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方特色优势,灵活讲授《中国古代陶瓷》之“辽金陶瓷”
2012-08-15张少珊
张少珊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发挥地方特色优势,灵活讲授《中国古代陶瓷》之“辽金陶瓷”
张少珊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内蒙古赤峰市是辽代故地,金代统治区,现在的赤峰地区留有众多的历史遗存.契丹辽研究又是我校特色之一.《中国古代陶瓷》课程“辽金陶瓷”部分,在授课中结合内蒙古和赤峰市本地区的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学相长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地方特色;本地资源;辽金陶瓷
《中国古代陶瓷》是考古学专业的选修课,课程内容为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明清时期中国陶瓷史的发展过程,与之相应的陶瓷器的原料、产地、器型、制作工艺、装烧方法、贸易交流等.“辽金陶瓷”讲授颇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辽金时期的陶瓷发展情况和陶瓷的特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辽金陶瓷的相关知识点以及不同陶瓷产品的艺术特点、掌握陶瓷发展主要时期的特征及表现等基本知识,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课程讲授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标本观摩、实地参观、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赤峰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全面、立体的对辽金时期的陶瓷器进行学习和了解,对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用很大的益处,同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 “辽金陶瓷”的课程介绍
宋代是我国陶瓷烧造大放异彩的时代.与宋代同时,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与中央政权的对峙与战争中,各民族的文化也得以交流,辽金陶瓷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充分表现.辽金陶瓷在接受了汉族的中原文化,在此基础上发挥本民族的创造能力,从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辽代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在辽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辽代统治者摆脱了单纯游牧经济的局限,农耕与游牧并存.在辽代的社会生产中,手工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而陶瓷生产又是辽代手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太祖阿保机时期,即有中原制瓷工匠流入辽地.太宗耶律德光时期,一方面以相对和平的有利环境吸引中原汉人进入辽地,一方面通过与中原王朝战争的方式掠夺大量人口,使大批具有精巧技艺的工匠进入辽地,其中包括拥有制造陶瓷技术的人.辽代统治者把这些具有制造陶瓷器技术专长的人安排在适合陶瓷器生产的地区,建立窑场,进行陶瓷器生产,辽代本土制瓷业就此发展起来.
辽代陶瓷粗犷豪放,线条硬朗,刻划生动.从所烧造的瓷器看,中原地区的烧造传统加之民族特色构成了我们今天称之为“辽瓷”的陶瓷体系.辽代陶瓷器的主要品种有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陶瓷器的造型可以分为汉式与契丹式两类.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器物如鸡冠壶、凤首瓶、鸡腿坛、摩羯壶等.辽代瓷窑主要有林东上京窑、林东南山窑、赤峰缸瓦窑、辽阳冮官屯窑、北京门头沟的龙泉务窑等.
金是继辽以后,在我国北方建立的以女真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在相继灭亡了辽和北宋政权的同时,北宋中原地区以及辽的瓷器烧造工艺大多被其继承,并有所创新和发展,女真政权入主中原以后,陶瓷装饰在继承北宋一些名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特点.辽代常见的鸡冠壶在金代基本不见,开始流行系流壶、系耳罐.在装烧工艺上,普遍采用了砂圈叠烧法.印或刻的缠枝、折枝牡丹等花卉纹饰大量流行.
有关辽金陶瓷的具体内容主要从胎、釉、产品种类和造型、装饰技法、装烧方法等几个方面叙述,已期达到全面、立体的讲解效果.
2 课程讲授分析
2.1 导入:辽金时期历史情况
这一环节是“辽金陶瓷”讲授的引子,作为辽金陶瓷产生、发展的背景.通过学生回顾了解辽金时期的历史,知道辽金时期的陶瓷是在宋、辽、金并立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产物,同时让学生加深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辽金历史是中国古代史的一部分,所以这一节的内容通过启发式教学讲授,由教师提示辽金的建立、与宋代的关系、三者的交往和文化交流.让学生多想(回顾学过的历史)、多说(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多分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2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与特点
内蒙古赤峰市是辽金时期重要的统治区,特别是辽代,赤峰是辽代的龙兴之地,留有众多的历史遗物和历史遗迹;而且赤峰学院北方民族研究所陈列室、赤峰市博物馆都存有大量的辽金文物;辽金时期重要的陶瓷器烧造场所——缸瓦窑就在赤峰市西南,这些有利的资源条件对于学生学习“辽金陶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步:课堂上,在理论讲授了辽金陶瓷的特点之后,将辽金时期的陶瓷残片(标本)交给学生认真观摩,同时指导学生注意两个方面:
从标本的胎质看:区分粗胎和细胎.粗胎胎质较粗,近灰白色或黄白色;细胎经过反复淘洗,近灰白或白色.
