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的民族学生思想素质现状及对策
2012-08-15马亚平
马亚平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民族地区的民族学生思想素质现状及对策
马亚平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素质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剖析其形成原因,提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思想品德现状;民族感情;有效对策;思想教育载体
1 大学生思想品德现状
1.1 学生身上有着朴实、好学的特点,但受客观条件限制(如贫困),导致很多家庭无力给孩子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文化基础薄弱,受教育水平不高,在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上参差不齐.但不容置疑的是他们政治态度端正,有重视传统伦理道德和自我奋斗的意识.
1.2 少数民族学生有其独特的优点:诚实守信、热情好客,这些良好的品德为维护各族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粗犷倔强的个性也往往使他们的情绪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稍有不如意或者不顺心、受到指责批评或不被他人理解时情绪容易激动,烦躁不安,更有甚者出现酗酒打架的情况,使同学之间产生不必要的隔阂.
1.3 大学生的主流是朝气蓬勃、思维开阔,敢说敢干,善于思考并勇于探索,但心理脆弱,承担压力、挫折的能力差,他们过分最求自我,稍有不顺,原有的自信、自豪感和雄心壮志受到了严重挑战.少数同学就不能面对挫折;有时产生失落感,极少数学生想问题不全面、容易有过激的行为.有的学生为自己勾勒了很多宏伟蓝图,设计自己的成才方向,但最终由于自身的原因使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1.4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从农村、牧区.他们有其特殊的成长经历,首先,他们曾亲眼目睹长辈如何依靠劳动最终得到幸福,并勤劳致富的情景,其次,他们从小就有更多的接触体力劳动的机会,生活的历练和成长的经历使他们形成了勤劳朴素的品格.
此外,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诚信修养和实践的缺失,有些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出入.虽然主观上觉得诚信很重要,待人处事应该以诚信为本,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棘手问题头脑不够冷静,明辨是非能力下降,做事容易随波逐流.因而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诚信缺失严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活动组织难度偏大.
2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2.1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实践教育基地、人力资源的数量难以满足需要.组织学生到临近市、县、区、洲等其他省区参观考察,从理论上讲是完全可行的,但是,民族
地区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路途漫长、交通运输不便,组织难度极大,更为重要的是,在现有财力的状况下,学校均无力承担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区外进行社会实践的费用.活动宣传和下达学院不够及时、到位,存在工作流程繁琐问题.有时申报是满腔热情,但等到具体操作时,活动不能如愿开展导致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活动开展过程中督导不利,而且学生缺乏相关经验,最终导致活动开展效果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基本设施不足,基本设施从软件设施来看,就是开展工作人员十分有限,往往是身兼多职,难以及时对活动开展质量及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做出评价指导,导致工作无法满足实现拓展学生能力与素质提升的预期目标.[3]
2.2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还有待不断丰富.课堂教育(包括各种专题教育讲座)和课外教育活动.从我国高校开展课外教育活动实践情况来看,目前在课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涉及面相对较窄,社会实践不够深入、科研类活动滞后的现象,相关的指导理论和方法也缺乏规范,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依旧过分依赖课堂教学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显著,这对民族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2.3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还应当进一步深化.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塑造.受国内外局势和网络冲击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日益发生变化.这些内容已很难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2.4 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还有待完善.就近几年来的情况而言,各民族院校在探索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分人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认识不全面.二是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经费紧张.同时,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费投入与工作任务不匹配.三是工作覆盖面不够宽,合力不足.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较大差距;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调沟通的教育合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实效性不强.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很难与工作环境、教育对象、工作目标、工作要求的变化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形式主义还普遍的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还有一定程度的差距.
2.5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受历史与现实原因的限制,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在学历方面参差不齐,虽有大批高学历人才充实进来,但是,他们对这一工作还没有足够的适应性的和强烈的积极性,因此不能深入、准确的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工作机制.其次,在某些民族院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待遇较低,职称职务很难提高,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3 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3.1 提高教学效果.政治理论课低效成因,教材的编写相对于使用较稳定理论是从特定的生活中抽象出来,而大部分教师在讲解时,不能把它回归于现实生活,只注重结果的感受,不注重过程的感受.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教师的观念陈旧、思维僵化、知识结构单一,如何利用思想政治理论来解析大学生面临的生活实际问题并予以指导,笔者认为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才能在课堂中产生更多的发散点和触点,对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的把握才能优化其知识结构,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授课效果.
3.2 建立职业规划,民族地区存在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因此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在择业目标与实际不相符上,往往对于迫切需要教师的边远山区或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无人感兴趣,严重存在“无业可就”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爱好和能力,对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设计指导,并就学生职业相关素质完善、提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全面认识自己、准确定位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
3.3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区,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如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谐协调的发展个体身心的和谐、协调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健康的心理和个性的成长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素和基础.因此,素质教育的必然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很大比重,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他们既要面对竞争的心理压力,又要承担贫困的心理压力.挫折感、焦虑情绪等一系列的情绪常常在影响、困惑着他们.因此、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更为突出.我们要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更多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以及生活上的实际问题,跟他们成为朋友,做他们的良师益友.采用多种渠道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达到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等.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面对与发达地区学生之间的差距,帮助他们克服在思想意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保守、封闭等等不足,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正少数民族学生自卑、自闭、嫉妒、敏感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3.4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桥梁和纽带.无
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施,还是活动的展开、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载体实现的.
3.4.1 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的活动(包括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教育和文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结合国家、自治区、州级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纪念日和重大事件,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充分发挥学校“校史馆”、主题团日活动和团的各项重点工作.对学生从日常行为抓起,以办宣传展板、简报、专栏、Q Q群、飞信、微博等等多种方式宣传、互动沟通方式和主题团课、班会、专题演讲、歌舞比赛等校园各类文体活动为载体,开展以“党在我心中”,等内容的德育教育主题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在校园醒目处悬挂张贴教育家画像和校园文明公约宣传牌,使教室时时整洁美观,校园处处井然有序,通过以上具体措施,呈现出校园文化良好氛围,坚持校园文化的正确导向和育人宗旨,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优秀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促进了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的质量水平,通过规章制度和考核等外在力量的约束,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导向融于其中,把思想政治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管理的各项制度中,体现在行政工作要求、师德规范、后勤服务、文明公约、大学生行为准则、毕业资格认定、学位授予等之中,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3.4.2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实现社会、家庭、学校的相互配合,社会教育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协同力量,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气氛;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第一步,家长的方方面面(处世原则、思想观念、道德品行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作用;而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更应责无旁贷的发挥其协调和主导作用,使社会、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多渠道正面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道德观念,通过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建功立业.
〔1〕亚力坤.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其调适.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33-136.
〔2〕王启明.有效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2):247-248.
〔3〕李迎果.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消费导刊,2010(02).
〔4〕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6):1403-1405.
〔5〕何瑾,樊富民.西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2):79-84.
〔6〕桑吉扎西.民族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3).
G 645
A
1673-260X(2012)07-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