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经验研究
2012-08-15范建飞
范建飞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加速融合,2011年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但相对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还有很大差距,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旧的经济、金融体系安排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阻碍,因此改革当前世界金融体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将追溯当前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历程,总结其货币国际化经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多的经验支持。
一、美元国际化历程
(一)美元经济基础的建立
18世纪中叶的美国还是大英帝国的北美殖民地,经济政治等方面受其严格控制,独立战争与宪政时期后,北美殖民地经济才发生根本性变革。美国独立战争后构建的独特宪政秩序为日后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日后美元国际化和美元称霸奠定了制度基础。美国南北战争使战后,其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形成,金融市场也因战争筹措经费等原因而繁荣起来,各项金融改革也都在此期间完成。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最初美国设计的相对合理的政治制度,使其教育、科技和生产方式都加速改革,美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1870年后,美国人均实际收入和生产率已经超过西欧,并至今一直保持领先。经济实力的提高加快了美元向国际货币转化的速度,但英镑此时仍是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货币。
(二)金本位制与英镑的衰落
18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使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在大约一个世纪内维持了金本位制,同时通过其在海外的扩张,建立了国内和殖民地之间相关联的货币体系。英国的繁荣和强大使其他国家纷纷效仿,由于大部分国家和英国有经济往来时都需要从实行金本位的英国筹措资金,实行金本位无疑能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参战国均实行黄金禁运,并停止了纸币兑换黄金,此时国际金本位制实际上已经解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时的欧洲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英帝国开始走向衰落,美日等国家经济崛起,世界格局开始发生变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商业与金融领域的领导者,但是美国国外金融与商业之间的关系配合不够紧密,未能在国际货币体系发挥主导作用。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英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削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本土远离战场免受战争破坏,并且作为英法等交战国的物资供给者获取了大量财富。相关数据显示,欧洲将其在美国投资的一半以上及30亿美元有价证券转手给美国以换取武器和其他消费品。截至1948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6%,对外贸易占世界的1/3,黄金储备占世界的3/4,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二战临近结束时,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重建,以结束当时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的混乱状况。凭借着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美国建立了“双挂钩”体系,即美元和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其他国家的货币和美元挂钩的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度,至此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获得了国际货币的地位。
二、欧元国际化历程
(一)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损失惨重,彻底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和苏联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此时西欧大多数国家已经认识到联合的必要性,但长期的分裂和冲突使彼此间存在着很深的猜忌和芥蒂。
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苏的冷战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等说过:“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发生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950年欧洲支付同盟成立,标志着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开端,同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日尔·舒曼提出,将法德两国的整个煤、铁、钢的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领导之下,而这个机构也对其他欧洲国家敞开。“舒曼计划”一经提出,立即得到西德政府的支持,并得到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的响应。1951年4月18日,6国外长在巴黎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巴黎条约》),决定建立煤炭和钢铁的共同市场,取消几国间关税,调整运费和价格,对生产进行共同干预。1952年7月25日,《巴黎条约》正式生效,“欧洲煤钢共同体”宣告成立,促使法德和解,成为实现欧洲联合的重要步骤。
1957年3月25日,6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
1958年欧共体各国签署了欧洲货币协定以代替欧洲支付同盟。1965年4月8日,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二)从欧共体到欧盟的转变
1991年12月9日至10日,第46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于1992年2月7日正式签署,该条约的签订,是欧洲共同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以前欧洲货币一体化建设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为取得欧洲货币一体化建设最高目标——货币联盟的新启动,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它的签署标志着欧盟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95年12月15日至16日,欧洲联盟15国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会议上确定单一货币的名称为“欧元”(Euro),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2002年1月1日正式进入流通领域,从此欧盟成员国的政府预算,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财务活动、国家债务等都以欧元这单一货币结算。
2002年1月1日,欧元开始发行,在欧元区12个成员国家(比利时、德国、希腊、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芬兰、葡萄牙、奥地利、荷兰、卢森堡)中成为惟一的法定货币。
三、日元国际化历程
