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运动队建设情况分析研究
2012-08-15林楠楠
林楠楠
(东北石油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普通高校运动队建设情况分析研究
林楠楠
(东北石油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的体育运动队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国内高校专业运动队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提出建议,以期能够使普通高校的运动队建设良性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普通高校;运动队;建设
1987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工作通知》,从那时起,各个高校开始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并对其进行培养,这种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这些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来带动学校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从这个时候起,我国高等学府专业体育运动队如雨后春笋一般开始出现.
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专业体育运动队的建设的模式基本趋于成熟,而且在世界上的一些大型的比赛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代表国家和自己的学校进行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从某种意义上来分析,高校运动队给国家和高等学校这个群体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长达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负面影响,如何更好的去引导高校体育专业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则是新时期国家各级教育部门的主要任务所在.本文以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专业运动队为研究对象,找出运动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其今后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1 普通高校运动队建设的目标分析
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首先是要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有学者指出,高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明确针对奥运争光战略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其职能主要是根据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运行周期,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国际一流运动员[1].而大多数普通高校建立的非高水平运动队最主要的目标是为自己学校能够在省、市级别的大学生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学校增光,提高学校知名度.我国高校运动队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一定意义上的积极作用,但整体上对于社会和国家体育的影响力较小,只有一小部分高校有真正能参加高水平的大学生联赛的运动队[2].
2 普通高校运动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思想方面
新时期之下,对于高校运动队建设本质的认识应有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运动队建设的本质已经开始慢慢由以比赛为目的转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大多数的运动队在建设过程中仍然以比赛为根本,以运动成绩为衡量标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没有真正的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出路做准备,忽视了运动队的多元化文化功能的重要性.
2.2 人的方面
首先对于队员来说,普通高校运动队的队员主要有两个来源途径,一是体育特长生,二是具备较好运动素质的普通学生.这两者存在的问题正好是相反的,特长生存在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的问题,而普通大学生则存在运动水平较低的状况.如何解决好两者存在的问题,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走体教结合之路.
教练员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一只运动队的成绩好坏,教练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普通高校运动队的教练员是承担一定教学任务的专职体育教师,不可否认,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但是体育训练方面和运动队管理方面的经验比较缺乏.管理体制的混乱和管理水平的低下是很常见的现象,特别是现代管理思想理论的不足,以及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的滞后.要想使运动队取得好成绩,这一方面的问题必须要解决,例如说可以送教练员去培训和深造.
2.3 硬件设施方面
硬件设施是影响运动队成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可以说,长期以来高校积累了一定的开展竞技体育训练所需的体育场地以及设施,但是由于学校的不重视等种种因素,很多高校场地器材陈旧、落后,设施不全,管理维护跟不上,训练投入的经费也较少,因此难以吸引优秀体育人才,甚至影响到日常训练,使教练和队员的积极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国家、省、市和高校有关部门对此问题应予以重视.
2.4 项目布局方面
绝大多数高校运动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在运动项目种类分配上并不均衡,运动项目主要集中在田径、投掷、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上,其他的项目如游泳、网球、橄榄球、棒球等项目则涉及的非常少.当然,这也与我国总体运动项目的普及有关.
2.5 比赛数量偏少
现代训练中要求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比赛的次数要逐渐增多,因为较多的比赛对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赛数量偏少就无法保障队员通过比赛来提高自己的比赛经验和竞技状态.另外,从全国范围内来分析,单项体育赛事过于单调,只是在比较大众化的像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上比赛稍多,而且比赛的组织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和模式,有时会出现很长时间的间断.
3 对策和建议
3.1 确定准确的发展定位
随着国家对于体育的发展目标的改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应该包含两个功能,第一,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要实现全面化,真正的实现体教结合路线.第二,能够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文化的发展,通过学校体育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来带动整个学校的体育氛围.
3.2 科学设置运动项目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一个原则是要和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步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运动队的发展得以长期的运行.首先,要以我国的优势项目为带动来重新设置高校运动队的项目分部;其次,利用当地的群众资源更加切合实际的进行运动队的建设,保障运动队在当地能够有更好的知名度和发展前景[3].
3.3 引入竞争机制
高校高水平运动对建设应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竞争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水平运动队之间的外部竞争机制,二是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内部的竞争.全国高水平运动对的竞争机制应该由教育部主管机构制定并实施,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内部竞争机制由学校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实施.
3.4 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实现资源整合与科研训练相互促进
高校是科研的场所,各级部门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一优势,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另外,还要加强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承受负荷等相关指标的监控,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预防和减少伤病的发生,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第三,还要在教学、科研、管理、竞技和师资建设等诸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真正地成为体育专业的创新者和研究者.
3.5 打造优良体育氛围,实现运动竞技和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双赢的良性循环
学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而优良的校园体育文化同样能为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鼓舞军心的推动作用.因此,在高校运动队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特殊文化氛围,围绕运动队建设及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开展工作,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运动竞技水平.利用参赛、办赛、观赛等时机,对运动员进行锻炼提高,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达到两者的互动和双赢.可以通过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开办裁判员培训班、利用板报、橱窗、校园网进行体育知识、理论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可举办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体育摄影比赛、评选优秀运动员以及邀请高水平运动队来校表演等.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
3.6 积极开拓新途径,尝试新办法
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应该积极开拓新途径,尝试新办法,以促进运动队建设的良性发展.例如,有学者建议,高校运动队训练应进入体育课堂教学.普通高校除了有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235所)以外,其它高校(2060所)运动队训练还基本处于一种旧的模式,即利用课余训练时间或在赛前进行一些较短时间的集训.某高校尝试体育运动队与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经过三年实践,不仅该高校运动队水平大幅度提高,还营造了整个校园关心体育,重视体育的良好风气[4].当然,每个学校具体情况不同,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
4 小结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会不断地趋向于合理,当竞技体育不再是人们所追求的根本,健康成为生活的主题时,学校体育也将会寻求转型和突破.高校体育专业运动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并繁重的任务,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协同努力,并通过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来寻求一个更加科学、长期和合理的发展模式.
〔1〕陈雷.高校运动队的科学化管理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3):119-121.
〔2〕郑祥荣.中美高校运动队培养理念的教育价值比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专刊,199-201.
〔3〕宋高晴.河南普通高校运动队训练存在主要问题与引起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4(5):43-45.
〔4〕徐志平,任士春.高校运动队训练进入体育课堂教学的价值评价[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1):77-79.
G807.4
A
1673-260X(2012)05-01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