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选材研究需要整体论思路探析
2012-08-15温兴满
温兴满
(宿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宿州 234000)
运动选材研究需要整体论思路探析
温兴满
(宿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宿州 234000)
从研究思想、预测思想及研究方法三个维度分析了传统运动选材的研究范式,阐明了它在三个维度上具有相同的还原论本质。同时指出,该范式在以人为研究对象时存在着重大缺陷。最后提出:欲克服传统研究范式还原论思路之缺陷,须纳引整体论思路,并提出基于整体论思路的选材思想、基本原则及相关理论。
还原论;整体论;运动选材
我国运动选材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80年代,标准化于90年代中期,基本形成于21世纪的头十年,走过了近40年的历史。在研究的思想与方法上形成了科学主义选材的研究范式[1];在选材依据上,基本建成了运动员科学选材量化指标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模式及理论成果。它在一方面体现了我国近40年选材研究与选材实践的总体脉络及理论成果,对指导选材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另一方面也同样暴露出了我国选材研究与选材理论的一些较为深层次的弊端,例如在研究思想上深陷还原论逻辑;研究方法上固持量化研究模式;预测思想上难脱机械决定论。正是这些弊端,造成我国运动选材理论的预测性非常差[2],乃至饱受诟病。鉴于此,我们认为欲提升该学科科学品次之位格及发挥出应有的指导性意义,须认清传统研究范式的本质,及时转变研究思路,这乃是目前运动选材研究的当务之急。
1 传统运动选材研究思路的还原论逻辑
人要探索与认识自然,客观上需要一种指导思想。历史地看,有两种思想最为人们所常用。一为整体论思想,另一为还原论思想。其各自都有自身的方法论体系。这两种思想及其方法论体系,本无孰优孰劣,各有其应用范围及价值,本应相互补充,互济短长。然近代以来,由于还原论取得巨大成功及其逻辑的完整性与清晰性,二者关系遂有变易。整体论思想遭遇巨大挑战,一度为人们轻视,甚至要取消其在科学研究中应有地位。本来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的还原论思想及其方法,现已大张旗鼓地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当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合理地引入还原论思想与方法固无可厚非,但对于无视应用对象与范围的无二式照搬,此实让人难以接受。
传统运动选材研究,有照搬原子论思想及方法之虞。例如92年出版的《运动员科学选材》及05年出版的《运动选材学》[3],该书详尽列举了几乎所有运动项目多项选材指标及其标准,作为在运动选材时的比照数据。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为运动选材提供可操作性,但真正夺标的运动员中有几个是通过这种方法选出来的,很难说,反例倒是见到不少。另一方面,这些所谓客观、科学的标准又将那些不符合上述标准,但有真正运动天赋的好苗子拒之门外。例如邓亚萍当年就因为身高达不到乒乓球运动员选材标准,尽管各种参赛成绩非常优秀但仍屡次被拒于河南省乒乓球队之外;张怡宁也曾因为心脏功能“不好”,其教练被医学专家告知她不适合从事乒乓球运动;颜永平作为李小双和杨威的启蒙教练,当年在向湖北省队推荐他们的时候却没有被省队教练看中。原因是李小双是O型腿,而杨威是X型腿,不符合体操运动员的审美标准。无独有偶,在目前最权威《运动训练学》[4]中,也将一些夺冠运动员的夺标实力还原为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再将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进一步还原为由单因素或者多因素构成的单因素或多因素特征模型,并为其建立回归方程。且注明这些标准是用科学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可广泛地应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诊断,制定训练指标以及运动员早期的选材。该例又是典型的还原论思想在训练学及选材学中的应用,但它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完全的还原论,而是一种弱的或是准还原,整体被还原之后难以再合成一个整体,否则,按此逻辑世界冠军便可以批量生产了,这显然有违世界冠军是唯一无二之常理。通过事后归纳的方式得出选材参数的传统选材理论,被实践证明其预测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该理论将运动员夺标时的竞技能力还原为各种身体“指标”或“参数”,认为只要具备了这些“参数”,通过训练便可以夺标。实际上这里有个逻辑问题:夺标运动员需要具有某些有利的身体“指标”或“参数”,但有了这些有利的“指标”或“参数”后就一定能够夺标吗?显然在逻辑上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运动选材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而“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巨系统,不是简单的客观实在,显然应当与研究“物”的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这种忽视运动员的社会性、心理性,而直接将其等同于生物性的做法,正是传统运动选材研究所秉持的先验理论基础。这也是该理论预测性差,备受诟病的根本原因。