从标本的釉色看:简单划分为单色釉和多色釉.单色釉包括白釉、黑釉、酱色釉、黄釉、绿釉等.多色釉包括双色釉和三彩.白釉多呈灰白或黄白色.
这样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对辽金陶瓷获得初步的认识,即从胎质和釉色方面进行辨别.
第二步:带领学生参观赤峰学院北方民族研究所陈列室、赤峰市博物馆.
在这一环节,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即考虑了陈列室、博物馆的空间容量问题,又可以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对展品参观的认识和感受.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不同学生的爱好和特点,一对一的讲解,重要的是通过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逐个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教学相长.在讲解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从陶瓷的产品种类和造型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效仿中原器物烧制的日用陶瓷器,如杯、碗、盘、碟等器物;一类是保持北方少数民族风格、具有契丹民族风格特点的陶瓷器,如辽代鸡冠壶、鸡腿坛(瓶)、摩羯壶等;金代则多是辽的延续.大致包括日用器、明器、小器物类、建筑材料等几种类型.
从陶瓷的装饰技法看:刻划花、印花、剔粉雕花、剔雕填黑、模印、堆塑等技法均有.
第三步:参观辽金陶瓷的烧造场所——缸瓦窑
缸瓦窑窑址位于赤峰市西南的缸瓦窑村.辽代本土的制瓷业多集中在辽代政治经济中心及周边地区,以辽五京地区为多.赤峰市缸瓦窑即是辽代中京地区的主要窑场,也是我国北方迄今已知辽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窑址,也是烧造时间最长、瓷器种类繁多、产品质量较好的瓷窑.1996年,缸瓦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窑历经辽金,烧造时间较长.
在指导学生参观的同时,注意陶瓷器的装烧方法.辽代窑室为马蹄形馒头窑,直径大者10米,小者3米左右.金代个体向大发展.烧造方法辽代有直接装烧法和匣钵装烧法、覆烧法.金代继续使用直接装烧法,前期细白瓷器还有沙粒支垫叠烧法;晚期改用沙圈叠烧技术以及套烧和扣烧法.烧造工具有匣钵、支烧具、间隔具.
通过观摩标本、带学生参观陈列馆和博物馆及陶瓷的烧造场所,既丰富了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又让学生对辽金陶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步:回到课堂上,让学生总结知识点.
运用幻灯片、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回顾以上所学所见所闻,同时就以下问题进行总结.一、辽代陶瓷的特点及代表器物;二、缸瓦窑陶瓷的烧造特点;三、金代陶瓷的烧造特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运用网络,把辽金陶瓷的新发现、考古资讯和研究动态介绍给学生们,以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与最新科研成果.
3 运用地方特色资源灵活教学的优势所在
《中国古代陶瓷》“辽金陶瓷”一章授课过程的思路是:发挥地方特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利用多种方法教学,结合地方资源的优势在于:
3.1 注重地方资源,展示地方特色
内蒙古地区是辽金时期的重要统治区,赤峰地区是辽金遗物遗存蕴含丰富的地区,有着优厚的辽金历史文物和遗存资源,我校的北方民族陈列馆、赤峰市博物馆都是这一时期文物的重要陈列地点,同时还有许多辽金时期的考古发掘地点,这些都是进行“辽金陶瓷”一章课程讲授的重要资源,挖掘这些地方资源,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为“辽金陶瓷”的课程讲授来做辅助,即丰富了实践教学,又展示了内蒙古、赤峰市的地方特色,这是课程讲授的优势所在之一.
3.2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一开始,以学生熟悉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前提把学生带进课堂,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亲切感,对所学知识存在着较强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心理上喜欢学、愿意学,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知识的获取中;而参观陈列馆、博物馆、实地考察缸瓦窑等方式的运用,即展示了赤峰地区的地方特色,又加强了学生对辽金陶瓷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更是调动了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注重实践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理论与实践并重,让学生主动去了解教学知识点,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重视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培养他们的地方文化情结,使本地学生更加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家乡,外地学子也能帮助宣传本地的文化品牌,为促进当地的发展作出贡献,使教学目的的有效性得到扩展.
3.4 发挥学生潜能,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觉的,对所学到的知识不仅仅起到“储藏室”的作用,还根据自己的已有观念对知识及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分析、比对,从而形成了各自具有不同特点的理解.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达到立体效果,在教学中运用的多种手段就有利的促使了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之后再形成自己的认识.在参观学习中,实行小组讲授,一对一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的认识说出来,各抒己见,大家共同探讨,这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挥地方特色优势,灵活讲授《中国古代陶瓷》之“辽金陶瓷”,这既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地方性和实践性结合的教学资源整合模式,又是一种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主的教学模式,挖掘和拓展相关地方优势与特色的教学手段.这种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对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都意义重大.
G642.421
A
1673-260X(2012)03-02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