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市合作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模式探析
2012-08-15许贵泉
许贵泉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基于校市合作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模式探析
许贵泉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在高校中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建立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快速发展的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于推动民族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经费投入、管理体制、资源整合等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可通过体教结合、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高校联赛、企业加入共建等方式得以解决。
校市合作;训练基地;民族传统体育
校市合作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同国家中校市合作的概念与称谓有所不同,如德国称“双元制”,美国称“合作教育”,英国称“三明治”,日本称“企业教学”,新加坡称“教学工厂”,其简而言之城市与学校合作,具体来说就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由学校和城市共同参与,城市为学校提供经济、政策等支持,学校为城市定向培养人才,双方共同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互利双赢、共谋发展。开展校市合作教育对以培养面向社会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在政府的指导和协同作用下建立健全产业与学校相互结合的办学机制,制定出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1 校市合作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教育资源的丰富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要培养社会的实用性人才,教师就应该既能给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是完全依靠于高校师资力量的就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和很大投入的,只有通过校市合作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教师与城市有关的人士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这样有助于更好的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
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就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设施,这是需要很大的经费投入的,单方面靠高校往往是不够的,只有通过校市合作则可以减轻高校对教学设施的经费压力,进而保障了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教学环节。
1.2 有助于城市的人力资源的丰富
校市合作不仅能促进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的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通过校市合作,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教师都围绕着城市的教育项目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无形之中帮助城市解决了问题,成为城市人力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可以为城市推荐人才,也可以安排城市在职人员有针对性地开设有关课程,进而在城市中开展岗位培训和项目攻关研究,实现高校与城市的优势互补,极大的丰富城市的人力资源。
1.3 有助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和城市双方的影响力的提高
一方面在城市无形之中就形成重视教育、重视学习、重视发展的良好风气,提升了城市的声誉,提高了城市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与城市的合作提高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社会认可度,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2 高校中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模式分析
2.1 市级体校与普通高校相结合
后奥运时代,如何实现体育举国体制向体育大国体制的转变,是我国当前体育改革的重点。在体育举国体制下,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模式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一些学者提出,可以通过体教结合方式来实现我国体育训练体制的改变,原因在于专门的竞技体校和高等院校都有着自身的优势,专业体校的优势在于其教练员训练水平和训练场馆设施,其劣势是文化教学质量差,不利于运动员后期人生发展,但这种劣势反而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优势,这将注定两者都难以独立承担大任,两者的结合必定会带来中国体育的重大变革。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实现县一级的体育局、教育局和文化局三者之间整合,这次大部门体制的改革为基层体校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院系合并提供了可行性,更为基层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在体育训练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在高等院校设置民族传统优势项目武术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了可能[2]。这点可以参照德国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方式,即开展学校与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合作。根据各县或地级市的具体情况,在学校和体育俱乐部之间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由体育俱乐部提供教练和场地,使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和校外能够进行更多的体育锻炼。民族传统项目运动员则优先安排在学校训练和文化课学习,学校在满足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升同时,加强和其它更高水平运动队取得联系,把优秀的运动员送往更高层次的学校或体育俱乐部训练和学习。
2.2 高校组办运动队,推动高校联赛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德国体育俱乐部与高校之间的“竞技体育伙伴高校计划”,可以给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可以选定所在城市的一些高校,加入类似于“竞技体育伙伴高校计划”的组织,而且“竞技体育伙伴高校计划”也可以为教育系统教练员的交流与培训提供便利,提高高校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对于高校容易普及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则可以参照NCAA模式,将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办成省级、国家队或职业联赛一线队伍的人才输送基地[3]。
在教育部逐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当下,团体会员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甚至阻碍了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全国性大学生体育赛事发展规划的制订、实施和推广权都掌握在官方手中,参赛高校根本就没有话语权。当联赛取得较大成功时,社会上的各种资源都涌入到高校体育联赛中时,利益的分配问题将会成为举办方和参赛方的矛盾焦点,不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改革迫在眉睫,高校组建运动队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待高校联赛形成一定规模以及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逐步将青年队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任务全面交由高校承担。这种培养模式已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中得到应用,也是当前世界体育社会化的一个趋势和发展方向。通过联赛,可以给大学生运动员更多的比赛机会,在相互交流中促进其竞技水平的提升;可以扩大高校竞技体育在大学生、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队伍;可以扩大社会影响力,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可以加强高校校际间的体育交流与合作,促进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体育联赛制度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高校应积极采取对策,推广高校体育联赛。
2.3 企业加入
在目前中国职业联赛营利不丰的情况下,高校通过体育联赛所获得的资金就更少,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单靠各种行政拨款和融资远不能满足高校竞技体育跨越式发展的需求。而企业的加入则可以为高校高水平民族传统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和竞技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资金支持,甚至可以为大学生运动员退役后提供工作岗位[4]。除了经济目的外,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今天,企业可以在支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彰显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扩大其在大学生群体乃至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精英的加盟并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除了企业的资助和依靠高校体育联赛自身的造血外,地方政府拨款、校友捐赠、体育基金会拨款等也应成为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筹资渠道。现代企业生产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参与“校体企三结合”的合作项目,必然要追逐利润。因而,要想“校体企三结合”的模式得以持续发展,必然要关注企业投入的回报问题。一是组织各类大学生体育联赛,实现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并实施品牌战略,形成联赛的“自我造血”功能。这样不但可以拓宽高校筹集经费的渠道,也为高校体育的合作企业架构了一个有效的宣传平台,为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二是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诸如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抓好各种校内体育竞赛、改善校园体育设施、组织体育爱好者参与校内和校友体育明星的各种见面会或活动等,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体育爱好者的行列,培养体育消费群体,拓展高校体育产业市场;三是加强与传媒的协作,通过各种方式对合作企业进行宣传,特别是彰显合作企业的文化,扩大企业在大学生乃至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广告平台,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甚至可以为企业培养忠实员工。
3 校市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3.1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高度重视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协调合作双方利益关系,大力倡导并积极鼓励校市合作,创建良好的校市合作环境。从全局、整体、长远的角度,加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引导和激励双方的合作。其次,政府应以资金为杠杆,经费上给予支持,并成立专门的管理协调机构,发挥指导、统筹和协调作用,鼓励和引导合作向纵深发展。
3.2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实施科学管理制度
校市合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来实施,而建立必要的章程,制订并实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发挥机构作用的基础,是校市合作进一步合理化、制度化和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自身发展的原动力。
3.3 搭建校市资源共享平台,催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着眼长远、互利双赢机制
实用性人才培养是校市合作共同目标,是利益共享的基础。建立与完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并将其建设成为学生的实训基地、教师能力的提升基地、产业员工技能培训基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要根据产业用人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产业培养急需的人才,为产业节约了人力资源问题。同时,基地也要紧密依托产业从事科研活动,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使产业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实践基地。利益共同体中的产业和基地都将为这个作为联结纽带存在的实体保驾护航,给校市合作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保障训练。
4 结论
校市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与产业双共赢之路,是一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是校市合作育人的有效载体,是产学研结合的具体体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文教处.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2008-05-01).http://www.lawbook.com.cn/law/law_view.asp?id=138615.
[3]文教处.体育基地[EB/OL].(2008-05-05).http://www.hbmzw.gov.cn.
[4]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G85
A
1674-1103(2012)03-0109-03
2012-02-14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1sk287)。
许贵泉(1978—),男,安徽池州人,安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运动训练学研究。
[责任编辑:束仁龙]