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2012-08-15刘宣琳
刘宣琳
(巢湖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视觉传达设计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刘宣琳
(巢湖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艺术院校所开设的一门重要设计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涉及领域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体系正处于一个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本专业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种形势下,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如何确保本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真正使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视觉传达设计;以人为本;实践;体验
视觉传达设计指通过视觉符号语言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其精彩分层、刚柔互现的设计特征有力丰富视觉传达效果的同时,也形成和造就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策略,随着视觉传达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本专业教学受到重视的程度不言而喻.诚然,视觉传达设计由于受到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推动,不仅发展速度迅猛,发展质量也日趋提高,我们在收获各种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必须思考不同因素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本文笔者拟谈人的因素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1 基于观察者视角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1.1 观察者视觉特征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包括了字体、标志、插图、编排、广告、包装、展示等多方面的设计,如何使作品既通俗易懂,又使人记忆犹新,达到作品真正触及观察者心灵深处、使其回味无穷的目的,设计者往往会运用多种元素对作品进行加工和缀饰,当观察者大脑受到不同设计元素刺激时,其视觉不仅会对眼前的信息进行感知,也会搀和大脑已有信息对外界刺激进行识别,这种情况表明观察者固有思维方式对作品的评判有其客观影响,设计者要通过对作品的精巧构思迎合观察者已有的心理预设,并通过作品的独特设计引领观察者产生必要的联想,不断丰富他们的视觉感应,实现观察者对作品本真的认识和积极心理期待,为此,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两个必须”,首先,设计者必须打破自身思维的束缚,不断优化设计手段,力争从迎合他人欣赏角度出发,设计出吸引观察者眼球的作品,使观察者脑海中浮现的各种积累信息对新的作品产生正迁移影响.其次,设计者必须在充分考虑观察者思维运行情况下,通过不同设计手法的综合运用唤醒观察者的视觉心理,不断丰富他们的视觉感应,使其产生一系列视觉能动反应,达到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协调发展,使他们与作品互动、产生共鸣.
1.2 观察者情感体验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并非无拘无束地进行自我表现,而是基于某种特定情形下将一系列可利用的视觉元素进行特定符号的转换,达到视觉传达的效果,所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特定情形进行分析和诠释,体现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敛.诚然,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我们应该考虑的特定情形是立体化、多层次的,其中观察者的情感体验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观察者情感体验进行考量,首先,基于观察者的精神需要.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不同于一般绘画作品在于它往往较多体现了艺术性,任何充满创作智慧、融合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常常可以加深观察者的情感体验,因此,设计者要从满足观察者精神需要的角度出发,始终把观察者的感觉和基本情感放在重要位置,达到作品与观察者认知的协同发展.其次,基于观察者的文化认同.视觉传达设计中,我们应该知晓不同区域由于文化积淀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人们对视觉中存在的人或物有着理解的不同,即,相同的视觉符号一旦置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千人一面只能是视觉传达的“乌托邦”,因此,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对不同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甚至是他们的特定喜好进行研究,体现视觉传达设计的针对性.
2 基于学习者视角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2.1 学生实践活动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善于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毋庸讳言,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实践中,学生由于缺乏对实际项目必要的实战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要素的颜色、像素关系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难以做到准确拿捏,导致作品在色彩、比例及构图方面缺乏协调性,因此,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只有走出传统模式的一味沿袭,深刻反思常规教学中的不足,特别要思考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丰富教学内涵,结合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实践,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达成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诸如,通过校企联姻的方式,鼓励学生直接走进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校外实训;诸如,通过校内资源整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参与校内实习基地的培训等,显然,校内外双管齐下实践方式不仅体现了学生实践的灵活性,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毫无疑问,闭门造羹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脱离社会的发展趋势、无法体现社会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要求,而且还会削弱本专业教学的固有功能,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只有为学生搭建自我表现舞台,才能加深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策略,使其设计过程不断走向成熟. 2.2 学生生活经历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在一个充满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当今时代,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追寻时尚、注重个性的事实启发我们,视觉传达设计只有迎合学生的审美特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因此,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通过体验生活、关注周围的环境,寻找创作的灵感,从而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学生的视觉判断力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知,学生只有重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艺术形态,只有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感悟生活,并通过有效观察生活才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才能从生活中吸收不同艺术形态中的文化精髓.诚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所折射的艺术形象中必然包含着人类的丰富情感,学生只有用心体验才能理解视觉传达设计中变化与统一的辨证思想,才能形成自己应有的美学观点和美学价值取向,因此,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我们要寓教学于学生生活中,要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挖掘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民族文化精髓,并体现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基于自己对生活理解而体现的不同设计风格,避免学生视觉传达设计千人一面的设计风格,鼓励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体验验证自己的设计想法,提升自己的认识高度,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设计意识,获得自身设计能力的发展.
3 基于教学者视角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3.1 教师理念转变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正如学校办学理念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一样,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本专业的教学取向,决定着人才的培养方式.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承担着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双重目标,因此,教师教学理念的体现只有符合本专业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实现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回顾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历程,由于受传统教学体制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师教学理念的某种偏颇,视觉传达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教师教学模式的单调性、教学层次的浅薄性,以及理论教学与学生作业不变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基本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状态,学生学习主动性难以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同时,教师有限课堂知识的教学也很难丰富学生的表象和认知,狭小的思辨空间难以发挥学生必要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瓶颈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本专业的和谐发展.诚然,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特征及其前沿学科性质决定着我们教师不能简单从学术层面开展教学工作,更无法通过固有的模式或者现成的公式达成任何教学目标,教师只有明晰本专业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模式的运用等方面实现学生感知、实践的目的,才能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从而真正培养和造就更多视觉传达设计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不断丰富本专业教学内涵.
3.2 教师素质提升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层次,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宏观上适应本专业教学对自身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从而达成自己专业能力发展目标;才能在微观上改变传统一味照本宣科的做法,提高本专业教育教学效能,从而为本专业教学实现三个改变提供支撑,即,变传统单向传达技能教学为多向传播效果的探究;变一味表现技巧及语言创意为兼顾传播途径及文化意义的探究;变只注重封闭式课堂教学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结合社会实践的多维教学方式,最终摈弃教师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下自主能力发展的同时,从有利于本专业发展的角度思考新型教学模式.毫无疑问,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涵盖了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市场学等众多学科的集大成者,教师只有加强对相关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有效思考视觉传达设计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体现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有机融合,才能有效吸取更多的教学营养,实现多学科相互之间的融会贯通,同时,教师只有注重对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发展方向的研究,重视本领域新研究成果对教学的推动作用,才能夯实自己的教学本领,从而以贴近社会新技术发展为目标,以迎合他人心理需要为导向,合理把握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
视觉传达设计不仅要遵循本专业教育规律和体现必要的艺术性,还要重视与视觉传达设计密切相关的各种人的因素.诚然,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我们只有重视人的因素对本专业教学的意义,才能在社会信息化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既满足人们审美能力不断提升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要求,又能实现教学双方的和谐发展,从而自如应付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诸多挑战,真正提高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质量.
〔1〕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薛红艳.设计的视觉语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王松.谈视觉创意大师福田繁雄的设计.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
〔5〕何晓佑.现代十大设计理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6〕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J 524
A
1673-260X(2012)07-02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