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2-08-15魏巍钱威

对外经贸 2012年12期
关键词:应用型毕业生人才

魏巍钱威

(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近年来,我国各地人才市场陆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一方面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又招聘不到满意的毕业生。一些观点认为,此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部分企业对人才的过度消费分不开,即部分企业忽视自身实际需求,过分要求毕业生的学历和实践经验,从而使得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就业难”与“招聘难”现象的同时出现,更大程度上与毕业生自身能力的欠缺有很大关系,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错位,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各高等院校,应构建更加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等院校的不同定位,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研究型人才,此类院校以清华、北大等为代表;第二类是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主要培养各领域、各行业、各层次的专门人才及管理干部,如律师、教师、工程师、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此类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我国70%以上的高等院校均属于此类院校;第三类是职业技能型高等院校,主要培养在生产、管理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第二类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这些院校而言,搞清楚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对于高校自身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应用型人才的界定及特征

应用型人才,是指遵循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这类人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上从事策划、设计、管理、操作等工作的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在社会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在工业化进程中.此类人才非常紧缺。

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更突出“应用”。在知识结构方面,应用型人才强调一专多能,除了要学习、积累起深厚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形成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在能力结构方面,应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形成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结构;在素质方面,应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非专业素养,诸如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

二、地方高校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新目标。然而,用这些目标来审视我国高等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矛盾。

1.培养目标与教学机制之间的矛盾

我国高校现行教学机制基本是固定的,学生必须在固定的时间段内接受教育,不可以提前也不可以拖后,学习计量以学年制为基础,这种计算方法相对比较笼统,难以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估;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以知识的记忆为主要标准,缺乏对知识应用层面的考核,在这种考核方式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缺乏对于提升知识应用能力方面的动力。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求新、求变、求进取的精神,进入社会后往往很难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

2.培养目标与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学手段的设计方面存在着形式单一的问题。教学场所仅局限于学校课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安排上,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而主要采取“一刀切”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师生之间互动和沟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对被动,导致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单纯地吸收老师所提供的知识体系。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3.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矛盾

多年来,我国高校大多注重“专才型”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设置上采取了专业细分的做法,导致高校教育中专业设置过窄的现象十分普遍。虽然近十年来,我国通过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逐步缩减了本科专业目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设置过窄的弊端,但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体系之间的深层次的矛盾仍然存在,解决这些矛盾仍然是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构建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的专业结构体系

构建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应突破精英化教育的传统观念,以经济社会的动态需求为导向,针对地方经济以及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2009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就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省经济的影响,提出实施“八大经济区”发展战略和“十大工程”重点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省内高校应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八大经济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以满足“十大工程”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把高校的科研和人力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2.构建以职业适应性为目的,以应用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中,应强化对专业工作的适应性,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平台,形成关联学科和专业技能的协调发展。在课程设置层面,应针对性地研究目标岗位的从业技能需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适度设置基础理论教学,围绕岗位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关联学科课程设置,强化专业课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毕业生具有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职业素质较高等特点。

3.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较强的应用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无论是理论应用还是技能应用,都离不开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根据与众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访谈发现,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明显出现理论知识强于动手能力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与近几年的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机会分不开。对此,可考虑从两方面加以解决:一是构建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实训教材、构建课程资料库,保证实训课程是基于企业真实的工作内容;二是进一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提高自有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聘请企业管理者定期开展案例分析,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之中,通过参与项目的实践提高学生对企业工作的感知。

4.因材施教,构建个性化的素质拓展体系

学习兴趣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让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能够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并把个人专业兴趣与社会需要结合,将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选修或辅修相关专业课程;同时,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从学生自身的性格、特长等因素出发,帮助学生确定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构建个性化的素质拓展体系。

[1]许志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2]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猜你喜欢

应用型毕业生人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