总之,运动选材研究若欲打破精确测量与赋值量化充斥、线性还原及机械决定论普遍之状态,摆脱目前的盲目性与低效性,则须认清还原论思想及方法的本质及其固有的缺陷,将其正确地定位,并以此为基,积极引入整体论研究思想与方法。
2 还原论与整体论思想与方法的本质
2.1 还原论思想与方法的本质
还原论逻辑是与古希腊原子构成主义相统一的一种世界观[5]。原子构成主义认为:世界虽然丰富多彩,形式各异,但构成世界的基本质料是原子,它们本质只不过是数量不同、构成形式各异的原子的外在表现罢了,这样,就将世界还原为原子。搞清楚了原子就能解释这个表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即世界既有一个现象的层次,其下面就一定还有一个更为基本的组织层次。原子论的精神就是一种分析的精神。在近代,将这一理解逻辑转化为具体方法是牛顿。牛顿力学的方程其本质是线性微分方程,其“线性”意味着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微分的意思是把一个对象无限地分割下去,微分方程就是把一个对象无限分割之后所找出的函数关系[6]560;在物理学上,牛顿运用该思想,系统总结了三大定律,创造了完整的古典力学体系。还原论在物理学上所创造的奇迹,使得人们习惯于以物理学的眼光看待科学史,把物理学看成是科学的模范,而“科学哲学”一直等同于“物理学哲学”[6]555。
虽然原子论在近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并不能说明这种分析式思维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它本身暗涵了一种因果性逻辑,即只能以早先的事件来解释以后的事件,为了解释早先的事件,就必须了解更早先的事件,如此循环地一层一层地往下追问,为了使事物的终端现象得到圆满的解释,就必须破砂锅式的追问到底,即一直追问到无需再解释的开端层面。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原子”就处于无需解释的开端层面,其本意是“不可分”。尽管这种“原子”实际上并不存在,至少在古希腊人那里,原子论的分析方法本身不存在悖论(方法与目的背道而驰),是一种圆满的能够认识到事物整体性的方法。但到了近代,人们发现物质在其结构层次上是无限可分的,并不存在古希腊人想象中的“原子”即不可分的最终层次。也就是说,人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用该方法,即通过了解物质结构的最终层面,来彻底解释与认识这个世界。人们对这个世界只能作无限近似地解释,永远还有一个有待解释事物萦绕心头,无法释然。正是这个有待解释的事物消解了事物的整体性,使事物不再具有作为整体事物的圆满性,事物只能作为“残存”才能够被解释。例如,还原论思想力图将心理意识现象还原为大脑的生理机能,将生命现象还原为物理和化学现象,把化学现象还原为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和结构,将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还原为力学等等。不管作何种程度的还原,事物的整体性总也解释不了,实际上不仅解释不了,随着还原的推进,事物的整体性反而消失无余。
总之,还原论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思想与方法,尽管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若将其视为科学研究理所当然的万能思想与方法,显然有待商榷,尤其是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时候,更应当谨慎,否则不仅作茧自缚,甚至会自欺欺人。
2.2 整体论思想与方法的本质
古典科学,无论是牛顿力学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典型的还原论思想,只不过一个是向微观粒子还原,一个是向数学公式还原。这种还原论思想解释不了生物学领域的诸多现象如变异、多样性、概率、不确定性、目的性、历史性[6]554。因此在自然科学内部出现了与还原论相对立的整体论科学。
