于此。

二、转语点拨,立脱野狐

《百丈野狐》公案说的是:百丈和尚凡参次,有一老人,常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师遂问,“面前立者复是何人?”老人云:“诺某甲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某甲对云:‘不落因果!’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遂问: “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云:“某甲已脱野狐身……”在这个公案中,“不落因果”与 “不昧因果”虽只差一字,而境界高下立别。“不落因果”是说悟道的人不受因果的支配,因否定了佛法而使 “某甲”“堕野狐身”;而 “不昧因果”是说悟了道也不能否定因果,因做了一次“否定之否定”而重归佛法,所以才有 “某甲”的“言下大悟”、 “脱野狐身”。可见百丈禅师的 “转语”所起的关键作用。所谓 “转语”,即参禅参到进退维谷处,请人代下一语,以为拨转,而得转身自在,乃至转迷开悟也。一个字的差距,五百世的轮回!所以,慧开禅师感慨道:“不落因果,为甚堕野狐?不昧因果,为甚脱野狐?若向者里着得一只眼,便知得,前百丈赢得,风流五百生!”

由这则公案可见,在学僧参禅过程中,悟道禅师的关键性转语对于学僧来说,起着提升境界的作用。俗话中不是也有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说法吗?“读十年书”的积累固已不少,然不得要领亦是枉然;“一席话”即属转语,在适当的时机触动关键,可使人顿悟。如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所载:“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常言道:“一语惊醒梦中人”,也是说的有时候仅 “一语”,即能使人从梦中 “惊醒”,从而获得一种转身、提升、超越的契机。在教学中,教师一旦发现学生陷入 “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不能自拔,若能在此当口有针对性地善下 “转语”,指点迷津,即可有效地帮助学生转迷开悟,从而进入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作为教师那永远不可取代的价值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三、虚构情境,超越两难

《香严上树》公案说的是,香严智闲禅师说:“如人上树,口衔树枝,手不攀枝,脚不踏枝。树下有人问西来意。不对,即违他所问;若对,又丧身失命。正恁么时,作么生对?”很明显,“如人上树”是人为虚构出来的情境,说明此人本身已陷人生困境。而 “树下有人问西来意”,说明此人面临新挑战的尴尬。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当事人究竟是说,还是不说?成了难解的问题。因为 “说”,会 “丧身失命”;不说,又 “违他所问”。所以,慧开禅师才评论道:“香严真杜撰,恶毒无尽限。哑却衲僧口,通身迸鬼眼。”一个人处在两难境地,往往才能深刻体验并彻底参透禅机。问题是,在提供的选项被明显地推向两端的情况下,难道只有在其中做出选择吗?还有没有其他的选项?需要再进一步突破的是,“说”,一定要用 “口”吗?没有开“口”,就一定是没 “说”吗?清朝雍正年间高僧湛愚老人在 《心灯录》中的回答就别出心裁:客问“口衔树枝时,有人问西来意,请老人答一转语。”曰:“何难也?”遂鸣掌三下。客默然休去。你看,只是脑筋一转,就有解决办法——拍三下手不就完了吗?湛愚老人根本不把嘴、树枝、如来或者问题放在眼里:这些都是圈套,是障眼法。关键还是要在思辨的时候跳出三界外。既然上树用 “口”不用手脚,那么说话为什么一定要用 “口”而不试试手脚呢?这或许是禅宗 “打破语言困境”的又一种选择吧?

虚构一定情境,让学僧处两难选择,这是禅师常用的教学艺术。《倩女离魂》公案说的是,五祖问僧:“倩女离魂,哪个是真底?”倩女离魂系唐代陈玄祐所撰 《离魂记》中的传奇故事:倩女爱慕王宙,随之离家,并生有二子,及王宙返乡,真正的倩女正卧病在床。也就是说,随王宙在外生子的,其实只是倩女的魂魄,故名倩女离魂。后来,其魂与肉体相合,倩女复苏。本来一个妙龄女子,竟然“离魂”成两人,其中一个 “离家生子”,另一个“卧病在床”,这样的传奇故事已属荒诞不经,五祖还要在此虚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追问 “哪个是真的”?这样一来,学僧确实不好直接而简单地选择作答,倘若勉强作答,必入问者预设的思维陷阱。好在故事的结尾交代 “两女既相见,翕然合为一体”,总算回归了生活的真实。要回答好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有超越的思维才可以。就像英语谚语所说:“有些烦恼是我们凭空虚构的,而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去承受。”(Some troubles are made up by ourselves,but we take them as truth.)所以,慧开禅师所给出的参悟提示是:“若向这里悟得真底,便知 ‘出壳入壳,如宿旅舍’。其或未然,切莫乱走。蓦然地水火风一散,如落汤螃蟹七手八脚,那时莫言,不道。”应该说,禅师们为达到教学目的创设虚构情境,并提出犀利的问题,充满着选择的矛盾,其手段是高明的。学僧处于这种情境中,往往思维受到空前的逼仄压迫,激发起超越对立的陡然提升,从而见性开悟。