(一)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与日元国际化的初级阶段(1964年至7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了贸易和资本交易的自由化,1969年成为净债权国。随着日本经济地位的迅速上升,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更重要的角色。同时期的越战动摇了美元的地位,1964年日本成为IMF第八个成员国后,日元国际化进程正式开始。但此时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本不允许日元有所作为,但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3年崩溃后,黄金与美元脱钩造成需要多元化国际储备的现实,日元开始真正登上历史舞台。1973年,日本开始发行日元债券,推进日元国际化,一些国家开始将日元纳入外汇储备,过去全部以美元计价的贸易开始部分使用日元计价。
这个阶段的日元国际化动力并不十分强劲,由于日本特殊的政策性金融体制,日本政府担心过度的日元国际化会削弱政府对国内经济的调控能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经济的不稳定。
(二)日元国际化的加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1980年12月,日本政府修改了《外汇及对外贸易管理法》,从“原则上禁止”修改为“原则上自由”使用日元,取消外汇管制和对外汇贷款的限制,经常项目基本上实现了可兑换,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也由原则上限制兑换过渡为原则上开放管制。至此,金融机构的外汇交易原则上实现了自由化。1984年5月,日本财务省发表《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解除了对欧洲日元可转向定期存款的禁令,1985年外汇审议局发表了《关于日元的国际化》等一系列重要的官方文件,1986年12月1日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开始营业,日元国际化取得重大进展,日本开放金融市场,取消外资流出限制,采取了一系列“欧洲日元”交易自由化的措施,掀起了一次日元国际化的高潮。
这一阶段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增强,日本在世界舞台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日元国际化在日本政府推动下较为顺利地推进。
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五国财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签署“广场协议”,旨在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促使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有序贬值。协议达成后日元拉开了不断升值的序幕,国内资产泡沫不断积累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破灭,随后的十年日元国际化出现了停滞和倒退。
(三)战略转化阶段(1997年至今)
日本的“AMF”(亚洲货币基金)设想。日本提出以日本为中心组建向危机国家和地区提供金融支援的“AMF”构想,计划将其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智能机构的补充,以应对亚洲地区的货币危机,但这一构想因IMF和美国的强烈反对而流产。
1996年,日本首次提出金融大爆炸计划,目标锁定在2001年前将东京建设成为与纽约和伦敦并驾齐驱的国际金融中心。
1998年4月,日本比较彻底地修订了《外汇及对外贸易管理法》,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创造一个促进自由跨国贸易的环境。资本项目更加自由化,促进了日元国际化。
1998年10月,日本政府进行了“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新行动”,提出向危机国家和地区提供300亿美元资金援助的“新宫泽构想”。150亿美元用于亚洲国家恢复其经济的中长期财政需求,另外150亿则用于支持这些国家在经济改革中的紧急资本需要。此举意在扩大日本在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力,为日元区域化做铺垫。
1999年11月,东盟与中、日、韩三国首脑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非正式会议,并发表联合声明,指出在东亚地区建立共同市场和使用单一货币史可能性。2000年5月,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的财政部长在泰国清迈举行会议,就东亚地区的货币金融合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签署了《清迈协议》(Chiang Mai Initiative,CMI),日元同各国建立互换网络和回购协议,日元区域化进一步推进。
四、比较分析与启示
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主要依赖全球性汇率制度安排,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世界政治、经济实力失衡的产物。美国经济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获得飞速发展,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易总量和黄金储备都位居世界第一,此时作为美国金融中心的华尔街也是全球规模最大、效率最高、技术最先进的金融中心,美国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格局变化的机会,成就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然而美元国际化路径对我国没有可操作性,因为世界格局至少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中国也不具备当时美国那样的相对实力去主宰世界货币体系,因此应借鉴当时美国所具备的能够促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和维持世界货币地位的因素。
欧元成为世界货币是欧盟各国让渡货币主权而进行的区域性制度安排的结果。在欧元出现前,德国马克是硬通货币,但以货币国际化指标衡量,其国际使用程度远低于美元。欧元的诞生不仅为“最优货币区”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经验模式。当欧盟上升为货币联盟时,其经济总量、对外贸易总量等都可以与美国相媲美,欧元自然成为美元在国际上最强劲的对手,但由于货币惯性,美元仍占很大优势。欧元的国际化路径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随着东盟的不断发展,中、韩等国的与其合作将不断发展和深化,亚洲货币一体化也存在可能性。
日元国际化最明显的特点是由政府主导、政策大力推动下完成的,这一点与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状况颇为相似,但不同的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强大支配力和日美间存在特殊的关系,而人民币似乎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独立性。日本虽然凭借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总量成为世界强国,但其贸易结构不尽合理,过分依赖美国消费市场,进而受美元汇率的影响非常大,汇率的稳定对日元国际化起决定性作用。另外,日本在国内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以政府主导的形式快速推进日元国际化,资本项目过快开放,在汇率非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国内货币政策容易失效。应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按照目标明确、详细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使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相互促进。
[1]何帆,李靖.美元国际化的路径、经验和教训[J].社会科学战线,2005(1):266 -272.
[2]李卓.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陈辉.日元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J].新金融,2005(8):6-9.
[5]巴里·艾肯格林.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