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革命观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2-08-15王朝振

当代经济 2012年2期
关键词:革命现代化农民

王朝振

(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分局民意街派出所 湖北 武汉 430000)

一、新革命观

提到革命,往往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阶级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激烈的暴力革命,我们在历史上确实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革命。然而,革命不仅仅指与武装斗争相联系的暴力革命,革命分为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新革命观是由邓小平在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提出的。

邓小平科学论断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了两种革命的思想:即传统意义上的政治革命和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革命或称“新革命”,并且认为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在他看来,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改变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这种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对旧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邓小平理论中的改革是革命的深刻论述,从实质上区分了以往的暴力革命和“新革命”的不同之处,也把两者的共性点了出来:“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任何革命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种新革命观反映在思想路线上实际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不断进行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扬弃。

二、新中国历史上的两次革命

1、社会主义革命

首先要明确的是,新中国历史上没有暴力革命。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以社会主义改造的和平的面貌出现。195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求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在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决定实行改革开放。这场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关于改革是一场革命的问题,邓小平生前不止一次讲到。在他的著名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明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他在1984年10月会见德国前总理、当时的前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时说:“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1985年3月会见当时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更是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985年8月会见当时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尼雷尔时,他进一步明确阐明了改革的性质:“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在1985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再次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又说:“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革命

1、思想的革命——统筹城乡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有过两次农村包围城市。一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探索的不同于俄国革命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由毛泽东总结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另一次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

然而,这两次农村包围城市的结果却都由于当时中央在指导思想上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而造成农村最终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和牺牲,虽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却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一直以来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这一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此后,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运动。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正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的环节,反映出党中央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抛弃原来那种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二元思维,开始改变原来那种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的思路。由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是历史转折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对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场革命,是一场思想的革命。

思想上的革命是先导性的革命。由此,中国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是将农村与城市当作一个休戚与共的有机整体来统筹发展,春天明媚的阳光将普照中国大地——包括农村和城市。

2、人的革命——培育新型农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力量。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并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当然是广大农民,因为只有农民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究竟需要什么。“美好的家园还是要由农民自己去主动创造,否则,即使是最美好、最动人的想法,最周全的计划,最大的援助,结果不一定是农民所需要的。所以,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最基本前提就是要以农民为中心、为主导。新农村建设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是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否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主体意识”。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唤起农民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建设自己家园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尊重和发挥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创造性。同时,还必须培养农民的主体能力,即将自己的主体意识付诸实践的能力。

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有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关键在于思想的现代化。美国著名的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深刻地指出:“痛切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体会和领悟到,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毛泽东同志也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中央明确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此使农民接受现代化的洗礼,从而掌握自己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

3、体制的革命——激发内部活力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以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二是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三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四是实现就业制度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五是尽快实现户籍制度改革。

对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体制进行的这场革命,打破了城乡两种地域、农民和市民两种身份的局限,带来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地位的回归——平等的国民待遇,这极大地激发了“三农”的内部活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获得持久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王春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农民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N].中国青年报,2006-03-19.

[3]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革命现代化农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