四、断指禁喝,杜绝模仿

《俱胝竖指》公案说的是:俱胝和尚,凡有诘问,唯举一指。后有童子,因外人问:“和尚说何法要?”童子亦竖指头。胝闻,遂以刃断其指。童子负痛号哭而去。胝复召之,童子回首,胝却竖起指头,童子忽然领悟。在这一公案中,童子 “竖指”乃是对俱胝和尚 “竖指”的简单模仿。俱胝禅师确实竖过指,且 “凡有诘问,唯竖一指”,但应该是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的诘问中,俱胝禅师所举“一指”实际具有不同的 “所指”。但童子虽也如法“竖指”,但却无特定 “所指”。这便是最大的差距。待其指被刃所断,俱胝再竖指头,童子已无指可竖,“忽然领悟”。也就是说,指头没有了,但 “所指”凸显了。相对于指头,“所指”才是最根本的。无论指头有还是没有,它都在那儿。所以,慧开禅师评说道:“俱胝并童子悟处不在指头上。”不是一针见血吗?

在禅门教学中,广泛流传着 “德山棒,临济喝”的说法。棒喝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特教育法,并在帮助学僧参学悟性中显示出不可代替的价值,所谓 “七尺棒头开正眼,一声喝下歇狂心!”然而,盛名之下,也有流弊。如 《碧岩录》载:睦州禅师问僧:“近离甚处?”僧便喝,州云:“老僧被汝一喝。”僧又喝。州云:“三喝四喝后作么生?”僧无语,州便打云:“这掠虚头汉。”可以看出,公案中的这位学僧模仿临济 “喝”了又 “喝”,表面看似已开悟,但终被睦州禅师识破,而只得 “无语”。后来,就连禅门最擅长用 “喝”的临济禅师,也发现了 “喝”的滥用之弊。如 《古尊宿语录》载:师(临济义玄)应机多用喝,会下参徒亦学师喝。师曰:“汝等总学我喝,我今问:有一人从东堂出,一人从西堂出,两人齐喝一声,这里分得宾主么?汝且作么生分?若分不得,以后不得学老僧喝。”⑤可见,正所谓 “模仿不是真道”。真正的禅不可从他而得,也不可拘泥于一招一式、一言一语。须本心领会,则万事皆通。

“俱胝断指”和 “临济禁喝”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提醒学僧 “参须实参,悟须实悟”,因为禅经验的获得具有个体性,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那些见样学样、甚至装模作样的假参悟,终究代替不了根本上的自性觉悟。如此说来,俱胝禅师 “断”的就不仅是童子的指头,更重要的是 “一下子”斩断了童子的妄念,尤其具有教育价值的是后面的 “复招之”,在童子“回首”时再 “竖指”,令其看着自己已没有的 “指头”反思 “指头之外还有什么”?临济禅师 “禁喝”的一席话说得语重心长,虽并未用 “喝”字,却是真真正正的 “当头一喝”,问题问得非常犀利,“这里分得宾主么?汝且作么生分?”这要比真地大喝一声更具有震撼力。其实, “指”的意义并不在“指头”,“喝”的价值也不在 “喝声”。没有悟得自性,模仿 “竖指”有何意义;没有参透禅机,“喝声”再大也是枉然。

