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文科生的自学能力
2012-08-15郑艳霞
郑艳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经济系,北京 100089)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文科生的自学能力
郑艳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经济系,北京 100089)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高等数学类课程教学中,培养文科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些探索和体会.本文从教、学、实践和考试等几个环节进行阐述.
自学能力;高等数学;能力培养;文科生
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以几何级数增长,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满足一生工作的需要,大学毕业取得的学位,已经成为人生学习的一个驿站,而并非学习过程的结束,终身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必然选择.毕业后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可能再像学校学习一样按部就班的进行,而是需要学习者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具备了很强的自学能力,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本文探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文科生自学能力的问题.
在高等院校就读的文科学生,毕业以后基本上不会从事专业的数学计算和研究工作,也就是说,这些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不是成为高层次的数学人才,但是高等数学课程在当前的绝大多数文科专业均有设置,而且课时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数学为文科学生今后从事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工具;另一方面高等数学因其抽象性和思维的缜密性,而成为培养文科学生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其中自学能力是能力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1 通过教的环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金子”.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点石成金的指头,具备自学能力,比简单的掌握知识更重要.而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1 重视基础理论的背景教学
数学的理论体系是完美的、抽象的.然而这种完美而抽象的理论体系让会文科生望而却步.其实数学问题绝大部分来源于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数学理论的创立、数学体系的发展,并非“空穴来风”,它也像其他学科一样有产生的实际背景和过程,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就像饿了吃饭,渴了喝水一样自然.现在的高等数学类教材限于篇幅,很少有关于数学理论发展历史、产生背景的说明,绝大部分文科学生在学习时常常会感到一头雾水,对数学产生一种神秘感,觉得不可捉摸.这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自觉地运用数学,就形成了一种障碍.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还原数学知识在客观物质世界中的实际背景材料,尽可能从原始材料所提供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同时指导学生在课下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及相关参考书,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头脑中对原始材料的感知和已有的数学知识相呼应时,主动学习知识才成为可能,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
1.2 加强直观教学,将深奥的数学理论通过浅显的方式进行揭示
对于绝大多数文科生而言,严谨的数学理论往往会让他们一头雾水,数学教师在追求数学体系本身严谨性的时候,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多学生由于对严谨数学理论的惧怕而根本没有学习兴趣,他们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在高等数学学习中苦苦的煎熬,只等学分修好就将数学知识统统束之高阁,再也不去碰它.这种现象的出现,数学教师是有很大责任的.我们应该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教学,将教学的内容直观化,而不是仅仅绝对追求数学自身体系的完美无缺.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对文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如线性代数中向量的极大无关组概念是文科生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而且即使是背下来定义,仍不知道极大无关组定义的目的.这一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公司裁员的事例来“大话”,公司裁员的基本原则是:留下来的人必须能够完成公司的所有工作,也就是被裁减的员工的工作必须能由留下来的人全部完成(极大无关组可以线性表示任何一个向量,极大性);留下来的人各个都是“精英”,每个人的工作别人单独或几人合作均无法完成(无关性),由此公司裁员之后剩下的人就是原公司所有员工的“极大无关组”这种“漫话”虽然不够严谨,但是对于文科生学生理解并掌握类似的数学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再比如,借助动画形式让学生理解极限的数学概念.
1.3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学阶段,很多文科生的数学基础过于薄弱,使得相当一部分选择文科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中便形成了短板,迫于高考的压力,对数学的概念多通过大量的习题去掌握,在上课时,很多教师怕学生听不懂抽象的数学概念及定理,知识点被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虽然在高考中能够勉强应付,但是这种学习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的挖掘,造成学生懒于思考也不会思考数学问题的状况.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围绕学生主动探索而展开.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变陈述式教学组织形式为探究讨论式的教学.教学的全过程尽可能地“放开一点”,比如,尝试让学生讲解一些数学的概念,分析数学命题的含义,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去深刻理解概念和定理,以此深入掌握知识,在这样反复的试验中,学生也就慢慢学会自己去分析概念,理解定理的内容了,这也就慢慢形成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 通过学生学的环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1 学生自己讲课单元的设置
抽出一定的课时,尝试让学生自己备课讲课,并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然后老师作适当的总结指导,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理清知识上的逻辑关系,还要概括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在讲课过程中学生还要尽力把自己理解的知识讲解清楚;在回答同学提问的过程中,自己所学的知识又得到了运用.这样一个过程是检验学生自学效果的很好方式.这种方法宜循序渐进,老师要精心挑选合适的内容,设置适度的阶梯,且不宜由概念性太强、太抽象的数学内容入手.开始时可以选取与课堂讲解内容相近的题目.如:讲完数项级数收敛的比较判别法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柯西判别法的内容和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选取全新的题目让学生讲解.这种训练在开始时进度上会受一定的影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自学能力提高了,反而会加快速度.另外老师在这种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而且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比以往更多的问题.这种办法在国内外一些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2 设置开放性作业
对非数学专业的大多数学生而言,高等数学作业是令他们非常头疼的.因此学生做作业时,用心选择合适难度的作业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设置开放性的题目,也是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在讲解导数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弄清导数之一数学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这样学生就能够体会出导数的概念产生有它实际的背景,由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就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如:你每天骑自行车从家到单位,在必经的路口(设为C)上,可能有一半以上时间要等红灯,如果我们改变从家出发的时间,会使在路口C等绿灯的时间缩小吗?这样开放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必须打破原有的学习模式,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这样的训练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 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1 采用数学实验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实验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数学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通过设计合适的实验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借助计算机和网络,使用数学软件,通过反复实验,先得到有关数学对象的直观认识,然后通过概括和抽象得到数学规律,最后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从实验中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在学生自己实验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软件.学生实验题目的设计,要求老师设置合适的“台阶”.数学实验题目的选取原则是:尽量设计数学背景知识不强、包含很深刻数学内涵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如选取经典的数学问题,实际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而进入一片崭新的天地.这种模式的教学,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自己动手和观察去重新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2 借助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始终表现出惊人的协调.如代数几何在编码和解码理论中的应用,卡尔丹和邦别利发明的虚数奇妙地描绘出交流电的特点等,这些深奥的纯数学理论,在实践中有巧妙运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必然会遇到一些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但是通过团队研究,可以基本上弄懂一些相关的不太难的知识,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就会有相应学习的需求,这种需求越强烈,学习的热情也就越高,通过多次反复的模型建立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4 通过考试环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试卷考察中减少完全的成题,加大对数学概念问题的考察,这种导向的作用使得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侧重点发生变化,从而更加重视对数学概念和数学本质的理解,对一个问题的理解越透彻,自学能力越强;在试卷的考察中加大开放性题目的设置,只要学生勤于思考,对数学有自己的理解,对问题有自己的分析,就进行鼓励,在分数上加以支持;在试卷中增加数学史料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相应资料的阅读,一方面了解数学的应用,另一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1〕胡嘉卉,李文鸿.经济类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5).
〔2〕李明振,庞坤.关于高师院校“数学建模”教材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06(2).
〔3〕胡典顺.人为什么要学数学[J].数学教育学报,2010(4).
O13-4
A
1673-260X(2012)06-0004-02
项目名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科研专项经费资助(18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