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城市带体育院系“校企合作”的现状与模式初探

2012-08-15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皖江运动队院系

宣 暄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皖江城市带体育院系“校企合作”的现状与模式初探

宣 暄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通过深入了解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相关迁入的企业在体育方面的需求,并结合皖江城市带高校体育院系的实际情况,探讨高校体育院系与这些相关迁入企业开展合作的具体模式,使皖江城市带高校体育院系的人才和科研力量能为企业的文化和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也给高校体育院系注入发展资金和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

皖江城市带;校企合作;体育院系

根据国务院《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占全省的54%.由此可见,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1世纪中国将全面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变化,对体育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原有“举国体制”的社会环境逐渐变化,现行的体育教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由此产生了许多矛盾,阻碍了我省体育院系的可持续发展.在深入了解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相关迁入的企业在体育方面的需求结合我省皖江城市带高校的实际情况,探讨我省高校体育院系与这些相关迁入企业开展合作的具体模式,以更好地为我省经济发展服务.

1 体育院系校企合作的意义

1.1 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两类不同社会组织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本质上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延伸与提升这一关系,深化为合作状态,就使得校企合作成为教育与经济密切结合的产物.同时它是教育与经济合作的具体化形式,校企合作制度就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一种具体而特定的合作形态.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这一经济基础.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以其自身特点影响经济发展.校企合作就是教育根据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的合作,它体现了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

1.2 体育院系校企合作为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人才市场是交易供需人才的市场,由需求方、供给方、市场三方构成.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实际上是在创建一种特殊的人才市场,它是由企业、体育院系、学生三方构成.体育院系代表学生与企业联系,采取合作培养、岗位锻炼、全面考察,最后聘用的办法把交易与培养、使用与考察相结合,提高了交易的质量和可信度.

1.3 体育院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在体育教育制度的改革上具有创新意义

衡量教育制度是否科学、有用,或者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校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办学理念上,主张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提升品德为重点,在办学过程上,主张从体育人才需求信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案制作、教师结构、教师能力、课堂教学等多个环节都体现校企合作,做到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

2 皖江城市带体育院系“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2.1 高校体育院系与企业缺乏有机联合

产业体之间本身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相互联系,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各高校的体育教学、科研与就业各自为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是少之又少.据调查,在皖江城市带的高校为学校周边企业提供体育服务的仅有6家,而且都是短期行为,缺乏长期的体育合作与服务.

2.2 高校体育院系与企业合作结构松散

松散型校企合作表现为学院为了实现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自然人的人脉关系寻求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见习、顶岗实习的机会,尚未签订长期的合作意向,表现为项目性的、短期的合作形式.目前皖江城市带大多数体育院校处于办学的发展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还在逐步构建中,学院办学的知名度在社会企业里不高,他们的校企合作方式更多表现为这种松散形式.

2.3 高校体育院系校企合作涉及领域单一

高校发展体育产业有诸多的优势,高校拥有优良的师资、完备的体育场地器材,可涉足的领域众多,例如:体育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健身培训服务等)、体育用品开发与销售、体育赛事的承办、运动训练有偿服务、运动员输送、体育赞助、无形资产的开发等.但是与企业合作的主要表现在开展有偿服务方面,经营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场馆出租为主,所涉及的领域大多集中在体育培训与体育用品的销售,当然也有少数学校涉足体育赛事、高水平运动训练,很少高校涉足体育用品开发、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等一些高附加值的领域.

3 皖江城市带体育院系“校企合作”的途径

3.1 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活动已成为大众健身的主要手段,企业体育、体育俱乐部已初具规模,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企业俱乐部指导员当前需求量很大.对健身指导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掌握健身专项技术和科学方法的人才比较紧缺.

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是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以体育教师为主体,以多种人力资源为辅,在人才资源上,皖江城市带高校体育系统拥有一支数量较大,水平较高的教师科研、教练、管理人员队伍,可以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培养大批人才.同时高等院校培养的体育专业学生都是社会企业上急需的、不可多得的社会体育指导人才.所以高校的这些体育人才资源与企业相结合,必将缓解企业体育健身指导人才的紧张状况.

3.2 建立实训实践基地

为促进体育院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整合学生教育管理和就业教育资源,构建学生从入校到学生毕业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模式.

将企业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纳入体育院系专业建设的范畴.通过与实训实践企业开展体育合作,甚至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基础上,提高体育院系的教学水平.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主要依托企业、行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对于体育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外实训基地能使学生掌握适用的体育技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可以按照学校建立、健全各项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根据体育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特点及优势,制定实训实践基地建设规划,明确实训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进程.“大学生实训实践基地”的建立预示着校企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这也是将学生助学实践活动与就业实习活动无缝对接,帮助学生在勤工助学实践中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在就业实习中挖掘潜力、实现学生全程化培养的有益尝试.