五、随手拈物,即非论名

《首山竹篦》公案说的是,首山和尚拈竹篦示众云:“汝等诸人,若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汝诸人且道:唤作什么?”这里说的竹篦,是禅师用以指导参学之人的器具,长约一尺五六寸,竹制。首山和尚要对众学僧说点什么,其时手里正好拿着一个 “竹篦”,就 “随手拈物”借题发挥了。明明手里 “拈”的就是 “竹篦”,它也确被命名为 “竹篦”,现在让你说它是 “什么”,却限定千万不能说是 “竹篦”。这可怎么回答?!更有慧开禅师 “火上浇油”,连连催促:“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有语,不得无语。速道!速道!”可见,背、触皆非,有言、无言都错。两难选择,咄咄逼人而来。世界著名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先生有一套 “即非论”,或可提供一种思路。他认为 “竹篦即非竹篦,是故名竹篦。”竹篦非竹篦这一否定,即无自己无竹篦的三昧境;从这一大死一番的禅定中转出身来,就会产生 “竹篦就是竹篦”的般若的自觉。也就是说,“否定即肯定”(绝对矛盾的自我统一)就是 “即非论”。⑥这是从 《金刚经》受到启示而生发出的一种思考。

《趯倒净瓶》公案说的是:沩山和尚,始在百丈会中充典座,百丈将选大沩主人,乃请同首座,对众下语,出格者可往。百丈遂拈净瓶置地上,设问云:“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首座乃云:“不可唤作木突也。”百丈却问于山,山乃趯倒净瓶而去。百丈笑云:“第一座输却山子也!”因命沩开山。这个公案与上一个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个公案中,百丈禅师 “随手拈物”,借一 “净瓶”勘验沩山。净瓶之所以为净瓶,是因人使用的功能而来,而 “净”之一字,更以价值赋之其身,但净瓶亦可装浊水,则此净瓶又有何净可言,甚且净瓶亦可不为装水之用,所以百丈以 “此物”不得唤作净瓶起问,首座答以不可唤作木桩,一来指物总有其名实间的对应,另外也指不宜再以其他名相框之,但沩山一出,“趯倒净瓶而去”,则是把名相的源头“此物”直接泯除,难怪百丈许之。⑦这是从佛教名相实相论生发出的一种思考。

对于同一事物,哪怕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处于不同禅修阶段的学僧,其意义可能也就不一样。参照青原禅师所说的参禅三境界: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对于上述两公案中的 “竹篦”“净瓶”,是否也可以说,第一种认识是 “竹篦是竹篦,净瓶是净瓶”;第二种认识是 “竹篦不是竹篦,净瓶不是净瓶”;第三种认识是 “竹篦还是竹篦,净瓶还是净瓶”。可见,无论是铃木大拙关于竹篦的 “即非论”,还是沩山禅师的 “趯倒净瓶”,都代表了一种达到第三种认识水平的开悟境界。对于禅师来说,在教学中 “随手拈物”,无论 “竹篦”还是 “净瓶”,皆可成为启发或勘验学僧的手段。所以,在学僧眼里,这些 “竹篦”就不仅是 “竹篦”, “净瓶”也不限于是 “净瓶”,“符号”之下负载着丰富的 “意义”。禅师的这种教学,巧妙借物而不留痕迹,举重若轻又意味深远,堪称高明的教学艺术。

六、当机斩猫,顶履暗讽

《南泉斩猫》是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说的是南泉和尚,因东西两堂争猫儿,乃提起云:“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泉遂斩之。晚,赵州外归,泉举似州,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泉云:“子若在,即救得猫儿!”这个公案较为复杂,首先,东西两堂的学僧 “争”猫儿,说明他们内心深藏的 “欲望”被猫儿诱引出来了,在互不相让中愈加炽烈。其次,南泉禅师看准了东西两堂“争”由 “猫”起,觉得是一次勘验他们的机会,于是便抓住关键,拿猫儿说事:“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言下气氛骤然紧张,尽管南泉只是要他们做选择。结果,却是没有一个说出来,南泉只好斩杀猫儿。应该说,这个结果令人失望。一方面,学僧 “争”猫儿,是 “欲”占有,没想到事与愿违却害了猫儿;另一方面,勘验学僧是南泉初衷,不成想因斩猫犯了戒杀之禁。直到晚上赵州禅师从外面回来,南泉将事情说给他听,赵州竟脱下鞋子顶在头上就走了出去。这种反常颠倒之举,意在暗示学僧之 “争”虽由 “猫”起,但其根在“欲”,说明他们尚未达到 “自性清净”,才有本末倒置之举。同样,也暗讽南泉为勘验学僧,违禁杀生,手段违背了目的,实际上若 “欲”不除,斩猫又有何益?这亦是一种 “颠倒”。所以,南泉对赵州说:“你刚才如果在场,就救了猫儿了。”

