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铸币税初探
2012-08-15黄璜
黄 璜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135)
一、铸币税的内涵
理论文献中,铸币税常被定义为政府从货币创造中获得的收入,这实际上是从实际资源的观点出发定义铸币税,此类定义叫货币性铸币税。然而实证中,学者基于金融资源的观点对铸币税进行定义,认为其是私人部门因持有货币而遭受的机会成本损失,此类定义叫机会成本铸币税。
Drazen(1985)提出铸币税的三种基本定义:一是定义铸币税是通货膨胀税的同意词;二是私人部门持有货币而不是生息资产的机会成本,也将这种定义作为广义上的铸币税;三是与货币创造相关的总收入。容易看出Daren第一、第三种铸币税的定义都是从其铸币税实际资源角度进行的,而第二种定义则更倾向于体现铸币税的机会成本特性。
其他从实际资源角度定义铸币税的还有Martin Klein&Manfred J.M Neumann(1990)进一步提出的货币铸币税的概念,实际上该变量度量的是政府在创造货币中所获得的那部分收益。但他们认为在以下两个条件下,货币性铸币税作为货币创造而获得的收益的度量才是准确的,一是政府的信用是货币创造的惟一途径;二是实际利率与货币增长率相等。Obstfeld&Rogoff(1996)定义了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认为铸币税表示一国政府通过新发行货币去购买商品和非货币性资产而获取的实际收益,通货膨胀通过影响实际货币余额而使现金持有者所遭受的总资本损失。
王硕(2007)认为铸币税应该泛指政府从货币发行中获得的收益,包括:1.中央银行所获得并上交中央财政的利润(创造货币过程中开展的资产负债业务利息差减费用);2.中央银行在基础货币创造过程中,通过购买国债向中央财政提供的资金;3.财政直接发行通货所获得的收益。张明艳,江航翔(2003)认为,从狭义上讲,由于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货币,铸币税仅仅指中央银行所获得并上交中央财政的利润,亦即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创造过程中资产负债运作的利息差减和费用支出,这里的费用包含货币发行费和中央银行履行其职责所必须开支的业务及管理费用。
不论是从实际资源的角度进行定义“货币创造收入”还是从金融资源角度定义“持币机会成本”都涉及到具体货币层次的问题——对于究竟指的是哪个层次的货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也有研究认为铸币税是通货膨胀税的同义词,其原因在于:理论分析中一般将铸币税当作是导致通货膨胀、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但事实上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Blanchard&Fisher(1989))。Romer(1996)提出在稳定状态下,真实的铸币税等于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与真实货币需求的乘积,而通货膨胀税是作为通胀的结果使货币持有者遭受的损失。除此之外,Ari Aisen&Francisco JoséVeiga(2008)研究表明政治不稳定性越大,越容易导致较高的铸币税。
二、最优铸币税问题
假定铸币税的两类定义途径是等价的,这实际上暗含政府创造货币的收入和私人部门的持币机会成本是相等的。这个假设已被诸多学者认同。将货币创造收入看成是货币融资手段,而私人部门持币机会成本相当于居民因为持币而被政府征收的税收。二者等价即“对于税收系统不甚发达或者财政赤字率居高不下的国家而言利用铸币税来融资是一条合适的途径”Dornbush(1988)。另外Grilli(1998)提出了一个模型证明税率和货币融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正是铸币税具有这种为财政赤字融资的功能性质,导致铸币税对货币政策可能产生影响。
如上所述,铸币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源于铸币税收入可以成为政府筹资的一个重要来源(Dornbusch(1988),Drazen(1989)&Grilli(1989)),从而考虑这种收入可能会影响到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的货币政策。
Eduard Hochreiter,Riccardo Rovelli&Georg Winckler(1996)考察了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的中央银行铸币税占GDP的比重,发现该比重相当高,由此得出了中央银行一定程度上依赖铸币税融资的结论。
Haslog(1998)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国货币增长速度与其对货币创造收入的依赖程度存在正向的关系,依赖程度越高,货币政策操作考虑铸币税就多一些。
既然铸币税收入构成政府收入的一部分,且这部分收入对货币政策有影响,那么政府究竟怎样从货币创造中获取铸币税收入,或者在从货币创造中获取收入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已有文献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两类方法入手:第一从最优税收理论出发;第二从铸币税最大化理论出发。
1.从最优税收理论出发的最优铸币税
