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逃课从众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2-08-15何欣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3期
关键词:处分人格群体

何欣

(广东培正学院 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830)

高校学生逃课从众的影响因素分析

何欣

(广东培正学院 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830)

逃课现象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老生常谈的事情,诸多学者更多的却是从逃课的原因、对策去探析,很少涉及社会心理层面,而逃课是一个群体性行为,方方面面都受群体影响,本研究正是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去探讨,回答了影响逃课的从众因素主要在三个方面,即群体因素、环境因素及个人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校学生;逃课;从众;影响因素

1 前言

逃课现象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调查分析过,并且找出诸多之原因,现本人把它总结为五个方面:(1)教师原因,这里大都把教师的上课的生动性、精彩程度、互动性与否作为借口,从而逃课;(2)课程原因,课程原因主要是课程的实用性、难易程度、专业性与否等作为借口,一般专业课程逃课少,非专业课程逃课多,实用课程逃课少,非实用课程逃课多,难的、难懂的课程逃课多,易的、易懂的课程逃课少;(3)学生原因,学生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有玩游戏至深夜第二天赖床不起而逃课的,有外出旅游而旷课的,有不喜欢该门课程或该门任课教师而逃课的,有放长假而想再多休息一二天逃课的,一般放法定假时学生逃课最多,有为准备考研、考公务员、考级考证而逃课的等等;(4)学校原因,学校原因主要是课程安排方面造成旷课,比如没有专门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课程安排过于集中造成学生学习太累而逃课;(5)刚性制度与柔性教育没很好的相结合,刚性制度处理太频繁或不严肃都会造成逃课,有些学校对逃课有规定,逃多少次要进行相应的处分,如果处分的太频繁,会导致制度失灵,还要适当配合思想教育这个柔性手段.

2 逃课的人群分析

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不同的人群逃课率也不一样,(1)年级不同,逃课率不同.一般低年级逃课率较低,高年级逃课率较高,主要原因是低年级刚进入大学,很多学习习惯迁移于高中阶段,就算不逃课与逃课正在酝酿当中,更多的选择是不逃课.(2)性别不同,逃课率不同.一般女生逃课低,男生逃课率高,主要原因是男生性格胆大、激进,女生性格胆小、保守一点.(3)专业不同,逃课率不同.一般体育、艺术、音乐等特长类专业逃课率较高,其他类专业逃课率较低.(4)层次不同,逃课率不同.同一个专业,本科层次比专科层次逃课率要低.(5)学校的名气不同,逃课率不同.名校逃课率要比非名校的逃课率要低,这主要是因为高考分数的不一样导致学生的自律与学习能力也不一样,再加上名校有名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会高一点,因此逃课会相对较少.

3 逃课现象的从众行为

3.1 何谓从众

从众(c o n f o r m i t y)是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M y e r s,1993).这就是说,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所谓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从众最好的写照,这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是由于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像到的压力会促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或群体要求的行为与态度,有时候,个体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而且在信念上也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放弃了原有的意见,从而产生了从众行为.个体在解决某个问题时,一方面可能按自己的意图、愿望而采取行动,另一方面也可能根据群体要求、领导意见或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向制定行动策略.人们认为跟随潮流、人云亦云总是安全的,不担风险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冲突[1].

逃课现象的从众行为主要是由于逃课无风险及逃课亚文化环境影响下的接受态度或顺从行为.逃课不达到限度学校一般不会处分,既使处分了也不会影响正常毕业或将来发展.“六十分万岁、不逃课大学生生活是不完整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等”是大学生流行的亚文化价值理念,他们认为只要考试通过了,什么事都没有,因此是无风险的.在这种无风险与亚文化的群体性压力下,学生自然会顺从或接受,从而形成逃课从众.

3.2 影响逃课从众的影响因素

3.2.1 群体因素

3.2.1.1 逃课群体的规模.逃课现象的从众行为与逃课的群体规模密切相关.逃课群体规模越大,赞成逃课的观点或采取逃课行为的人数就越多,个人越容易采取逃课的从众态度或行为,反之,逃课的群体规模小,反而使个体产生抵制逃课的行为,因此,逃课群体规模对于逃课现象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若不及时或适当控制,会造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上课的人越来越少,最终会使坚持上课的人在群体压力或影响下也不去上课.

3.2.1.2 逃课群体的凝聚力.逃课群体的凝聚力是逃课成员相互之间的吸引的程度,它取决于逃课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一个宿舍若凝聚力强,但他们不爱学习,喜欢逃课,那么,这个宿舍则是这个班级的重点逃课对象;一个班级若有凝聚力,但他们不爱学习,喜欢逃课,那么,这个班级则是这个院系的重点逃课对象.依此类推,逃课群体的凝聚力最终会影响到学校的校风与学风.

3.2.1.3 逃课群体意见的一致性.如果逃课群体都认为大学生不逃课就不是大学生或大学生不逃课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那么,逃课群体就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从而理直气壮地去逃课;若逃课群体中有一人或几人反对逃课,则逃课从众就会大大减少,所以逃课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尤为重要,避免让他们形成逃课意见的一致性.