对于南泉禅师来说,“斩猫”是个当机立断的事儿。当勘验时机来了,南泉便及时地把握,果断地斩猫,而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雪窦禅师颂曰:“两堂俱是杜禅和,拨动烟尘不奈何。赖得南泉能举令,一刀两断任偏颇。”⑧慧开禅师也称赞南泉 “令不虚行”。对于赵州禅师来说,“顶履”类似当今的所谓行为艺术,将本在脚下的 “履”安于头上,“倒行此令”,于不言中有暗讽。而对于这种暗讽,南泉禅师心领神会,所以称许道: “子若在,即救得猫儿!”南泉禅师以 “斩猫”勘验 “东西两堂”,而他们只是 “无对”,说明开悟尚待时日。南泉失望之余,以同样的 “试题”来 “补考”外归的赵州,却有意外的收获,对于南泉禅师,也算得上是一种莫大的慰藉了!如果我们像有些人,特别是动物保护主义者那样,对于公案中的 “斩猫”行为耿耿于怀,对南泉禅师责以微词的话,可能就会“见猫不见机”,一如公案中东西两堂的 “见猫不见性”,那真的也就堕入本末倒置的怪圈,是否也得接受赵州禅师的 “顶履暗讽”呢?

七、去粘解缚,不留尾巴

《大力量人》公案说的是,松源和尚云:“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既是大力量人,却又抬不起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抬一下脚,对于大力量人来说,本该是多么容易做到的事啊!到底因为什么呢?《牛过窗棂》公案说的是,五祖曰:“譬如水牯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么尾巴过不得?”水牯牛能过窗棂?这完全颠覆了人的常识。竟然 “头、角、四蹄都过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奇迹吗?然而 “过”得又不彻底,剩下个 “尾巴”却被卡住了,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所以慧开禅师的颂曰:“过去堕坑堑,回来却被坏。者些尾巴子,直是甚奇怪!”其实这个公案源于 《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该经讲述有一次一个国王 “梦见有一大象从窗牖出,身虽得出尾为窗碍。”它喻指求悟之人 “弃舍眷属出家学道,虽出家已,心犹贪著名利俗事不能解脱。”

松原和尚和五祖的这两个问题,启示参学者:去粘解缚,彻底 “放下”,大力量人就能随意 “抬脚”,水牯牛便能不留 “尾巴”。因为大力量人之所以 “抬脚不起”,乃是因为有了纠缠不清的限制因素,尤其是来自主观自性的迷失,更是从根本上起着 “拉后腿”的作用。所谓 “循规守矩,无绳自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而水牯牛的 “尾巴”,更是一种深刻的隐喻,那些世俗的名利牵连,终究是对参禅开悟者的拖累,若不能毅然斩断,必定成为无法解脱的 “尾巴”。所谓 “不能舍就不能得”,便是一语中的的警示。所以,在禅宗看来,人生就是用减法,一旦 “放下,放下,再放下”,就能顿现“清净自性”,豁然开悟,进入自在之境。禅师们有针对性地引导学僧认清并解除那些束缚着自性、影响开悟的主客观因素,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解放。

八、省字续句,以空藏有

禅门教学似乎有着善于 “以空藏有”的传统。如 《古尊宿语录》卷二十一载,法演禅师偈云:“人之性命事,第一须是○。欲得成此○,先须防于○。若是真○人,○○。”粗看有点莫名其妙,细读则倍觉奥秘无穷。按照吴言生教授的解读,这首偈子的意思是:人要求得安身立命处,最重要的就是空,即心境荡涤情尘意垢后的空明、宁静,因此第一步必须○。但○并不在于封闭自己,而要显示开放的特性,它意味着对外物不失本性的澄明感应。所以要成就此○,还须防止枯木寒灰般的○。前一个○,是生机洋溢的澄明心境,是真空、妙有;后一个○,则是枯木死灰、窒息生命的顽空、断空,乃参禅之大忌。“若是真○人,○○。”达到了○之后,必须连○也○掉,否则,有了○的心念,又谈什么○?○掉○之后的○,才是真正的○,它是圆满的表征,也是一切可能性的渊薮。⑨这一个又一个的 “○”,实在比汉字 “空”更形象有趣,有丰富内涵,却没有 “确定的”含义,就像庐山借云雾 “藏”起自己的真面目,反倒更加引人参悟、深入体验。

