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关爱行为培养低效的因素分析
2012-08-15杜蕾
杜蕾
(德州学院 教育系,山东 德州 253023)
幼儿关爱行为培养低效的因素分析
杜蕾
(德州学院 教育系,山东 德州 253023)
关爱行为的养成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使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是幼儿社会化进程中的必修课程,然而目前幼儿关爱行为的培养却陷入了低迷、低效的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幼儿园教育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以期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提高幼儿关爱行为培养的实效性.
关爱行为;幼儿园教育;低效
关爱行为是有利于人类更好生存的一种受多种因素制约,多维度、多层次的社会行为现象.它是形成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基础,也是一种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可以说它是亲社会行为的核心.然而实际生活中幼儿关爱行为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调查表明,目前幼儿普遍存在自私、不合群、好打架,爱争吵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如不及时改正,势必给幼儿的未来生活带来困惑.尽管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关行为的培养,但是幼儿关爱行为的实际发展仍不尽人意,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就幼儿园教育中存在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与阐释.
1 幼儿园办学指导思想对关爱行为等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幼儿园教育没有真正把关爱教育落到实处
幼儿园首先要做好保育工作,要在保证学前儿童身体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再来谈教育.陈鹤琴先生曾经明确提出“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17]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这是无庸质疑的真理.因为儿童的身体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与活动,但是如果到了今天我们的幼儿园仍就只能完成保证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这一任务的话就显得十分不称职了.根据我国21世纪初的学前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报导纲要(试行)》的要求,我们的幼儿园至少要完成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几大领域的重要任务,其中在社会领域还专门提到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在科学领域提到了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等和关爱行为培养直接相关的具体目标.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确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这次就幼儿园道德教育问题我曾对德城区二十几所幼儿园进行了访问.这其中包括公办民办私人开办的大、中、小型幼儿园,基本可以涵盖德城区目前存在的幼儿园的不同层次水平,除了几所规模相对比较大的幼儿园(幼儿在校人数超400人)比德城区市直幼儿园、德城区区直幼儿园、北园幼儿园、儿童乐园幼儿园等几所幼儿园有直接开设的与关爱行为相关的课程,大部分中小型幼儿园采用生活中随时教育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关爱行为的教育,至于效果如何没有专门关注过.有几所学校表示没有精力涉及除保育之外的更多内容,也就是说德城区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重视程度很低,没有形成自己成体系的幼儿园道德教育目标.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幼儿园把对幼儿的教育重心放在智育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在我国非常严重.虽然在教学计划表中有对幼儿关爱等良好行为培养的规划,但现实的功利性却使幼儿园失去了开展此类教育的适宜土壤.种种原因使许多幼儿园从领导到普通教师变得越来越唯利是图,为了争夺更多的生源,为了赢得更多的利润,迎合家长的口味便成了幼儿园课程设置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调查中发现,目前的幼儿教育中还未形成系统的幼儿关爱行为培养的课程体系,即便对已有的相关课程内容也多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家长望子成龙心急如焚再加上教育规律的不足,自然难以接受不能立竿见影的行为养成教育,但是作为负责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面对家长们有违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要求应该采取的是耐心劝导的态度与行为,而不应自贬儿童教育权威的地位.由于我们整体国民素质不高的原因,国家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教育艺术的机构不完善,所以我国的幼儿园除了要培养幼儿外,还肩负着指导家长的重任,而且这是他们作为幼儿教育权威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幼儿园实施幼儿关爱行为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幼儿关爱行为形成与发展的进程
2.1 幼儿关爱行为培养忽视基础,要求过高
目前,德城区凡有开展培养幼儿关爱行为的教育活动的幼儿园大都从关爱他人为切入点,包括家长在内,在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时也都比较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学会关爱自己这一基础性的教育内容却被人们所忽视.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和老师普遍认为现在的孩子本来就是万般宠爱的焦点,比较自私,没有必要再对其自爱行为给予强化.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自私不等于自爱,真正的自爱是健康的,应该提倡的.自私是对自己扭曲的爱,对自己的长运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关爱自己不能受到冷落的待遇,它是人形成健全的关爱行为的基础.人们总是习惯站在高处要求幼儿,以成人的思想去看待幼儿,给一些片面追求教育的深度与广度,给幼儿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也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2.2 幼儿关爱行为培养重认知教育,轻行为培养
言行不一的现象在幼儿身上可谓是司空见惯.这是不重视孩子行为养成教育是必然结果.很多幼儿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给孩子宣讲中华的传统美德,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的故事许多孩子耳熟能详,但实际生活中,他们的具体行为中却与他们知道的回答的大相径庭.目前,我国的教育仍旧是以知识评价为主流的考试制度,升学制度,幼儿家长、众多的幼教工作者把幼儿的认知教育、智能开发看成是幼儿教育的硬任务,而把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行为技能的训练看成是软任务,导致幼儿发展中的认知能力与行为能力的不和谐性、不同步性较为突出.直到今天,不少幼儿教育工作者仍就认为孩子明白了道理,记住了故事便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众所周知,从关爱知识到关爱行的转化不是自然而然,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只重视通过课堂传授给孩子关爱知识,而忽略课下孩子对这些知识的消化等环节,难怪会有越来越多的能言不能行的孩子.
