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后现代主义审视

2012-08-15付江平杭华彬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院校目标改革

付江平,杭华彬

(1.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2.南京工业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00)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后现代主义审视

付江平1,杭华彬2

(1.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2.南京工业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00)

高校体育改革是当前我国体育教育的长期课题之一.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角度重新审视前人对高等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现状,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实状况,论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模式.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后现代主义

高职院校的发展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有力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色之一.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健康第一”是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后现代主义是信息社会、新技术革命和帝国主义晚期的产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的重要表现是对多元视角、多元方法与多元思维风格的推崇,主张超越现代社会追求形而上学,导致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二元论倾向.后现代主义给体育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掀起一轮新的体育领域的全面的探讨,也给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契机.

1 当前对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存在的疑问

1.1 体育概念的不确定性

现代体育哲学把人的身体活动作为逻辑起点,而人的身体活动又有生理性与心理性分类,导致前人对体育概念解读的不同;前人的理论研究,在不同的领域内,对体育概念的诠释,也存在各类不同观点;时代的不同,部分研究者习惯于把体育理论研究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也造成了不同的对体育概念的解读.

前人体育学者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观点:体质说,认为体育的本质就是增强体质;教育说,观点为身体教育,只有从教育的本质才能准确地理解体育内涵;文化说,认为任何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身心健全发展的社会文化活动;身体活动说,强调身体活动是体育本质所在,个体自然属性的发展受限于身体活动的目的性;多本质说,认为体育活动是人们各种身体活动的综合,身体机能的改善与提高是体育初级本质的表现,对于人的教育培养是体育本质的人文本质需求,体育最本质的特征在于提高人的本质需求.

这种对体育基本概念不同的诠释解读,使得体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相对比较迷惑,出现同一学校可能有不同的体育教学观念、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体育教学理念.

1.2 终身体育意识评价的模糊性

学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依据《课程纲要》,体育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自我认知、情感与意志三个方面,以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价三种方式开展.可见,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要求具有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结果,是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之一,这也是困惑“健康第一”指导纲要实施途径与方法的难题之一.

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表现是以自主性锻炼行为的形成为标志,学习评价是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结果性评价,两者的矛盾体现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效果.终身体育意识评价的相对模糊,给课程改革带来了现实困惑.

1.3 体育课程目标相对比较含糊

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体育课程的目标本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需求必须依据体育课程体系实现.依据《健康指导纲要》,体育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每个目标有五个子类(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教育是解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矛盾的实践活动,包括教学与育人两个方面.在不同的课程类型中,教学与育人的比重是有所区别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课程教育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与技能目标.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就是技能目标占主导,认知目标为主线,情感目标为辅助的状况.

可见,《健康指导纲要》中,体育课程目标相对比较含糊.

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疑问

2.1 体育校园文化氛围相对比较淡薄

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文化学中,可分为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不同类型的表现形态.体育物质文化具体表现为从事体育文化活动的必备物质基础,高职院校体育物质文化虽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体育物质文化现在有所改观,但远不能满足现实体育发展的需求.体育行为文化主要表现为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充实与改观、体育活动具体行为方式,高职院校体育行为文化无论在体育运动项目的改观与创新,以及具体体育活动方式方面都远没有走出“创新之路”.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部分,以终身体育意识为主题的高职院校体育精神文化相对比较薄弱,突出表现为终体育意识不被大部分学生所认知,体育教育停留在“应试”层面.

2.2 单一的体育课程结构限制性

体育课程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体育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决定体育教育目标实现的状况.目前,课程改革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体育必修课(实践课)中体育选项项目的增设方面.各高校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设施开设了多种类型的专项体育实践课,但没有解决体育课程结构相对单一的状况.

体育课程属性决定它具有隐性特征,如何挖掘体育课程隐性课程性质,改变体育课程结构相对单一的状况,实现体育教学作为学生自主锻炼与终身体育意识之间桥梁作用,成为教学改革的燃眉之急.

2.3 师资队伍相对比较薄弱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学院教学质量的高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已由“两头多,中间少”(退休聘用的专任教师多,30岁以下青年教师多,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少)的状况,转变为来自高校的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创建师资平台的状况,但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仍不健全,留不住人才,留住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学历层次仍相对比较低,停留在本科层面的较多,与高校的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差距仍十分明显.

2.4 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与内涵建设之间矛盾相对比较尖锐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从1998年到2007年的10年间,以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末,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145所,在校生达800万人,从人数和规模上看,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院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系列的尖锐矛盾.经过10年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通过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高生存能力,来解决在横向竞争中的发展问题.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低下,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教学改革还处在摸索阶段.

3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后现代主义评析与建议

3.1 确立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终极目的

体育人文意识的增强,能够唤醒学生的力量.目前,体育教学设计研究、教学内容研究的不断更新,使得体育文化的发展已经有所沉淀.在高职院校中,以体育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育人文素养,培养选择性学习体育文化知识能力,在体育文化发展基础上,继续开拓体育课程改革步伐.

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来看,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比掌握具体的体育知识显得重要,能够实现个体的现代化.社会需要学生具有与时代相符的时代性特征,教育必须培养符合社会现代化的体育人文素质的学生.从体育教学改革角度看,用发展的眼光充实体育人文素质教育内涵,摒弃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不能满足目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

现代社会,人文素质体育教育的内涵为体育是身体锻炼,即通过在一段时期之内,完成具有一定负荷的体育活动,实现身体机能的完善、提高或保持.为了达到相应的锻炼目的或者效果,首先必须选择相应的锻炼方式,同时必须具备完整的身体锻炼计划,以及适宜的运动负荷.

3.2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探寻适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确立课程改革的主体结构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函、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其终极目标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是完成学校体育目标实现《指导纲要》的终极目的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学的课程可以分为素质课、专修课、选修课等.课程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也是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有力保证条件.

选修课的开设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架构,开拓知识视野.选修课的比例决定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学生的时代性体育文化需求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对重大体育赛事的赏析、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健身计划的制定与评价等几个方面.所以,建构以日常专选体育教学为主体,以现代体育生活为主题,开发以对重大体育赛事的赏析、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健身计划的制定与评价等方面为主导内容的选修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探寻适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为实现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提供了可能性.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立课程改革的有力保证

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一直以来是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高职院校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在年龄方面表现为年轻化,在学历层次方面仍与高等本科院校有相对大的差距.

进一步加大对年轻教师培养力度,使得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需求,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开拓渠道,为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途径,通过业务学习与学位培养等方式,不断提高年青教师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

3.4 建构特色体育校园文化,确立课程改革的主题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学院形成良好教风与学风的关键.特色体育校园文化内涵的充实,必将对体育课程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依据体育校园文化的特色内涵,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生活行为与习惯,形成自我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1〕文英利.新课程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J].民办教育研究,2010(5).

〔2〕任聪.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南京师范大学,2010(6).

〔3〕朱岩.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理性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尔,2010-12-30.

〔4〕刘听,胡红梅.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0.

〔5〕张吾龙,等.北京高校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

G807.4

A

1673-260X(2012)06-0158-02

猜你喜欢

院校目标改革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瞧,那些改革推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