在 《禅宗无门关》中,慧开禅师有两首颂也深得禅门 “以空藏有”的精髓,读来格外有意思。一是在 《非心非佛》公案中有一颂,曰:“路逢剑客需呈,不遇诗人莫献。逢人且说三分,未可全施一片。”仔细推敲,发现颂中的每一句似乎都省去了一个字,分别是 “剑”、“诗”、“话”、“心”。补足这些字,其 “颂”便显得完整了:“路逢剑客需呈剑,不遇诗人莫献诗。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施一片心。”作者省去,而由读者补足,被有意省去的 “剑”、“诗”、“话”、“心”等字,反倒有了强化的效果。如果再仔细琢磨,颂中每一句都别有意味。“路逢剑客需呈 (剑)”是说禅机若两刃相交,须坦然面对不能逃避;“不遇诗人莫献 (诗)”是说禅经验交流须看对象,否则难有共鸣;“逢人且说三分 (话)”是说禅语不可 “说破”,让他自悟其余七分;“未可全施一片 (心)”是说若是 “老婆心切”,其实两不相宜。二是在 《大力量人》公案中有一颂,曰:“抬脚踏翻香水海,低头俯视四禅天。一个浑身无处着,请续一句!”等于是一首未完成的颂,而且是有意未完成的。前三句已成功勾勒出一个 “大力量人”的形象,到了关键的第四句,便是慧开禅师 “不说”了,而是留个空白,“请续一句”,意思是请其听法弟子,参禅之人,乃至所有读者补上一句 (因颂通常皆有四句),以为考验也。看上去像是文字游戏,令人会心一笑,但若真的要续好一句,也诚非易事,除非参透公案、偶得妙语,才能做到合体契意、天衣无缝。如果学僧为“续一句”,而 “昼夜提撕”、 “久久纯熟”,终于“得大自在”,这正是慧开 “以空藏有”教学艺术所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受此启示,我们在今天的教学中亦应从理论上重视 “以空藏有”的价值,从实践上掌握“布空设白”的妙手高着。国际著名设计大师原研哉就认为,“空白”是一种 “有力能量”,在他看来“空并不意味着 ‘什么都没有’或 ‘零能量’。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它指的是一种状态,或 ‘机前’,即生手之意:将来是会被内容填满的。在这一假设基础上,使用白即能形成沟通的一种有力能量。”⑩我们如果将这种 “有力能量”引入教学,是否会为教学增魅,从而受到学生欢迎呢?究竟怎样才能有效地通过 “布空设白”,达到 “以空藏有”呢?这或许也可以成为现代教学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吧。

[注释]

① 慧开.禅宗无门关 [M].大正藏,第48册,2005.

② 李普士.禅的故事 [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出版前言2.

③ 李明权.佛学典故汇释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231.

④ 无门慧开禅师语录 [M].卍续藏,第69册,1355.

⑤ 赜藏主.古尊宿语录 [M].北京:中华书局,1994.81.

⑥ 秋月龙珉.禅海珍言 [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247.

⑦ 林谷芳.画禅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58.

⑧ 弘学,等.圆悟克勤禅师——碧岩录·心要·语录[M].成都:巴蜀书社,2006.144.

⑨ 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 [M].北京:中华书局,2001.235.

⑩ 原研哉.白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9.

A Ten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Art of Teaching in “Chan without Knack”——A Series Study on Chan (4)

LI Ru-mi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rricular and Teaching,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7,PRC)

“Zen without Knack”is very rich in teaching art and teaching thoughts,mainly:act like a steep cliff that blocks all rivers;get enlightened using different words;escape right away from the fox in the wild;surpass the dilemma by fictionalizing situations,keep from imitation by cutting fingers and stopping shouts;take things randomly,without talking about the NAME;kill the cat without hesitation,wear a hat to express satire;get out of the sticky and the bound,without leaving the tail;hold the BEING with the void,by omitting words and linking sentences.

“Zen without Knack”;controversial issue;teaching art

G 424;B 94

A

1674-5779(2012)05-0048-06

2012-07-23

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DAA080039)研究成果之一

李如密 (1964—),男,山东费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任编辑苏二利/校对舒澍)

猜你喜欢

南泉公案禅宗
禅宗软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何必言谢
中国公案小说
“心”的传扬——从南泉斩猫看胡安国与南泉心论的异同
三尺公案”的由来
歪写数学史:绝代双骄和数学史上最大公案
从慧能到南泉: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怎样打造禅宗文化大品牌——对湖北黄冈禅宗文化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