最优税收理论考虑的情况:不造成扭曲的税收不存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假定政府的最优行为是使得所有税收工具带来的边际扭曲成本相等。Bailey(1956)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最优通胀率定理,并指出一个最优的税收政策应该通过传统税收和铸币税征得收入。Barro(1979)在他著名的税收平滑模型中提出动态最优的税收要求政府平衡各时期为增加收入而产生的边际扭曲成本。然而在Barro的模型中,在政府获取收入的过程中货币政策是不变的。
Mankiw(1987)结合Bailey和Barro的研究提出,如果财政和货币政策都被用于为政府支出融资,那么税率和通胀率应该是正相关的。政府传统税收不可避免地会扭曲经济,同样的高铸币税的获得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的选择就是应该合理安排这两种税收以使得社会福利损失最小化。Mankiw称这个理论为最优铸币税理论。该理论在美国的通胀和税收数据中得到了实证检验(Poterba&Rotemberg(1990))。Campillo&Miron(1996)通过对62个国家的数据检验也支持了这一理论。
在Mankiw(1987)研究的基础上,Robert A.Amano(1998)对1953—1993年间加拿大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支持最优铸币税理论。Richard T.Froyen&Roger N.Wand(1995)对美国的货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却发现基础货币与税率增长不是正相关的。从而得出了美国政府的铸币税政策并不是从最小化各种税收造成的福利成本出发的结论。
2.从铸币税最大化理论出发的最优铸币税
最大化铸币税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从“最大化铸币税”入手寻找最优通货膨胀率的理论。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温和的通胀率能够刺激产出,增加消费,提高政府税收,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存在降低储蓄,扭曲财富分配,严重的通胀甚至会引起货币替代,经济动荡等。所以国内外学者就平衡通胀率的正负效应,选取最优通胀率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大化铸币税就是其中的一种。
铸币税最大化理论源于这样一个共识:政府为财政赤字融资而提高铸币税的需求往往导致了高通胀的发生。(Cagan(1956),Sargent(1982),Dornbush,Fischer(1986),Van Wijinbergen(1989),Buiter(1990),Easterly&Schmidt-Heddel(1994))。由于特定的货币需求函数的选择,稳态铸币税与通胀率的关系可能呈现出一条“丘陵”状的拉弗曲线关系。铸币税随着通胀率升高先增加,然后通胀率增加到某一特定点以后,随着通胀率继续上升铸币税开始下降。这一特定通胀率被称为最大化铸币税通胀率。
对于铸币税和通胀率之间的拉弗曲线关系的解释,Cagan(1956)认为,如果存在资源闲置情况,货币扩张不会或部分转化为价格上涨,政府发行货币速度快于工资和价格调整速度,实际货币存量增加,铸币税税基增加,铸币税收入也随之增加,对应拉弗曲线的上升阶段。随着持续的货币扩张,充分刺激社会总需求,资源达到(或超过)充分利用状态,此时货币扩张将全部转化为价格上涨,公众通过工资指数化,避免高通胀引起的损失,导致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并达到较高水平,此时政府发行货币的速度慢于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实际货币存量减少,铸币税收入也减少,对应拉弗曲线的下降阶段。
经济中的高通胀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经济学家从最大化铸币税的角度解释认为,首先,经济可能出于高通胀,但是仍然位于拉弗曲线的左边。这种情况下,高通胀可以认为是政府追求高铸币税的结果;其次,通胀率可能错误地落在了拉弗曲线的右边。如果通胀率比最大化铸币税通胀率要高,而且相对稳定,可以解释为政府偏好相对高通胀率均衡。后一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缺乏通“名义锚”(Bruno&Fischer(1990))或者是由于Barro-Gordon(1983)效应导致货币当局无法维持政策的公信力(Kiguel&Liviatan(1991)),或者由于政府的补贴率足够高,以至于政府不得不背离稳定性政策,以短期的成本换取长期的收益。
3.两类最优铸币税的比较
从最优税收理论出发与从铸币税最大化理论出发的最优铸币税理论都是研究政府如何从货币创造中获取铸币税收入,或者说在从货币创造中获取收入的过程中,什么样的铸币税水平是最优的。
从最优税收理论出发与从铸币税最大化理论出发都导出了最优铸币税问题,不过两类方法对“最优”的定义不尽相同。从最优税收理论出发的最优铸币税理论认为由于传统税收和铸币税都不可避免地有扭曲经济的负面效应,政府应该合理安排两类税收,使得社会福利成本最小化,而社会福利成本最小化的铸币税就是最优铸币税。而从最大化铸币税理论出发的最优铸币税理论,则只考虑最大化一类特定的收入。比如说货币创造的收入,并且将这种最大化铸币税作为最优铸币税。两种方法下得到的最优铸币税往往是不一样的。
[1]王硕.铸币税作用机制与我国居民福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2).
[2]易行健.经济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国的经验[J].世界经济,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