3.2.2 逃课的环境因素

逃课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制度的失灵性、逃课行为的公开性和权威人士的影响力等,逃课的环境因素对高校学生逃课的从众行为也起着重要作用.

3.2.2.1 制度的失灵性,若学校的制度对逃课学生的处分只是停留在文件、威吓的基础上,没有载入档案或随意性太大,久而久之,黔之驴的招数就会失灵,逃课现象的从众性就会越来越多.

3.2.2.2 逃课现象从众行为的公开性,逃课的话题小到一个宿舍里,大到一个学校里,再推更大一点到整个社会里,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讨论着、辩论着,这些声音更多的是为逃课找借口,为逃课找辩护,使本着隐性、负疚感的违规行为显得更加透明、公开、理直气壮,导致学生不能不让逃课成为一种时髦,成为一种我行我素的价值取向.

3.2.2.3 权威人士的影响力,高校学生逃课的从众行为受周围人群的行为所影响,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这里的权威人士一是指在学生中有影响力的学生,如学生干部、学习精英、党团骨干等,这些学生威望高、能力强、影响大,可这些学生当中往往有少部分是逃课者,并且是出了名的逃课者,根据归因理论,别人逃课也能学习好、工作好、生活好,证明他们更能干,而没逃课的反而学习工作都不尽人意,这样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更无能,为了让自己不那么无能,只能随大流逃课.权威人士还指那些有声望、有学历、有职称的教师或教育管理者,他们中有些人认为学生适当逃课是一种必然现象,高校提倡的是先做人后做学问,只要做人没问题,学问是次要的,是可以边实践边学,甚至参加工作都可以自学的,毕竟学生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上课的,两码事,强加于无兴趣的课程或无作用的课程等于浪费光阴与资源,并且还夸夸其谈本人在上大学时也逃过不少学,在这种权威的影响下,更强化或更暗示学生去逃课,形成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正确与否无从论证,不过过于泛滥为师之道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无从谈起.

3.2.3 逃课现象的个人因素

影响逃课现象从众行为的个人因素有人格特征及性别、年龄、文化等社会特征.由于个人的人格特征与社会特征不同,从而使人们的从众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个别差异.

3.2.3.1 人格特征

人格的概念很广也很泛,大致包括法律上的人格、心理学上的人格及道德品质上的人格,不管哪个类型的人格,对于逃课来说,并不能说逃课的学生不守法律,或没有道德,更不能说明逃课的学生心理品质不好;对于逃课来说,基本上每所高校还是允许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可以逃课,并且也不做任何处分,如某某学校学生若旷课达到15节以上者给予警告处分,这个弹性很大,在不损法律人格与道德人格的情况下,众多学生选择逃课从众.再则上课就如去吃大餐,餐桌上会有不同口味的美味佳肴,并不是每个人一定要把每一个菜都分完吃完,而是有选择性的吃,可能有些菜不符合人格喜好就根本不会去吃或只是去尝尝,说了这个道理,学生逃课之理自然清楚明了.因此,一个有喜好有独立人格的人在不违背道德、法律、校规校纪的情况下会做出理性的逃课从众是必然的.

3.2.3.2 性别差异

在逃课的问题上,一般女性要比男性少,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男女不同性别在认识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女性知觉速度较快,即较敏感,如果学校对考勤抓得比较严,并且对逃课学生进行处分、思想教育或训斥,那么女生逃课从众就会大大减少,男生减少不那么明显;其次女性认知水平上有场依存性,若逃课的学生多,占主流,那从众逃课的也就多,若逃课的人数少,占非主流,则从众逃课的就少;再则女性的创造能力在于模仿,赶潮流,若逃课成风气时,就有相当多的女生就在其中,因此,在逃课的问题上要注意男生的控制,只要男生控制住了,女生就自然从众不逃课了.

4 结论与建议

4.1 逃课从众与群体因素有关,其中逃课群体规模、逃课群体凝聚力、逃课群体意见的一致性决定逃课从众人数的多少与稳定性,对于一个教育管理者来说,应要适当控制逃课规模,减少逃课人数,并且要对逃课严重者进行规制与思想教育.

4.2 逃课从众与人文环境因素也有关系,主要表现在一个学校的制度、逃课的公开程度、威权人士对逃课的看法等等,特别制度要合理,处分要适当,公开程度要引导,威权人士的看法不要走极端,特别是在公开场所不要鼓励或肯定学生去逃课,以免学生理直气壮地去逃课.

4.3 逃课从众还与个人因素有关系,特别是人格因素与性别因素,一般有限度的逃课在不违背法律人格、制度人格、道德人格及心理品质人格的情况下,少制度处罚,多正面引导,多思想教育,特别是男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尊重个性,尊重创造,完善人格的前提下规制逃课.

4.4 逃课从众是社会心理学问题,影响的因素很多,要注重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防止逃课从众扩大化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与学生的无所作为.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G 645

A

1673-260X(2012)07-0178-02

猜你喜欢

处分人格群体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严格执行党纪政纪处分条例
中纪委详解纪律处分“轻重”之别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漫画之页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