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儿童观,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2012-08-15尕旦木草
尕旦木草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甘南 747000)
树立科学儿童观,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尕旦木草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甘南 747000)
儿童观是教育的依据,目前教育中存在一些因儿童观而导致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把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推进到实践层面,用正确的儿童观指导教育实践,以促进儿童真正的发展.
儿童观;幼儿;发展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科学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本质和特点的反映,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及儿童成长发育及其教育的客观规律.儿童观是教育的依据,教育者的儿童观直接影响其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具体的教育行为,影响到儿童发展.儿童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儿童观的形成受社会对儿童的认识能力、水平、方式以及儿童自身发展、变化特点的影响,教育者的儿童观直接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制约教育实践及认识,决定着幼儿教育的方向和质量.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观念必然要与之相适应,但因种种因素,一些传统的、封建的观念仍不自觉地影响到对儿童的正确认识,阻碍了教育实践的发展.
1 儿童观的偏差导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成人对儿童的观念、态度和方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很多家长盲目给孩子“补课”,不顾儿童特点和需求让孩子在学校外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生活上则完全代劳.在幼儿园教育中,“智育中心”的思想严重,在智育中,也只是倾向于识字,计算,而忽略了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幼儿园基本都以教师为中心的、命令的、监护式的,儿童丧失了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行动的机会;教学中提问不具备启发性,表现出传统的单向性和惟一性;评价幼儿的标准仍旧是“听话”“服从”,限制和压抑了儿童的独立性和独创性,影响了儿童性格的完善化.
个别教师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爱心、耐心,对尊重儿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理解和执行仍有不少偏差.这些现象其实都是没有儿童的观念,无视儿童期的存在或持有错误的儿童观,突出表现在忽视儿童的存在,忽视儿童的兴趣;忽视儿童的个体差异性,不承认人是有差异的;没有把学生看作真正的主体,个体发展缺乏创造力.
2 树立科学儿童观,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现代儿童观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是独立、完整、自主的人.尽管儿童生理上还不成熟、心理各方面发展不完善,但他们对现在拥有权利,教育者有义务培养他们成为学会合作、具有平衡人格的和谐的个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对幼儿教育的科学化尤其重要.正确的儿童观应该是,在承认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基础上,尊重、发展儿童的独立自主性,使每一个儿童都具有独立人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尊重儿童独立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
儿童首先是人,是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的统一体,儿童有丰富的情感、独立的人格,具有成为社会生产可能性的生命存在.儿童既有遗传的种系特质,又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儿童是独立的人,意味着儿童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具有相应的权利.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必须平等看待儿童,在幼儿园课程设计、幼儿活动安排中要考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兴趣,采取符合幼儿特点的游戏方法,促进其发展.切忌无视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教学情绪化、随意伤害幼儿的自尊心等.
2.2 充分发挥幼儿潜能,促进幼儿最佳发展
首先,儿童是未成熟的人,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无限的潜能可以开发.加德纳认为人至少有八项潜能,如言语——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等.教师如果能够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方面的潜质,“差生”这一概念将在教育界消失.
其次,儿童是发展中的人.马卡连柯提出儿童是“正在发展的人”.学前儿童身心尚处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以发展的观点了解儿童及其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环境,开发儿童的发展潜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2.3 树立儿童的主体地位,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的发展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后天外力强加的,而是积极地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自身,儿童只有发挥其主动性,才能对外界经验进行选择性、创造性的吸收,主动纳入认知结构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只能通过幼儿自身积极的能动性才能促进儿童的完满发展.
在教育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者,保护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兴趣;创设合理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为幼儿提供独立活动、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4 尊重差异,发展个性
由于先天素质和环境、教育条件的差异,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教育必须要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针对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教育实践证明,只有符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与个体差异的教育内容和实践,才能满足幼儿活动需求,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
〔1〕于春富.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J].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9(6).
〔2〕卢乐珍,刘晓东.当前幼儿教师儿童观、德育观的调查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5(5).
〔3〕李银玲.素质教育儿童观探析[J].青少年研究,2003(3).
〔4〕王志明.关于儿童观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4(1).
〔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岑艺璇.浅析儿童观及对教育观的制约与启示[J].农业与技术,2006(4).
〔7〕虞永平.论儿童观[J].学前教育研究,1995(3).
G 610
A
1673-260X(2012)07-02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