整体论思想始于系统论的研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由于不满于还原论对生命现象的机械论解释,他在1928年出版的《现代发展理论》和1932年的《理论生物学》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有机论思想,他的有机论把生命看成是一个既具有高度自主性,又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开放系统,强调生命的整体性、动态过程性,能动性,之后又提出一般系统论。系统科学的新生代在50、60年代酝酿,于70年代提出,显示了这个研究方向的大趋势。它们分别在数学(托姆的突变论)、物理学(哈肯的协同论)、化学(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论)、生物学(艾根的超循环理论)上,创造了为科学共同体所认可的成果,在70年代末又出现混沌学,与新生代系统科学致力于整体的“自组织”方面,在解释“整体突现”的机制方面研究不同,混沌学则专注于系统整体性的“随机”方面,即研究偶然性、无规则性,不可预测性背后的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确定性规律,即服从于确定性规则的非周期性的随机现象。混沌学尤其以“开放的未来”概念,展示了世界图景即将面临革命性变化。因为在牛顿钟表式的宇宙图景中,未来与过去一样已然预定,而混沌学则显示,未来是纯粹“未定”的,开放未来的概念真正揭示了时间的本质[6]559。
新兴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特别是生态科学等整体论科学,试图改变古典的还原论、原子论、决定论的世界图景,向古典科学发起了根本性的挑战。与古典科学注重世界的简单性和原子构成性形成对照,整体的观念、非还原的观念、非决定论的观念、复杂的观念、不可逆的观念被突出出来,与自然界生命的原则、有序的原则相衔接[5]553。尽管与新的古典科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比,新范式尚显势单力薄,但是他们所代表研究纲领极有思想魅力,呼应了这个时代人类对自身存在方式的反省[6]553。
3 整体论运动选材研究的框架建构
3.1 整体论运动选材研究的基本原则
运用整体论思想进行运动选材研究,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人,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作为具有精神性的存在,它不能被还原,也不可被还原。人的心理性与社会性决定了人的不可还原性,即人不可通约性。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人,抹煞了这一点强行还原的只能是纯生理的人,是将生理人与整体人直接等价。例如,传统的还原论预测思想将人——这一自然界最复杂的巨型非线性系统,当成简单线性系统来处理,将具有社会性与心理性的人还原为纯生理意义上的人。其实质是将高等的生命现象还原为简单的生化过程。是典型的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以线性规律代替非线性规律的还原论做法[7],因此,必然会得出与实际不符的结论。研究人必须运用整体的观念、非还原的观念、非决定论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与自然界生命的原则相契合。
3.2 整体论运动选材研究之项群选材理论
运动选材,其研究对象有二,一为人,为重点的、复杂的研究对象;二为各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为从属的、客观的研究对象。要提高选材理论预测的准确性,首先必须认清各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否则就是盲人摸象、误打误撞。传统选材研究虽也有项目属性研究,但没有抓住运动项目的最本质的属性,并以此为据来制定选材要求。运动选材要研究两方面的规律,即项目的共性规律及项目间的特异性规律。因此,首先须对众多运动项目本身进行研究,项目之间的相似点愈多,则其共性就愈多,选材规律的相似性也越多,反之亦然。运动项目虽然为数众多,但根据各运动项目最本质的属性(即主导制胜因素)是可以分类的。例如集体球类项目就具有共性,体操类与跳水类运动项目间也具有共性。因此在运动项目科学分类基础上,再进行选材规律的研究,这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途径。项群理论正是根据运动项目的主导制胜因素,对诸多运动项目进行科学分类的理论。作为科学分类的理论,其实早已被提出,只不过是针对运动训练而非运动选材。它将所有的运动项目,根据其主导制胜因素分为体能类与技能类项目,后来张洪潭为了说明足球与篮球等项目不同于体操与跳水这类典型的技能项目而又增补了战能类项目[8],使得项群理论趋于完善。因此,根据项群理论,运动选材规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所有运动项目都遵循的一般规律,即通项选材规律。它是最高层次的选材规律;第二,不同类项群的选材规律,即体能类项群、技能类项群及战能类项群的选材规律;第三,同类项群中不同项目的运动选材规律,如技能类项群中,跳水项目与体操项目的选材规律。
将项群思想引入运动选材研究,进而提出项群选材理论,是整体论思想的逻辑必然,因为特定项目选材必须抓住该项目最本质的不同。即该项目上的竞技到底竞的是什么?是力,是技,抑或信念与胆识。根据主导制胜因素来进行运动选材,选材的逻辑就会变得十分清晰。
3.3 整体论运动选材研究之预测思想及理论