3.3 建立体育资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来自体育院系的体育教师、学生和企业工会的工作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当然,培养对象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如体育院系的体育教师、学生应主动学习和了解企业的营销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而企业相关人员的选派首先也应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组织到相关体育院系进行学习、培训,联合开展校企间体育文化交流、考察与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训、培养计划,为校企合作全面、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3.4 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我国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是从2001年8月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发布《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实施开始,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体育行业内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和推行.目前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主要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和“体育经纪人”这三种体育行业中开展.

皖江城市带体育院系对学生和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加深对国家关于开展社会体育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丰富、充实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社会体育工作的业务能力.同样体育行业职业资格的认定可以说是体育院系学生毕业以后的上岗证,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择业中的拓展,同时也是学生在今后的企业应聘工作中的一项有利条件.

4 皖江城市带体育院系“校企合作”的模式研究

4.1 校企合作共建体育场馆

学校体育设施是进行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皖江城市带现有的3500多个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有97个,占皖江城市带体育场地总数的2.7%,教育系统有2310个,占皖江城市带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119个,占皖江城市带体育场地总数的3.4%.但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外,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开放利用,学校的部分场地设施也未得到充分利用.因而,充分开发利用这部分未能发挥功能的体育场馆设施,向企业开放,为企业员工服务,提高其使用率,无疑是解决目前企业体育场地匮乏,全面促进校企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

同时我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式还是遵循以前的计划经济模式,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前期以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后期以高校微薄的补贴来惨淡维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行.现代意义上的高校体育场馆,应充分利用场馆设施、设备、场地等资源,在满足学校师生开展竞赛、活动健身等需求的同时,兼具与企业开发体育产业、开展体育活动的功能,通过多种经营方式获得经济效益来维持体育场馆的发展,确保其规范、健康地发展.

4.2 校企合作共建高水平运动队

在国外,企业出资培养资助高校运动队的例子则已非常普遍.皖江城市带的体育院系一般采用一次性赞助的情况较多,长期稳定的合作不多见,而对于这种合作,学校和企业都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

校企合作共建高水平运动队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并最终培养出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和运动队三方共赢的一种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将学校、企业、运动队的资源在一定的需求条件下进行整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出一支优秀的运动队,双方共享成果.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靠国家财政拨款养运动队的模式,也更能够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方式.这种模式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高水平运动队,同时也真正实现了高水平运动队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目的,从而节约社会财富,使竞技体育的发展具备了更大的空间.

从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校企合作办运动队既可以缓解学校经费紧张,又有利于学校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同时,还能够给企业带来知名度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4.3 校企合作合办新专业

随着皖江城市带体育院系的不断发展,在专业设置上已从原来的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等传统专业向体育表演、休闲体育等新专业方向发展.在校企合作的过程和效果看,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就在于校企双方自身内在的发展要求.办学模式和专业跟不上企业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发展的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要求衔接不上,形成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脱节.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果还沿用以往的办学方式、专业设置,就会使学校办学方向与市场需求背离.例如皖江城市带的部分体育院系都在积极申报《体育旅游专业》、《休闲体育》、《体育表演》等新专业.

校企合办新专业的要充分考虑专业的背景和市场需求、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状况,特别是专业的办学成本、场地和师资队伍(应考虑队伍结构和社会资源的应用)的建设状况和要求.同时对原有专业也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调整,有的专业拆分后要重新进行整合,对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市场需求等要作深入了解.

5 结论与建议

皖江城市带体育院系与企业的合作应从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积极帮助双方解决在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提供可行的政策引导,使高校体育院系的人才和科研力量能为企业文化和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体育院系与企业之间具有互动的关系,当今的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发展只有不断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其产品才能有很好的销路,由于高校学生是未来的直接消费者,在学生中树立产品形象,有助于品牌的发展,同时可提高品牌的公众形象.而对学校来说,一方面直接给高校体育院系注入发展资金,弥补学校体育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由此看来,高校体育院系与企业联合是共赢的.因此,高校体育院系应抓住机遇,利用主办体育赛事或开展体育活动的时机,把企业请进来.同时,在企业需求体育人才和开展体育活动时,让学校体育走出去,扩大高校体育院系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1-7.

〔3〕郑建岳.对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回顾与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3(2).

〔4〕潘维真.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5〕胡跃兵,让永钢.皖江城市带农村乡镇体育人口类型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6).

〔6〕宣海德,周志俊.皖江城市体育健身娱乐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

〔7〕李永辉,董燕军.对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8〕汪波.“扩招”后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5).

〔9〕高阳.对高校冰雪运动课程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10〕唐芒果,时金陵.高职高尔夫球专业“校企合作循环实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

〔11〕刘向.校企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4).

G807.4

A

1673-260X(2012)05-0156-03

安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1112)

猜你喜欢

皖江运动队院系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鲟”过皖江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山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队现状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