2.3 忽视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关爱行为评价流于表面
在幼儿园调查期间发生这样一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中班一个小女孩用脚踩了躺在地上的小男孩,男孩哭了,老师过来把男孩扶起,批评了小女孩,小女孩不高兴地跑开了.我悄悄来到小女孩身边问他为什么要踩摔在地上的小朋友时,她委屈的回答让我心疼.好哭着说:“阿姨,我不是故意的,我看他摔倒了,想去扶他,可他不起来,我不小心踩了他,我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只依据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孩子们的外在行为表现.对孩子们行为产生的原因和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却无暇顾忌.其实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了.成人往往简单地从他们所看到听到的儿童的外在行为或言语来判断和评价儿童的道德发展状况.从品德心理的角度看,人的品德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结构,完整的品德结构最基本的应该是知、情、意、行等几个心理要素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一个关爱他人、他物的人,必然在观念上有关爱他人、他物的意识,明白关爱他人、他物的意义所在,在情感上接纳并认同关爱行为,同时凭借顽强的意志使自己这种关爱行为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2.4 幼儿园课程体系不健全,没有明确的关爱行为培养目标和系统的课程内容
开设幼儿关爱行为培养的课程是实现幼儿关爱行为培养目标的的中介.它既是一定社会关爱价值体系传递与创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学习、把握关爱价值与规范,追求生命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目前,对幼儿关爱行为发生作用的多是隐性的、非正规的活动课程,很少有正规的关于幼儿关爱行为培养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建设.据幼儿教师的反映,目前在德州市的幼儿园教育中还没有相关课程的开发,对幼儿关爱行为的培养多是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偶然性地进行.为了让幼儿可以形成基本的关爱行为习惯,根据幼儿关爱行为培养目标编制相应教材,让幼儿由浅入深地认识关爱的内涵、意义,形成关爱的技能、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2.5 在幼儿关爱行为培养过程中,过分关注幼儿个性化发展,而降低对幼儿社会化的要求
社会化与个性化是人格发展的两个侧面,对人具有不同的功能.重视对幼儿个性的培养是现代教育进步的标志,无论家庭还是幼儿园都非常关注孩子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挥的是“分分”功能,它包括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个人小天地的形成,要求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确定个人在生活中的独特方向.但是如果没有原则地迁就幼儿的个性,就会可能助长孩子飞扬跋扈的习气.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现代的幼儿就存在很多人格发展问题给其适应社会生活带来很多障碍,所以说现代幼儿的成长更需要社会化的要求.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发挥着融合的功能,它保证个体能够融洽地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关爱行为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因为尊重孩子个性而放弃社会化要求的现象.孩子个性很强,做错事如果批评他,他就很生气,对他进行关爱行为培养时经常出现因曲从个性而放弃教育的现象,成人的无条件妥协行为实在不能称作是明智之举.
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权威机构,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其不能很好地完成幼儿关爱行为的培养任务,那么就很难彻底改变幼儿关爱行为培养低效的社会现实,因此抓好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关爱行为形成的根本保证.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5-110.
〔2〕曹焜纯.浅析目前幼儿教育存在的误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1):72-73.
〔3〕刘霞.我国幼儿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1(3):13-14.
〔4〕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3):286-288.
〔5〕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7.
G 610
A
1673-260X(2012)07-02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