研究思想决定预测思想及预测理论,而预测思想及预测理论是运动选材研究的核心。传统科学化选材理论,由于其研究思想奠基于还原论,这就进一步决定了其预测思想也是还原论的。而当用还原论结论与预测人的时候,其极低的有低效性与准确性就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鉴于此,我们对基于整体论的预测思想及其理论进行了探索。
运动选材所选条件无外乎两方面。一是内在条件,这个内在条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一个人最为本质的东西,正是它决定一个人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多大成就,我们将之称为人和条件。其次是外在条件,外在条件优越可以使人如虎添翼,例如篮球运动员身高越高,手臂越长则越有利。但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外在条件虽很重要,但绝非必不可少;内在条件虽易为忽视,但恰恰最为必要。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将这种选材思想称为人和选材思想。传统运动选材往往过于看重外在条件,而对人和条件重视不够。这与人和条件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测量与量化的特点有关。我们探索的整体论选材思想的重点就在于阐明与揭示人和条件的基本内容与一般规律。若将运动员的成功夺标看成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行为,则运动选材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这一成功行为的最普遍意义上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或曰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通过对该条件论证,来确定人和条件的基本内容。须注明的是,我们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概念逻辑,因为长期的思考使我们明确整体论逻辑有别于概念逻辑。概念逻辑即还原论逻辑,它必须依赖实体的概念,方能展开。而要论证成功行为的一般规律,无法运用实体逻辑,因为它所运用概念如“刚”与“柔”,并非关于实体的概念或实体的知识。我们将基于整体论的论证方法名之为取像比类法,该论证方法在中国传统典籍,特别是《道德经》中有着非常普遍运用,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9]13又如:“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9]36等。取像比类法源于《易经》,《易经》皆以卦象言理,而其理具有普适性。故此,我们用该方法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如下:江河之水东流归海,若将江河之水喻为行为主体,将归海看成主体的目的。则江河之水之所以能够归海的原因有二:一是有向下流进之不变信念,因信念不变,故能常动常进。二是随意可变之形,正因为形可变,故能遇阻不止,迂回而前。不变谓之刚,可变谓之柔,刚柔相济正是其实现自身目的之必要条件。这其实也呼应了《易传》的观点:“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柔刚”、“一阴一阳之谓道”[10]。太刚的人很难成功,太柔的人也很难成功,因为太刚易折,太柔易废。若推而广之,便有了所有成功行为的一般规律。鉴于此,我们将刚柔相济作为运动选材的人和条件,将刚柔相济原理作为运动选材的通项原理即一级原理。当然,刚柔相济可分为刚济柔与柔济刚。篇幅及内容所限,该部分内容我们将在有关项群选材篇幅中加以论述,在此只能略论。
刚柔相济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是基于宏观的、整体的思维的必然结果,并非我们的独创。只不过应用于不同的对象,其基本内容需要有特定的解释。相对应运动选材与训练,刚是指对运动员对自身所执、所为的不变信念。这种信念必须坚定无比,不为任何它者所动摇。因为成功绝无偶然,不变的信念是因,成功为果。有因虽不一定有果,但有果必有因,无因则必无果,因此坚定的信念对成功异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产生坚定的信念了,《大学》给出了答案。信念的坚定在传统文化中称之为“定”。《大学》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1]大学认为“知止”是物之“本”,事之“始”,近道之“先”。可以说将其提到了极高的地位。我们渴望运动员能有“定”,但是“定”的前提是“知止”。
对于运动员而言,“知止”可以解释为:将心放在夺标处,心在哪里,意就在哪里。故将来有望夺标的运动员,他们满脑子想的就是夺标或者是与夺标有关的事情,而不是别的,他也不会去装别的其他事物,因为他的心不在别处。这样的运动员不仅有定力,而且有信心,心中充满的是希望,他们想事情也总朝好的方面去想。邓亚萍当年被拒于河南省队的时候,受到相当大的打击,因为身高矮不是她的错,她灰心过,甚至想到可能是上天不想让她继续打乒乓球,对大多人来说,可能会理智的选择放弃,但邓亚萍没有这样做,当她知道:身高问题对她而言确实是的一个缺陷,但不是不可以克服,可以用灵活的步伐来弥补身高的不足。她又选择了继续打球,这才有以后的邓亚萍。可见邓亚萍确实热爱乒乓球。正是她的这一渴望与热爱乒乓球的心,推动着她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夺取一个有一个的辉煌。退役后上大学,对一般的运动员只是“面子工程”,但对邓亚萍来说不是,她将自己的心真诚的从乒乓球那里拿出来,真诚地放在了读大学这里。读大学对她来说无异于打乒乓球,甚至比大球还难,因为26个英文字母她都认不全,其困难可想而知。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多么大的动力,若不是真诚的想上大学,绝不后悔,绝不给自己留后路,是绝难克服这些天大的困难的。邓亚萍性格第一位的应该是真诚,干什么都真诚,她的心每一次的“止”都是真诚的。我们可以将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适当的改为“真止方有真定”。有真定方有真动力,有真动力方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后方能有成功。这是成功的必然逻辑。以上讲的是刚,是真刚,但如果没有真柔,也无法成就真刚。所谓真柔,就是愿意为真刚付出一切、牺牲一切,以成就真刚。即孟子所谓:“寿夭不二,颠沛必于是,流离必于是。”真柔对真刚永远是忠贞不渝,永不离弃。惟其如此,方能克服困难,成大事,取得预想中的成功。真刚配合着真柔就是我们讲的人和条件,这也呼应了“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道路,成功的道路。
根据人和选材思想,运动选材逻辑应当如此:运动选材首具人和条件(刚柔相济),否则不入选。其次,再根据运动项目看外在条件,若将该条件称为有利条件。则,在人和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有利条件择优入选,宁选具备人和条件,有利条件较差者,也不选无人和条件而有利条件优越者,当然最好二者兼而得之。
[1]温兴满.科学化选材的历史形成、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96.
[2]谢创雄,张文通.中国运动选材理论范式研究探析 [J].运动,2010(8):24.
[3]王家宏.运动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徐毅毅.物理学发明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6]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胡耿丹.从混沌动力学角度看运动选材学预测理论和方法的局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3):89-90.
[8]张洪潭.体育理论基本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老 子.道德经[M].陕西:陕西古籍出版社,2003.
[10]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M].湖南:岳麓书社,2003.
[11]曾 参.大学[M].陕西:陕西古籍出版社,2003.
On the Need of Athletes Selection for the Holism Thought
Wen Xingman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traditional study mode of Athletes selection from the study ideas,predicts ideas and method of study,and then expound the three dimensions the same nature of reductionism;At the same time,we point out that the study paradigm exist the major defect when taking men as study object.To overcome the defect,it's necessary to adopt study mode of Holism.At last,we proposed the related theory,new study ideas and basic principles which based on holism.
Holism;Reductionism;Selection of Athletic Talents
G80
A
1673-1794(2012)02-0096-04
温兴满(1977-),男,安徽宣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和选材。
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基金项目(2011SQRW145)
20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